分享

关于糖尿病前期的5个真相,每个人成年人都该知道

 你好122 2023-11-04 发布于江西

前段时间,写过一个糖尿病前期的文章,但因为我个人操作问题,被限流了。

今天再汇总一下,有关糖尿病前期的一些真相,也包括逆转糖尿病前期的膳食方式。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代谢状态,按照国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时,属于糖尿病前期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糖前期就是血糖高了一点,稍微控制一下饮食就行,导致大把的人忽视这种代谢疾病。今天列出5个事实,希望每个成年人都重视糖尿病前期。

中国糖前期比例

据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中显示,当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同时纳入筛查方式时,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1】。这意味着每2个中国成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糖前期。

关于糖尿病前期的5个真相,每个人成年人都该知道

2020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一个涉及75880名18岁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口样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别是12.8%和35.2%【2】

不管是50.1%还是35.2%,数字非常触目惊心。更令人不安的是,糖前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知晓率非常低,一般只有针对性筛查才可以明确。

不能只看空腹血糖

如今大多数的例行体检,只看空腹血糖。事实上空腹血糖相当滞后,往往餐后血糖高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空腹血糖才开始升高。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太多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但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甚至在11.1mmol/L以上的人群了。

如果你年龄在40+以上,以下出现任何一项,都建议你排查一下是否存在糖尿病前期。

1、父母一方存在2型糖尿病

2、腰围过大(男性>90cm、女性>85cm)

3、BMI≥24

4、甘油三酯偏高

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

如果不想去医院,可以在家使用100g生白面,做成150g白馒头,5分钟内吃完,测一下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这个也是参考,但相对于正常进食监测餐后,要准确很多。

糖前期多大概率成为糖尿病

从整体层面预估,糖尿病前期,每年有5-10%的概率成为2型糖尿病【3】。

从个人层面预估,每一个糖尿病前期人士,在5年之内有35-50%的概率成为2型糖尿病。

更严重的是,2008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来自中国大庆涉及20年糖尿病相关的随访研究【4、5】:如果不纠正生活方式,20年期间,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概率为93%。以20年为基准的话,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好好的血糖,怎么说高就高了呢?

高血糖和遗传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诱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一日三餐、加餐、宵夜等全天各个时段进食太多的精制碳水,又没有匹配的劳动强度,导致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快速升高,又快速下降,出现过山车的变化。

慢慢的细胞表面接收胰岛素信号的受体减少或受损,对胰岛素失去了敏感性。胰岛β细胞为了降低血糖,不得不释放更多的胰岛素。直到分泌最高量的胰岛素还是无法平稳血糖时,糖尿病前期将如期而至。

其实,从人体代谢异常的先后顺序来看,一般先升高的是胰岛素水平,血糖是后期才升高的

因此,对于一个高甘油三酯、肥胖的人士来说,即便血糖正常,也可能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也就是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

相信在很多人看来,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只有一个,就是糖尿病。真实的情况要残酷的多。

刚刚提到的胰岛素抵抗,它几乎是所有慢性疾病共同的发病土壤。

例如,高胰岛素水平保水保钠,引起血容量上升,导致血压升高

例如,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会引起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然后在肝脏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从而引起高血脂。

例如,高胰岛素血症抑制尿酸排出,引起高尿酸。

.......

关于糖尿病前期的5个真相,每个人成年人都该知道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前期可以直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6】。换句话说,就是说一个糖前期人士,几年之后,可能没有罹患2型糖尿病,却出现了心血管疾病。因为引起血糖代谢紊乱的慢性炎症、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写在最后

其实在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时候,进行干预是最佳时机;如果不幸已出现糖尿病前期,那么积极干预,例如可以尝试低碳饮食(合并肥胖)、地中海饮食,搭配抗阻运动,以及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多酚的食材,例如西兰花、大蒜、丁香、薄荷、菌菇、洋葱、番薯叶、蓝莓、草莓、苹果、李子、卷心菜、坚果、原制奶酪、可可等等。

非常有希望,完全逆转糖尿病前期。

关注小禾,每天分享不一样的营养小知识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是用于信息的分享、学习。文章内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

参考资料:

1、https://endo./news_show.asp?id=460.html

2、Li Y, Teng D, Shi X, Qin G, Qin Y, Quan H, Shi B, Sun H, Ba J, Chen B, Du J, He L, Lai X, Li Y, Chi H, Liao E, Liu C, Liu L, Tang X, Tong N, Wang G, Zhang JA, Wang Y, Xue Y, Yan L, Yang J, Yang L, Yao Y, Ye Z, Zhang Q, Zhang L, Zhu J, Zhu M, Ning G, Mu Y, Zhao J, Teng W, Shan Z.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 2020 Apr 28;369:m997. doi: 10.1136/bmj.m997. PMID: 32345662; PMCID: PMC7186854.

3、Simopoulos AP. An Increase in the Omega-6/Omega-3 Fatty Acid Ratio Increases the Risk for Obesity. Nutrients. 2016 Mar 2;8(3):128. doi: 10.3390/nu8030128. PMID: 26950145; PMCID: PMC4808858.

4.李光伟, 张平, 王金平, 等. 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的长期影响——20年随访研究 [J] .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 10 ): 854-855.

5.Li G, Zhang P, Wang J, Gregg EW, YanW, Gg ong Q, Li H, Li H, Jiang Y, An Y, Shuai Y, Zhang B, Zhang J, Thompson TJ, Gerzoff RB, Roglic G, Hu Y, Bennett PH.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Lancet. 2008 May 24;371(9626):1783-9. doi: 10.1016/S0140-6736(08)60766-7. PMID: 18502303.

6、Kurihara O, Takano M, Yamamoto M, Shirakabe A, Kimata N, Inami T, Kobayashi N, Munakata R, Murakami D, Inami S, Okamatsu K, Ohba T, Ibuki C, Hata N, Seino Y, Mizuno K. Impact of prediabetic status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 multivessel angioscopic study. Diabetes Care. 2013 Mar;36(3):729-33. doi: 10.2337/dc12-1635. Epub 2012 Dec 5. PMID: 23223344; PMCID: PMC35793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