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伯故里在庆阳史料考集!杏武科

 大道直简 2023-11-05 发布于甘肃


  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将人们的思维引导至远古的黄帝时代。尽管《黄帝内经》是后人所撰写,但其依据是从黄帝时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先祖,文韬武略德治天下,并留下了和医祖岐伯论述而成的《黄帝内经》,传世医学论证结集。为此,在这里不得不提医祖岐伯。

    《帝王世纪》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他同黄帝合著了医书《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其内容多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岐伯出生于何地何时,世间有多本传记。除了甘肃庆阳说,还有陕西岐山说,四川盐亭说。目前记载岐伯出生在庆阳(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的史料是最多的,作为史料依据有以下几点;

辞书记载;

     宋· 《辞源》:“黄帝,古帝名……,咨于岐伯而作《内经》”,“《素问·内经》等书,本作岐伯。”又:“北地,郡名,(一)秦置,统甘肃、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川诸府州县之地,治义渠,古城在今宁县西北。(二)汉置,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治马岭。”

       宋.《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载,

岐、《陈留风俗传》曰黄帝师岐伯之后。唐段、秀实与判官(岐灵岳)谋杀朱泚,迎乘舆不克被害 。安化岐氏唐·万福府统军(岐才) ,庆州人。

    《资治通鉴》:“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神钲以扬德而建武”(宋.司马光)。

       宋代地理书《舆地纪胜》,书中记载:“上古岐伯,郡人,黄帝尝与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于世。”这里的“郡”指(北地郡)今庆阳。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第二十四卷记载:“庆阳府,郡号安化”。“人物,上古岐伯,郡人,黄帝常与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于世。”

      宋.《太平寰宇记》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与黄帝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世。

      南宋.《通志》氏族略卷二十六“载:“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

    《明一统志》记载,“岐伯,北地人。”这里的“北地”属庆阳管辖。

     明·韩鼎《庆阳府志·方技》记载:“岐伯,北地人,精医术,黄帝师事之,著《难经》、《素问》。”

       清《姓氏考略》载,岐氏、黄帝师伯之后,望出安化。(陈廷炜著)

      清·慕少堂《甘宁青史略》记载:“岐伯,北地人,黄帝以人之生……及咨于岐伯而作《内经》。”

     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岐伯,北地人,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民国.《甘肃省人物志·方术》:“岐伯,北地人也,黄帝与论医,有《素问》《内经》行于世。”(张维.著)。

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岐,(陈留风裕传)'岐氏,黄帝师,岐伯之后’,望出安化。”安化,宋置庆阳府安化县,即今庆城县。望出安化,即岐姓之祖在今庆阳。(臧励和著)

    《甘肃新志》:“岐伯生而神明,通脉理,黄帝以师事之。北地人,望出安化。”

    《甘宁青史略·正编》:“岐伯,北地人,精于医术,黄帝师事之,著(内经素问)”。

    《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名考略》:“岐,(陈留风俗传)'岐氏,黄帝师,岐伯之后。’望出安化。(今甘肃庆阳)”

    《辞海》:“岐轩:岐伯,上古名医”,又“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

  《汉语大辞典》:“岐:姓,《通志·氏族略二》岐氏周故都也。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安化系唐代庆阳古称。

    另外庆阳有《岐伯故里》古今石碑和《黄帝内经千家碑林》等!

    考古北地郡,即今甘肃庆阳市及宁夏南部、而当时的庆阳府即庆城县。这里距陕西省岐山县200余公里,物产丰富。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尤多,质量优良,共有370个种属,被誉为“天然药库”。如《资治通鉴·卷三百六十》“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八月纪事目条”所云:“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岐氏,郡望、北地郡;

          堂号、安化堂;

【古迹遗存】

      南原庙:《庆阳府志·坛遗》:“岐伯庙在南原,今废”。南原庙遗址在今庆城县高楼乡庙花塬村薛家咀。传说当时为岐伯的药园,后为周先族的花园。现址仍有窑洞1孔,墙壁上可见一片片彩色壁画,有一岐伯石像已遗失。院中有一莲花石香盘。至今每逢二月二日村民仍有祭祠、求医集会。

     嘉会门外庙:《庆阳县志·坛庙》:“岐伯庙在县城嘉会门外。”此庙遗址在庆城县城南关城南坛旁边,今县农机局院内。已毁。

     三圣庙:《庆阳府志·乡哲》:“岐伯、鞠陶、公刘三圣”,庆城县城内曾建有“三圣庙”,岐伯列三圣之首,遗址在县城小南门,今县公交局院内,己毁。

     药王洞(今庆城县周祖陵公园岐伯圣景): 又名圃寒洞,曾塑有岐伯、张仲景、孙思邈像,亦称药王古洞,现建有“药王古洞”景点。每逢三月五日有祭祠、求医问药活动。

     药王洞(庆城县葛崾岘乡青龙嘴):上世纪八十年代洞内还残留岐伯催难渡命的壁画。每逢二月五日有祭祠、求医聚会。

    岐伯洞(西峰区肖金镇老山村老洞山):又称仙人洞,是岐伯舍仙果救老叟的传说故事之地,现遗洞仍在。原窑洞内有壁画,有一古石碑已遗失。

     子午岭(也称桥山):为庆阳市第一大山系。《庆阳府志·地理·山脉》:“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桥山山脉和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和中原。”

