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阳明先生‘四句教’

 格武致知 2023-11-05 发布于重庆

今天,我们再来聊一聊有着阳明先生心学精髓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教是对阳明心学最高度的概括。接下来我斗胆依照个人的理解来逐句解读一下。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人的心的本体本就没有善恶之分的,也即是说人心最初的状态即非本善,更非本恶。它就像是一张白纸一般,或者说它就只是一个尚未装任何东西的干净器皿罢了。

这句话与六祖惠能禅师的那个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依照佛家的经典而言,正所谓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皆是空,诸法空相。在「诸法空相」的世界里,心之本体自然也就是空的,是无善无恶的了。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之所以人的心后来有了善恶之分,是因为每个人的意念或是臆念在动。这些所谓的臆念是受到了凡尘俗世的沾染,凡尘俗世就好似一个大大的染缸,我们很难置身事外,唯有浸淫其中。

那些真正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贤圣之人。我们之所以将其说成贤圣而非惯用的圣贤二字,是因为贤比圣相对更容易实现,能成贤未必就能成圣,而成了圣的人必定是贤的。古今中外能够称之为圣贤的,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位,然而贤人却是数不胜数。

因此,我们需要时常去关注、关照、照见我们心里的这些意动,正所谓起心动念,所有的意念生起皆是因为我们那颗浸淫在凡尘俗世的心在动。若能使这颗心做到如如不动,不动如山,那便体验到佛家的最高境界了。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当你真正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的时候,你的内心也便真正有了良知。我们都知道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致良知」。良知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可以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的存在,即便是罪大恶极的人也会有。只要他的内心还有七情六欲,那他一定就会有良知。毕竟,人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更不是天生什么都会,即使最简单的吃饭、穿衣、走路也是被长辈一点点教会的。

内心有了良知,才能够明辨是非善恶,也才能真正地致良知。所谓「致良知」,便是依照内心的良知去行事,而不是与其背道而驰。我们的俗话中的“天地良心”,在人与人吵架的时候,总有人会愤怒地问对方,你摸摸你的良心说话,你的良心会痛吗?其实,这些所谓的良心,便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可见,良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及被供奉在庙堂之上被人膜拜的动心,它在每个人的内心里。

若你问,既然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坏人存在呢?还有人去做坏事呢?那是因为良知总是藏于内心深处,它会被人的种种欲望、虚荣、贪婪等等情绪所蒙蔽并且被其厚厚地遮盖住!正因为此等原因,才会有与六祖惠能禅师争夺衣钵的神秀禅师,另一个著名的偈子「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唯有时时勤拂拭,我们的内心才能更加清明,我们才更容易照见到内心的良知。

第四句,为善去恶为格物,格物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达到为善去恶的境界。此处的格物便于理学创始人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有了呼应。所谓「格物」,就是通过解构万事万物,来从中汲取道理。毕竟,阳明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是在格物上吃过苦头,也受过伤害的,他在竹林里,连续格竹子七天七夜,不仅没能致知,还让自己的身体差点垮掉,给自己落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病根儿。

当阳明先生在天泉桥上对两名最得意的弟子王畿与钱德洪提出这四句教的时候,他也算是真正明白了格物致知的道理。于是,他说了另外一句话「致吾心之良知与事事物物,明明德于天下。」。

最后半句的「明明德于天下」,也是致敬了《大学》里那段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看完才明白,原来朱子的格武致知也并非原创,最早的出处同样源自《大学》。

天泉桥上,四句教一出,从此,阳明先生的心学体系才算正式得以健全、完善,阳明心学才有了更深的哲学高度,从而得到后世尊崇并发扬光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