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消失的她》,更佩服阿婆《尼罗河上惨案》对“恋爱脑”的读解

 一杯咖啡心理 2023-11-04 发布于上海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2023一杯咖啡编辑部志愿者招募

婚恋两性专刊

影视作品心理分析

AC专栏

2023年的国产电影差不多到盘点时刻,不能不提年中大火的《消失的她》。这部影帝朱一龙主演的电影,契合当下对“恋爱脑”话题的呼应,朱一龙也贡献了作为反派人物非常有深度的表演,让不少女性感到“畅快”。但是,看完这部作品,我却觉得有点失落。

《消失的她》的故事内核,并不少见:有钱女和贫穷男的恋爱和婚姻,贫穷男算计有钱女。所谓的治“恋爱脑”,也是从这个基点出发的。

但是,《消失的她》停留在“恋爱脑”这个层面,比早其很多年出版的同类作品,可谓一种倒退,如果观众一味地只在这个层面理解“恋爱脑”,那就更是可悲。

比如,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经典作品的故事内核,也是有钱女和贫穷男,最后贫穷男算计有钱女的故事,同样“恋爱脑”题材,阿婆对于人物心理世界分析就深刻很多,也更有启迪意义。

为此,我想通过《尼罗河上的惨案》来试图剖析一下《消失的她》没有揭示的那些。

“恋爱脑”vs“女王心态”

《消失的她》有意将受害者女主描述成傻白甜,是单纯无比、不谙世事,所以才任由朱一龙饰演的坏男人坑蒙拐骗,一点点的关心就被打动了。

我非常反对影视作品把女性,特别是有钱女性描述成“傻白甜”,一旦被所谓的“渣男”、“坏男人”坑了,就认为是有钱女性“恋爱脑”所致。

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解读,同时也很难让女性(特别是有钱女性)看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事实上,有钱女性怎么会是“无知女”呢?这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


她们的家世背景、教育背景都决定了,她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世界运行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这里既有更专业和系统的教育,也有几代家庭的耳濡目染,只要智力正常,在一旁看父辈、祖辈为人处世、洞若观火,也看会大半了。

会认为这些人太单纯,不晓得人性的复杂,这是多么大的误解,有这种想法的人,自己才很单纯吧。

《尼罗河上的惨案》就更加符合真实。

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朋友,一定记得这一幕:

主角(也即受害者)富翁琳内特新婚旅行,她的美国律师为了几份文件签字,一路跟随,希望趁着她新婚(头昏)之际,把字签掉了事。但是,琳内特反而一字一句地研读文件,表示这是她父亲教她的做事之道。所以律师的如意算盘没有打成功。

你看看,这才是真正的有钱人家女性,她们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反而很精明。

试图通过“降智”来解释这些女性之所以受害的原因,明显是找错了方向,而且也有点为她们真正的问题遮掩的意味。

她们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消失的她》对于受害女性是缺乏刻画的,只是一味强调其无辜,而《尼罗河上的惨案》揭示就深刻得多。

我们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何有钱女要找贫穷男?按照世俗的概念,她们找跟自己“平起平坐”的一样富有的人不好吗?这不就没有算计的可能了吗?

《消失的她》把责任推给了“恋爱脑”,认为主因是这个,才让有钱女一步步走向灭亡。当然,这才不是主因。

《尼罗河上的惨案》原著,通过琳内特这个人物,为我们揭示了她们真实的内心想法。

琳内特其实本有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对方也等着她嫁入自己家。

但是,琳内特在做决定前夕,最终选择了贫穷的西蒙。

阿婆借其他人物,对这个决定做了分析:

对琳内特来说,一直是自己“领地”的女主人,是这片地方的“女王”,在这里一切都要听她的。

对她这种人来说,要跑到别人的地方或者和别人共享,不再独享领地,不再继续做女王,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

所以,她们更愿意的生活方式,还是一切照旧。反正他们有钱,多增加一些钱,并不会实质改善其生活。

对他们来说,更倾向于接受那些愿意待在她们的“领地”,服从她们是“女王”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是比自己要差一些。


阿婆深刻指出的“女王心态”、“领地意识”,比用“恋爱脑”来解释他们的行为逻辑要更符合实际,也深刻得多。

可以说,正是这种要守护自己的“领地”,要继续做“女王”,才让类似琳内特这样的人四周会聚集西蒙这样的人,这是其心态必然导致的结果。

不能改善这一点,只希望身边都是良人,亦或者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显然是一种推诿卸责,也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谁才是更有主动权的人

