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免费小说

 农振辉 2023-11-05 发布于广西
经典老人言: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
成功励志
完结
19.5万字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为什么要听老人言?因为老人的“老”,不光体现在年龄,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本书所选老人言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命运成败、品行修养、交际处世、家庭生活、职场生存、健康养生等等。书中的内容内涵丰富,实用性强,饱含生活智慧,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航向。
更多
8.9
52人点评
1222
正在阅读
书评
Li陳子
阅读不足30分钟后点评
老人言: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是一本经过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草根智慧书,是收集了比我们的爷爷的爷爷还要老的老人言的人生哲学书,这些老人言堪称“不立文字的经典”,句句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因为它们从生活中来,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大程度地回避了各种思想毒素的污染,可以谓之最纯粹的智慧。正如俗话所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要从这些浓缩的精华中吸取一些智慧和知识,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感受生活的意义。
更多
捡拾鹿角的杉叶
阅读不足30分钟后点评
当你的人生收到桎梏,当你的路途遭遇障碍,不妨听听老人言,打开本书,在书中找到一些启示。本书作者收录整理并讲解了共19章、关于人际关系、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不同方面的人生哲理。例如“做了再说、说了就做”、留点余地等等,都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在书中将观点与生动易懂的故事结合,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更多
版权信息

经典老人言: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

编著:刘江川

出品人:赵红仕

责任编辑:徐鹏

封面设计:韩立

内文排版:盛小云

前言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要听老人言?因为老人的“老”,不光体现在年龄,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很多时候,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资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也就相当于在这个世界上接受过的历练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深刻,看人就能看到骨子里去。这些老人言都是来自生活的经验,是我们的祖辈吃过亏、受过苦、交过学费后一点点积攒下来的。

翻开历史,每一个胜败兴衰的故事背后,都有中华民族的老人之言曾做出预测、总结。一些成功的人身上,我们总能够看到他们遵循老人之言的特质;而失败者的身上,我们则可以清晰地察觉他违背老人之言的行为。“忍得一时,风光一世”,韩信遵之而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背之而自刎于乌江,终令天下英雄扼腕叹息。“得意之时不可忘形”,曾国藩遵之自裁其军,终于得保天年;年羹尧居功自傲,落得被赐自尽的下场。“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朱元璋遵之而广积粮、缓称王,终于雄踞天下;袁术背之而夺玉玺、僭君位,终为天下所不容……可见,对于老人言中所包含的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智慧,我们不能不重视。

老人言不仅教我们“取敌之长,补己之短”“吃水不忘掘井人”“不抢风头不越位”这些立足于社会的处世箴言,还教我们要注重细节,“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大船只怕钉眼漏,粒火能烧万重山”;教我们要善于学习,“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我们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世事本无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等。

《经典老人言: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隽永有味,字字珠玑。智慧的盛宴在这里展开——这些经验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浓缩,是立身处世的法则,是生活求索的启迪。这些老人言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命运成败、品行修养、交际处世、家庭生活、职场生存、健康养生等。书中的内容内涵丰富、实用性强、饱含生活智慧,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航向。

老人言不同于名人之言、圣人之言,不会让人感觉高高在上,而是更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如果多听些老人言,那么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将会知道如何取舍,少走一些弯路;如果多听些老人言,一帆风顺时我们不会洋洋自得、忘记风险;如果多听些老人言,困顿无助时我们不会顾影自怜、一味消沉。只要你能深明其中的道理,必然会让你受益终生。听了老人言,幸福在眼前。衷心希望本书能对您的人生有所帮助。

第一章 求学无笨者,努力就成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曾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字面意义看就是,要把一本书读到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心领神会了。这里的“读百遍”只是概数,是一种强调的语气,有多次重复之意。意在告诉我们,“重复”乃学习之母。关于这点,古人还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读书,要的正是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静心研读,反复思考,定能悟出书中的“真谛”,如果每次都能从书本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哲学,日积月累,必将开阔自己的胸怀和视野,不仅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而且也可以指导以后的人生。

东汉末年,有一个名叫董遇的人,少时家境贫寒,只能靠去田间卖苦力或走街串巷做些贩夫走卒的活计来养活自己。但无论做什么,走到哪里,环境多么恶劣,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些书,只要一有空就会孜孜不倦地读起来。后来,他做了官吏,仍坚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最终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

董遇成名之后,很多俊杰才子慕名而来,想要拜他为师。这其中有一个叫李尧的书生,李尧是董遇的同乡,少年时就研读了很多书籍,待年龄稍大些,渐渐喜欢上了历史典藏。初见面,一番寒暄之后,董遇问:“年轻人,给你一本书,你会读几遍?”

李尧恭敬地作了个揖,谦卑地答道:“三遍。”

董遇说:“此话不假?”

答曰:“是真的读三遍。”

董遇很失望,摆摆手对他说:“年轻人,你还是回去吧。”

李尧不解:“先生,此话何意?我是诚心诚意地来向您拜师学习的,您为什么不肯收下我呢?”

董遇回答道:“不是我不想留你,也不是你资质不够,我觉得你没有悟出治学的精髓所在。在你来此之前,早已有很多人来向我请教学习的方法,其实,也谈不上什么高深方法,我只是读书读的遍数多罢了。”

李尧满脸困惑地问:“先生会读多少遍呢?”

