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似道:忽必烈眼中的能臣,文人口中的奸相,他这一生到底如何?

 历史研究室 2023-11-05 发布于江苏

七百年来,后人只要提起贾似道,总是将他和祸国殃民联系在一起,至于他是如何祸国殃民的,自然指的是贾似道的专权后排除异己,大权独揽,正是因为他的擅权才导致南宋灭亡的。

说实话,南宋的权相政治的确给南宋带来了不少的危害,原本北宋是多相制的,但在多相制下大家互相内耗,难以团结一致,因此南宋建立后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一改之前的多相制为独相制,虽然避免了内耗,但造成权相大权独揽的局面。

贾似道

贾似道之前,南宋就出了秦桧、韩侂胄、史弥远三大权相,秦桧自不必说,韩侂胄和史弥远在宋宁宗、宋理宗两朝相继专权长达四十年,独霸朝廷,也让南宋中期的朝堂愈加的腐败不堪。

此后宋蒙又交战几十年,严重损耗国力,可以说到了贾似道专权之前,南宋已经处于灭亡的前夕,基本上回天乏术,况且贾似道也不是无能之辈,在宋理宗晚年怠政,宋度宗智力堪忧,宋恭帝年幼无知的情况下,耗尽心力维持着南宋小朝廷,连忽必烈都称赞恨不能将其招致麾下,能得敌国皇帝如此评价,贾似道的祸国殃民的说法确值得商榷。

若说贾似道专权误国,倒不如说秦桧、韩侂胄、史弥远他们才是真正的专权误国。

在成为丞相之前,贾似道只是靠着父亲的官威游手好闲的小衙内,姐姐还是宋理宗的妃子贾贵妃,按理说日后必定能够飞黄腾达,但好巧不巧,父亲贾涉得罪当朝权相史弥远,在处理忠义军问题上遭受弹劾,最终忧愤而死,此时的贾似道不过是十一岁的少年,父亲的突然去世彻底影响了他。

虽然是宋理宗小舅子,但走的还是科举之路

此后在姐姐的劝诫下开始读书,先靠着父亲的门荫入仕担任嘉兴司仓,中举后又在姐姐的帮助下担任太常丞、军器监等职,最终在南宋名将孟珙下任职,对于这位年轻人,孟珙倒是很看重,悉心教导和培养,将其视为自己的接班人,极力向朝廷推荐让其担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一职。

孟珙很看重贾似道

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再次发兵南宋,兵分三路,意图一战定天下,其中蒙古大汗蒙哥亲自带领大军主攻四川,安排弟弟忽必烈带领十万大军进攻鄂州,然后从鄂州兵围南宋都城临安,鄂州可是南宋长江防线上的重要一环,不容有失。

就连一向怠政的宋理宗也慌了,纷纷召集各地大军前去支援,此前在扬州一战成名,击杀蒙古统帅的也柳干的贾似道,被宋理宗安排前去镇守鄂州,且任命贾似道节制江西、两广的宋军,为了能让贾似道安心抵御,宋理宗任其为右丞相,全权负责鄂州之战,而鄂州因疏于防御,城中都为老弱之兵,但贾似道却指挥得当,硬生生地抵挡了蒙古大军的攻势。

蒙哥攻宋之战

连续四个月未攻下鄂州,忽必烈心急如焚,而得知守城的只是贾似道一个不知名的文官后,不禁赞叹:“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甚至斥责蒙军“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贾制置,汝十万众不能胜,杀人数月不能拔,汝辈之罪也。”

既然鄂州攻不下,忽必烈又派人猛攻黄州,宋理宗得知后立马要求贾似道从鄂州突围,奔赴黄州阻止蒙古大军的进攻,说实话能够在鄂州抵挡蒙古大军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却要突围出去,无异于送死。

贾似道怕吗?当然怕,但他更怕的死的不甘心,面对宋理宗的催促,他说出了“死矣,惜不光明俊伟尔。”这样的话,然后带着七百名亲兵出城,突破蒙古大军的重重包围后,硬生生地杀进了黄州。

就在忽必烈指挥蒙元大军继续进攻的时候,进攻四川的蒙哥突然死于合州钓鱼城下。蒙哥的突然暴毙且没有遗诏确定自己的继承人,一时间各个有资格争夺汗位的人都蠢蠢欲动,就连忽必烈也有北归的想法。