《消失的她》精彩之处也不是没有,朱一龙饰演的反派男是其中非常“亮眼”的地方。这个有点神经质,同时也心狠手辣的人,从社会底层开始攀爬,最后碰上了有钱女孩,有意追求,然后陷入赌债,结果一发不可收……可以说,这个人物的塑造是花了功夫的,也更为贴近社会大众。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说到底,是认为这些人才是一段关系发展成这样的主因,是这类人的贪欲所致。这种解读依然是比较肤浅和庸俗的。

阿婆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对西蒙这个角色的刻画,其实没有朱一龙饰演的何非那样全面,但是一些独到的见解却一针见血地深刻。


她同样借作品人物之口解读道:

对于西蒙这样的人物来说,琳内特抛来的情感,是他很难拒绝的,因为这意味着一种际遇,一种新的人生跨越。

请注意,这里就不仅仅是金钱了,金钱甚至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真正要问的是,他们凭借自己努力,获得这种际遇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他们自己不想努力,还是真的努力也不可能实现?

如果是后者,对这类人来说,既然自己的人生很难有这样的际遇,他们又不甘心泯然众人,那么摆到他们面前的新机遇,是很难不动心的。

那么,仅仅是这类人“吃了熊心豹子胆”的缘故吗?

阿婆进一步做了揭示:

她认为,主要责任并不在西蒙这类人,而是琳内特自己。

因为主动权在琳内特这类人的手上。

为何说她才是有主动权的人?

因为她才是有钱有势的人,是可以吸引他人的人,所以她既可以运用自己的魅力,去吸引这类人的注意,同时,也可以选择将这些隐藏起来,不去诱惑他人,也就是说,不给这些人以希望。

阿婆虽然是女性,但是她对于男女关系的见地却没有偏帮的色彩,非常中肯地站在一个更系统的维度看问题,她看到了一段关系发展的主次,也更为立体。

如果主动权在自己,那么作为更有权势决定一段关系的人,自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能用简单的“恋爱脑”推诿一切了。

羊群中的一只 vs 唯一的羔羊

《消失的她》没有触及,但《尼罗河上的惨案》敢于触及的另一个问题,是一桩情感纠纷背后普遍的社会心理。

看过70年代版老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朋友一定会记得电影中有不少批判资本主义的台词。我第一遍看的时候,会觉得这大概是有年代烙印所致,特意添加的对白。

直到我去翻阅阿婆原著小说,才发现,这部成书于1930年代的作品,其实也有不少内容是批判资本主义,特别是有钱阶级。

阿婆主要的批判点,在于这种财富获取的不公,以及分配的不公

他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希望所有好的都给到自己,也包括优质的婚恋资源。

阿婆明确指出,这是不公平的。

她引用一个宗教故事来说明这个浅显的道理:

美好的羔羊谁都想要有,但是对有钱人来说,这只羊只是她一群羔羊中的一个人,但是对穷人来说,这是她唯一的羔羊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里的羔羊,肯定不只在说男人。

最近上热搜的大学生助学金事件。之所以引发网民的愤慨,说到底也是羔羊的问题。

对于那个更为穷苦的大学生来说,助学金就是他唯一的羔羊。

而更有钱一点的同学,他获得助学金,只是他“羊群”中的一只而已。

但是,现在他竟然连别人唯一的“羔羊”都要夺走了。

如果分配机制一直如此失衡,那么怎么会不引来别人的愤慨甚至记恨呢?

阿婆在作品开篇就提到,像琳内特这样的有钱人,周围环绕的人,其实大多是不怀好意的。

你吃饱喝足,别人都饥肠辘辘,你怎么会期望别人真的喜欢你呢?

这可以说是对人性非常深刻的见解。

像《消失的她》中,仅有何非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其他都是善良的好人,在这类关系中,这是绝没有可能的。

所谓“恋爱脑”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社会心态的问题。

看起来是一个坏男人的恶行,背后却是社会分配机制失灵使然。

当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被剥夺,他们总有一天会感到不爽,用各种方法“反抗”,也就不奇怪了。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阿婆在上世纪30年代从微观到宏观都做了深刻解读,70年代通过电影更是传播甚广的分析,却在几十年后,同类《消失的她》出品的年代,竟变成了治“傻白甜”、“恋爱脑”的简单推论,实在令人唏嘘。

希望以这篇文章做个补白,让看过的朋友们可以有多一点不同的思考和体认吧。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有生之年》:告别世界之前,他决定再回一次家
在高焦虑和高回避中来回摇摆|恐惧型回避依恋如何建立亲密关系
为什么大家难以接受,好人也会遭遇不幸?|责怪受害者的5个原因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11月线上研修报名|如何自我取悦:努力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11月城市打卡报名:漫步“小众”苏河华政步道,赴一场亲水之乐

11月线上心灵聚会报名:共情练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3年度目标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