董遇笑了笑说:“文章至少要一口气先读上百遍。我觉得一篇文章如果不读很多遍的话,是很难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的。”

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强调了精读和多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满腹经纶,读《阿房宫赋》,夜不能寐,秉烛夜读,直到四鼓时分仍不肯休。

鲁迅先生少时在课桌上刻“早”字,勉励自己勤奋,早已为我们所熟知。青年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经常会准备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读书寒冷难耐的时候,又或者是夜深人静读书犯困的时候,就放一颗红辣椒进嘴里,慢慢嚼着,直到辣得唇齿发麻、四肢冒汗、困意全无,然后继续挑灯读书。鲁迅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读书百遍”并不仅仅指读书的次数,还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其义才能自见”。鲁迅正是凭着这种驱寒读书的精神,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有次看到了一篇论文,觉得很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就多次反复研读。这篇共十多页的论文,他反反复复地读了半年之久。因为多次翻阅,纸张泛黄,页面也已卷曲,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读书啊,这简直就是'吃书’啊。”

古往今来,读书对做学问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会疑惑:人生短暂,日常琐事繁多,能用在读书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生活节奏加快,书读百遍,更是不可能,哪能挤出那么多时间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上?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前面董遇与李尧的故事中,李尧也问了董遇同样的问题。董遇答曰:“读书时间就是挤出来的。冬天,大雪纷飞,无处劳作,人们都躲在屋子里取暖休息,这是读书时间;晚上,万籁俱寂,这也是读书时间;雨天,道路泥泞,人们不能出门劳作,这也是读书时间。你可以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读书呀!可以把它归结为'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

董遇的“三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概括就是:冬天是空闲的时间,夜晚是空闲的时间,阴雨天是空闲的时间。如果我们能抓住生活中的这些相对空闲的时间,何愁没有时间读书呢?

清朝一代名臣曾国藩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他一生以“勤”“恒”两字勉励自己,教育家里的子侄。他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日常生活中一切能读书的机会,甚至死前一日仍手不释卷。曾国藩曾经说过读书时要有“耐”字与“专”字诀,专穷一经,不可泛骛,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世间万象,皆为身外之物,唯有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启迪人的灵魂,让人耳聪目明、志存高远。一本好书,就如夏日午后的清茶,淡淡的,让人沉醉,它可以在夏日里读出雪意,于山间闻到泉鸣。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影响人们处事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人们每天的生活,甚至可能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只有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才能够从懵懂无知走向睿智豁达。爱迪生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那就让我们先从熟读开始吧,做到每一本书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

民间有句谚语叫:“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说的是不管一个人记忆力多好,都会有忘事的时候,如果能养成在纸上多写几遍,或遇事记下来的习惯,就会好很多。其实,这句话出自我国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的故事。

张溥年少的时候,记忆力很差,在学堂读书的时候,老师说过的话,张溥经常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一转眼就忘个干净。但张溥并没有为此气馁,反而读书愈加刻苦认真,心想:“别人读一遍就能记住,那么我就读两遍。”一段时间之后,张溥发现这个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一次,张溥又把老师教过的文章,忘了个干净,一个字也想不起来,老师气极了,罚他把文章抄写十遍。张溥心中十分不情愿,觉得抄写十遍也没什么意义而且浪费时间,但是最终他还是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天,张溥竟然能流利地背诵出自己抄写的文章。张溥非常高兴,发现原来把文章抄多遍对加强记忆有这么好的效果。从此以后,凡是重要的文章或是自己认为很优美的段落,他都会主动抄写几遍,这样很快就能背出来,而且以后写文章时,一些语段也能信手拈来。

无论对于学习还是对于日常工作而言,勤动笔做记录都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做笔记有利于整理自己的思维,帮助我们学习和记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做笔记,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而且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眼、脑、手,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做笔记还有防止遗忘、方便查询等功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纳特为了研究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做笔记的学生与不做笔记的学生学习效果究竟有多大的区别,曾经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他提供给大学生们一份大约有1800个单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学习材料,并且以每分钟大约120个词的中等语速读给他们听。实验过程中,他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第一组为做摘要组,即要求他们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第二组为看摘要组,即首先给他们提供已经做好的学习要点,他们在听课的同时就可以参考这些学习要点,而自己不用动手做笔记;第三组为无摘要组,只是要求他们听讲,不给他们提供学习要点,也不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做笔记。当三组学生完成学习之后,统一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回忆测验,检查对文章的记忆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做笔记,考试成绩最好;在学习的同时有学习要点可以参考,但是自己不用亲自动手做笔记的第二组学生考试成绩次之;而单纯听讲不做笔记,也没有学习要点的第三组学生考试成绩最差。

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可以充分表明做笔记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也许有人会说“我的记忆力好用不着这么做”,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做笔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当一个人拿起纸和笔思考问题时,注意力很自然地高度集中,这样有助于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不但可以把学习的要点条理清楚地罗列出来,而且,还可以引出许多细节,帮助对所学内容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那儿想问题,思维就会很容易发散,不由自主就走神了,那就难以深入、全面地思考问题。

有这样一个视频,飞机正在机场跑道上滑行,做起飞前的加速,副驾驶员手中捧着飞行手册,依照手册上的顺序逐条朗读飞行指令,旁边的驾驶员则依照顺序,一边复述听到的飞行指令一边按照自己复述的指令执行动作,操纵飞机。其实每个驾驶员都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经历了无数次的起飞和降落。对于操作指令绝对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一边朗读,一边复述,然后才去执行动作呢?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这样可以集中注意力,避免失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已经说得很清楚,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做笔记不但可以加深你的记忆,提高你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工作高效、办事有条理的人。所以从现在开始,让你的双手变得勤快些,不要再吝惜你的纸和笔,随手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必将成为你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番茄小说
版权保护原因,需前往番茄免费小说APP浏览对应内容
版权信息:本书的数字版权由 中智博文 提供并授权发行,如有任何疑问,请通过“我的-意见反馈”告知我们
去番茄小说免费看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