可如今南下寸功未立,回去心有不甘,但汗位不可不夺,于是打算和贾似道议和,根据《宋史》和《元史》的记载,开庆元年(1259年)十一月,贾似道以“割江为界,且岁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换取了蒙古人的撤退,说实话这件事真实性有待商榷。

一方面蒙哥死后不久,南宋朝廷就得到消息,率军援川的吕文德更是在九月进入了鄂州,而所谓的议和发生在十一月,贾似道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个消息,也知道湖北路早晚要退兵,即便议和,也不会提出如何优厚的条件。

其次就是元朝建立后才想起这件事,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起草诏书《兴师征江南谕行省官军诏》历数灭宋理由时,才表明这件事,也太能遗忘了,或许当年就是忽必烈为了避免军心涣散而找了一个退兵说辞也说不定

元世祖忽必烈

但不管如何,贾似道还是守住了鄂州这个战略要地,战后贾似道得到了赏识,先后被封为卫国公、拜少师,入朝逐步掌握权力,然后排除异己,大权独揽,成为一代权相。

当然如果认为贾似道每天过着权相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贾似道还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首先就是扩大税收,毕竟连年征战,南宋的国库早就空虚了。

景元五年(1265年),宋度宗继位,在当年的民户统计中,朝廷账面的人口仅剩下一千三百万,虽然南宋统计人口只算男丁,就算翻个倍,人数不过三千万左右,而南宋巅峰时期人口约六千万,根据元朝灭宋后统计江南民户不过五千万人。

那么空余的户数都哪里去了呢?自然是被隐匿了,赵构南渡之后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权,采取了纵容豪强的国策,对地方豪强隐匿人口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地主豪强大量圈占民户之外,还有很多拥有私军的地方豪强也在隐匿人口。

南宋后期疆域

比如贵州的播州杨氏、思州田氏,在湖南、江西、福建、两广也有许多小型土豪,直到明初在朱元璋的铁腕手段下才用予以平定。

早些年,这些地方豪强会象征性的统计一下自己治下的户口,然后朝廷也会象征性的收取一些赋税,但随着蒙宋战争不断爆发,大量民户为了躲避兵祸而投靠地方豪强,而地方豪强为了支援朝廷对抗蒙古大军,向朝廷索求更高的自主权,自然也不会纳税了。

除此之外,一些与蒙军作战的南宋将领也也借战功扩大势力,兼并土地,让南宋的国库愈加的空虚,就连抚恤将士的钱都拿不出来了。

国库空虚之下,只能选择大量增发纸币,用增发的纸币购买百姓手里的粮食,如此一来大量的纸币和废纸差不多,相当于强征百姓的粮食,这就是“和籴”。

而且和籴的摊派也是非常不合理,重担主要落在贫弱户和中、小地主的头上,至于豪强权势之人不在此列,因而对贾似道来说,改革救亡实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如果再不改变,南宋根本撑不了多久了。

景定三年(1262年),贾似道拜相后开始推行公田法,所谓公田法就是要求豪强们将他们超过规定的土地拿出三分之一来,称为公田,然后租赁给无地的百姓耕作,朝廷则按照规定的赋税来收取田租,借以解决日益空虚的国库以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当然一开始只在稍微富裕的浙西六郡进行试点,随后拓展到整个江南。

公田法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

至于贾似道自己,为了推行公田法,他带头献出自家一万亩田作为官田,身体力行。

购田也是需要钱的,但贾似道也拿不出钱来,他选择继续增发纸币,用来收购官僚豪强的土地,虽然掠夺性的用低价从官僚豪强手中征发土地,但却把原先的负担从贫弱户和下户,转移到富有田产的豪强之家,客观上减轻了底层百姓的负担。

短短十几年,朝廷就获得了三百五十万余亩的田地,可见豪强隐匿了多少土地和人口,而且这还是他们超过规定的三分之一,当然如此虎口夺食自然引起地主豪强的极力反对,虽然朝廷获得了实利,但地主官僚们却是实打实的利益受损,因此想方设法的反对公田法。