      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原乡。《庆阳府志·文物志》:“轩辕黄帝冢在今正宁县五顷原乡,即《括地志》所记载的:'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其原冢尚在”。《括地志》为唐代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地理书。《正宁县志》载:“黄帝冢在县东南锹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冢今仍在。有研究认为:《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此桥山即子午岭,正宁县黄帝冢即为轩辕黄帝陵。

     岐伯圣景: 位于庆城县周祖森林公园,建有岐伯大殿及古代12大名医塑像等景观,是祭祀岐伯及参观旅游主要景区。

     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另一论据是岐伯之“岐”不是岐山之“岐”。考古“岐”字,当是“歧”字之借字。据当代著名学者、湖北中医学院李今庸研究认为,《内帝内经》中的“岐伯”之“岐”字,当从“止”旁作“歧”,《素问》《灵枢》二书凡称“岐伯”者皆然。古本《素问》《灵枢》均作“歧伯”。只是到了晋代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时,才将“歧伯”之“歧”假借为“岐”;唐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时,亦借用为“岐”字。故后世学者均多从“山”旁作“岐”字,我们在进行该研究时亦从之。在古汉语中,岐与歧通用,如战国列御寇《列子·说符》中有 “歧路亡羊”之典故,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中有“然尝闻之,大道以多岐亡羊”的记载。虽然后者之“岐”借代了前者之“歧”,但二者所指之意相同,其文义亦通,同时亦说明后世多以“岐”借代“歧”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邑部》、南朝·顾野玉《玉篇·邑部》都载明两字形异而义同。后世也多以“岐”借代“歧”字。岐伯,为古代人称,相传为黄帝臣,乃古代医学家僦贷季之传人。当代学者、庆城县“岐伯圣景”总设计师左思科亦尊是说。

      一.自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在甘肃庆阳西峰区南佐考古发掘的“南佐遗址”经过先后五次探方考古,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部落居住遗址,仅中央房址面积就达到六百六十多平方米。距今四千五百多年,有可能是岐伯族群部落原址,距离岐伯出生地庆城县五十公里。

     二.甘肃正宁黄帝冢距庆城岐伯故里直线距离不足百公里。远古时代交通是人类面对的最大困难,诸多史记考古得出的结论,黄帝活动范围在西北黄土高原一带,符合黄帝与岐伯论述医道的地利。

     三.黄帝登崆峒山论道广成子。崆峒山距庆阳只有二百余里,进一步说明黄帝的活动范围。黄帝和岐伯能顺利接触探讨医道,有着地理先天优势。假如岐伯出生于四川盐亭或者陕西岐山,最近距离的岐山也要五六百里,更不用说相距三千里之遥的盐亭。远古时代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至于马匹牛车代步是周秦时代的事了。一去三千里,得多少个岁月啊!

     四.庆城县岐伯故里出生地遗址至今存在。庆城县天子村青龙嘴自然村今天还能看到岐伯穴居的洞窟,并有后人祭祀供奉的“药王洞”原址。

     庆阳市的岐伯故里,位于庆城县西南十公里的天子村青龙嘴自然村,村子自然环境幽静偏僻,夹于东西两山之间,河岸西山远眺仿佛一条盘踞回首欲饮的青龙,古名青龙嘴,而岐伯古穴位置正好在青龙嘴部下方河岸边。当地人世代相传,岐伯出生时,天降暴雨,洪水滔天,岐伯一家横遭水灾,父母遇难,岐伯仅靠父母遇难前将他放置在一只木盆里,飘在水面上得以活命。后来岐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小时候的岐伯就尝遍东西两山百草,用草药为父老乡亲医治病患。

     据传,仙道终南山药翁中南子云游古雍州庆阳一带时,发现岐伯天禀异赋生而神灵,长识博识,便有意教化岐伯。

有一天雨后天晴,风和日丽。岐伯和往常一样去山上采集草药,途中突然发现一老翁从湿滑的面崖上踩空坠落下来。岐伯忙跑去搭救,只见老者昏迷不醒,腿脚摔断,气息奄奄。便把老人背下山施救。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诊救,老翁伤势渐愈。岐伯对老翁无微不至的护理和施放医治,一直到腿脚痊愈下地走路。岐伯的这种救亡抚危品德感动了中南子。他把他所有的医药本领都传授给了岐伯,他白天识药尝药性,晚间学习天地阴阳、四时运气之理和医术及养生疗疾。数月之后,岐伯学医认真,医学理道精通,中南子在考问过程中,对答如流。后来黄帝在崆峒山闯道于广成子时,中南子参加了法会,他向黄帝推举了歧伯。黄帝亲自考察、论医述道,岐伯均能论古鉴今,对答如流,颇为黄帝崇敬,便拜岐伯为师,为天师。后记言成册,形成了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岐黄之术成为惠泽万世的瑰宝。



庆城岐伯药王洞遗址


岐伯故里石碑



黄帝内经千尊碑刻!


黄帝内经千家碑林一角




岐伯大殿


黄帝岐伯雕像


庆阳岐伯景区图


岐伯亭


清代.《岐黄遗风》木牌匾





全国各地仁人志士莅临庆阳祭奠岐伯掠影!
















































































                杏武科搜集汇编

编者简介;

杏武科;笔名:杏园居士;斋号:墨耘斋、男,汉族,书法专科毕业,甘肃省庆阳市人。国学爱好者、岐黄文化研究者;庆阳实力派书法家;中国书画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庆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庆城县书法家协会理事;庆城县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庆城县委员会七、八、九届委员;政协庆城县书画室成员;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原庆城县墨耘斋斋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