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涟阁】孟静||四斤八两小米

 颍州文学 2023-11-05 发布于安徽


四斤八两小米

文/孟静

柳村很小,却出了个大学生。

这个大学生叫郑信,经过笔试面试,最近成为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回到柳镇当了科技副镇长。

郑信回到柳村时,父亲正在地里忙着锄杂草。便也回家找了一张锄,跟爸一块锄草。

郑信说:“爸,我当了副镇长。”

爸问:“副镇长比公社书记谁大?”

郑信答:“当然公社书记大。”

爸又问:“你能当上公社书记吗?”

郑信答:“按理,应该没问题。我们是省委组织部培养的后备干部。”

爸不再言语。他蹲下身来,一棵很好的玉米苗,紧挨着长了一根草,用锄怕伤了苗,只好用手薅了。

薅出这根和玉米苗几乎一样粗壮的草,爸放下锄头说:“歇会儿。”

父子俩就在大柳树下歇阴凉。

爸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郑信惊喜地说:“爸你还会讲故事?”

爸淡淡地答:“讲不好,瞎讲。不过,这个故事是你爷爷讲给我的。”

有这么一家子,爸在公社当书记,妈在家里务农,大儿出生在1958年,小儿出生在1962年。1961年,全国遇到了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农村不少地方发生了饿死人的事情。

那时候,一粒粮食就是一粒子弹啊。

小儿出生时,家里因为缺粮,妈断了奶。大儿子闹,小儿子哭,妈也哭。

可这日子也得往下过呀?

每天喝的稀粥照月亮,干粮里要放许多野菜,吃着又苦又涩。

大儿抱着妈的大腿哭着哀求:“妈,你给我贴点净面干粮!”

妈默默地往锅里贴菜干粮,那眼泪就掉在了锅里。

爸回家后,大儿就抱着爸的大腿喊:“爸,妈说你是公社书记,有权力,你就给我闹点净面干粮行不?”

爸很不高兴地答:“别人家也没吃的,他们家里没公社书记,没权力,咋办?”

一天,在公社食堂做饭的王叔来了。

王叔来时还背着他从部队带回来的黄挎包。

王叔是外地人,无家无业,是爸在打大黑山战役时收留的孤儿。

当年在部队,爸是副团长,王叔是通讯员。

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弹飞来,王叔正在和指挥部通话,爸一下子猛扑过去。结果,爸伤了胳膊,王叔啥事没有。

爸转业后,王叔非要跟爸一起走。爸被安排到公社当书记,王叔就当了公社的食堂的管理员兼大师傅。

王叔跟爸说:“团长,我这包里是4斤8两小米,我用称约来,一点不多一点也不少。这小米,我是每天少下一把米,攒下的。嫂子拖着吃奶的孩子,没奶水那行?”

大儿一见了那小米,一把就接过黄挎包,使劲儿搂在怀里,生怕被谁抢去。

爸皱皱眉头,对大儿说:“把米给我看看。”

大儿不敢不给。

爸拿过黄挎包,伸手掏出一小把小米,仔细看着,甚至用一只手去抚摸,几乎是一粒一粒地抚摸。

妈不敢看爸,小儿只会哭。

大儿的眼睛紧盯着爸手里那黄灿灿的小米,口里不停地咽着口水。

爸跟王叔说:“你回去吧。”

王叔说:“团长,我知道我做的不对,可我回去会偷偷补上的,我都把钱准备好了。”

爸说:“你回去好好想想吧。”

王叔走的时候,摸摸大儿的头说:“这孩子,挺可怜的。”

谁知道,第二天夜里王叔就吊死在公社院里那棵被扒光了树皮的老榆树上。

原来,爸拿着那4斤8两小米回到公社,立即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当场批评了王叔。

王叔惭愧难当,当晚就含羞而死。

爸为此哭过几回,把王叔埋在自家的祖坟里,逢年过节当亲人一样祭奠。

据说,爸在会上说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挨饿,我挨饿不是很正常吗?就因为我是公社书记,就可以不挨饿?挨饿的滋味都一样,不挨饿的滋味可就千差万别了。看着别人挨饿,我不饿,我的肚子会好受吗?即使肚子好受了,良心也难受,良心难受比肚子难受更可怕!”

爸当了20多年公社书记,从不以权谋私,大儿子当农民,小儿子当兵,还在抗洪抢险时牺牲了。

说到这儿,爸爸不说了。

郑信问:“爸,你的故事讲完了?”

爸依旧淡淡地说:“讲完了。”

郑信又问:“爸,你是希望我做那个公社书记?”

爸答:“希望是希望。你咋做,那是你的事。”

郑信说:“爸,其实,我早就知道你讲的故事不是别人家,就是爷爷家的故事,就是爸爸家的故事。您放心,我心里装着4斤8两小米呢。”

爸说:“如果你肚子里永远有4斤8两小米,也就饿不着了。”

郑信点点头,转身拿起锄,走进田野里。


作者简介:孟静,女,河北省承德县人,1985年出生,汉族,大学本科学历,承德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小说月刊》《天池》《民间文学》《星星草》《华文小说》《华文小小说》《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中国水利报》《河北日报》《承德日报》《承德晚报》等多家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奖。其故事《市长的作品》获“2018年中国故事节枫泾故事会”二等奖;小小说《畏己知》获2020年“恒顺杯“全国廉洁文化微型小说大赛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