有的声称贾似道的公田法强买强卖,什么欺压百姓,与民夺利等等,只是碍于贾似道是当朝丞相,只能通过一些流言蜚语来诋毁贾似道,甚至借彗星异象指责公田法祸国殃民,以至于贾似道几次都想辞官回家,都被宋度宗挽留下来。

国库虽然有钱了,但朝廷内外贪污腐败却更加的严重了,尤其是武将们,借着和蒙古大军交战,常常中虚报开支,大吃空额,为了整治贪腐问题,贾似道又推出了打算法,所谓打算法就是监察武将们的开支,惩治大吃空饷的行为。

如此一来又得罪了一大批武将,既得利益的地方武将如何能安心听从贾似道的命令?很多武将都投降蒙元,尤其是刘整,投降元朝后直接建议忽必烈攻打襄阳,直接改变了南宋命运。

刘整原本是金朝降将

咸淳四年(1268年),蒙元大军在刘整等人的带领下直扑襄阳,和后人以为贾似道隐瞒襄阳大战的事情不同,贾似道为了襄阳大战,前前后后组织了十四次大规模的救援,所用军资超过了两千万,但无济于事

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大势已去,至此南宋在和蒙元的战争上基本陷入了绝境,国难当头,贾似道打算拼死一搏,带领南宋最后的精锐和蒙古大军在丁家洲决战,这一战,贾似道也知道战胜的希望渺茫,临行前嘱托其他大臣如有变故,可安排宗室前往海上,只要有宗室在,就有复兴的可能

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惨败,就在蒙元大军逼近临安的时候,朝中衮衮诸臣却盯着贾似道不放,认为只要贾似道下台,蒙元大军就能退兵,就连掌权的谢太后都无法顶得住朝臣的压力,被迫将贾似道贬往广东。

丁家洲决战,南宋灭亡就在眼前

但朝臣还不打算放过他,在押送贾似道途中,和贾似道有仇的郑虎臣在路上将其勒杀,一旦权相就此落寞。

郑虎臣杀贾似道处

说实话贾似道是奸臣吗?看他的所作所为很难和奸臣联系在一起,但如果说他是忠臣,但他却在掌权期间纵情深色,每日也在花天酒地,更别说玩蟋蟀还写了一本《促织经》,简直就是昏庸的代表,这也造成了贾似道评价的如此极端。

说实话,在南宋危如累卵的情况下,贾似道凭借一己之力得罪官僚地主,硬生生地为南宋延续国祚,这一点就值得足以称道了,如果仅仅以私德评价,那么也太过片面了,毕竟贾似道在南宋末年的确是一位能臣,做的事都是为了南宋,也是南宋的主战派。

《宋史》将贾似道列为奸臣,这一点也值得说道,《宋史》是元朝丞相脱脱写的,但脱脱可不是只有写史这件事,他还有其他事情,又交给阿鲁图,这阿鲁图都不认识汉文,全权交由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这类理学门徒来写,得罪理学的贾似道能有什么好的名声?

而且《宋史》编的匆忙,很多都是从民间文章里采集,贾似道又彻底得罪这些官僚地主,各种编排的文章自然也被写入《宋史》里,毕竟能将蔡确、吴处厚、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这类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写入奸臣传的人,贾似道入传也不足为奇。

至于贾似道之后的士大夫如何呢?除了文天祥、陆秀夫等坚持抵抗外,大部分都安排家人撤离到其他地方,甚至有人故意安排其他人弹劾自己,好让自己顺利离开临安,到了最后,朝廷内外曾经自诩能臣的士大夫跑的差不多了。

文天祥

而接替贾似道的陈宜中又是一个坚定的投降派,这哥们整天就吹嘘自己能力出众,在朝臣纷纷逃离的时候声称自己当丞相可以力挽狂澜,仿佛诸葛在世一般,谢太后任命他为丞相后却一味求和,畏畏缩缩不敢督战,并且拒绝文天祥等人的迁都建议,彻底丧失了突围的机会。

随着蒙元大军的包围,谢太后带领其余的文臣们投降,活下来的士大夫们继续用笔杆子记录这段历史,当然他们不会承担亡国的责任,至于这个责任自然推倒贾似道的身上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