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置身于宁静 2023-11-06 发布于浙江

#我在岛屿读书#

这是李慕太白2023年的第11篇人物故事。

今年,我定下了一个目标,学习拆解30位优秀人物的故事,与你分享。力求用不一样的视角,探寻每一位人物的成功之路。

一切优秀,必有因果。既要琢磨事,更要琢磨人。用心原创,走心分享。凡过我手,必有增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本篇,为你分享作家中的作家——程永新的人生故事。

本文共 3149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可以先行收藏,再行阅读。共品人生,欢迎交流。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头条更新了好栏目——《我在岛屿读书2》,我看了一些,挺有意思,就是听几位作家大咖聊天聊文学。

东澳岛上的海风下,余华、苏童、紫金陈聊的风生水起,还有个90后的女孩,是莫言的博士生,一位年纪和苏童差不多大的男士也在发言。我看名字叫程永新。

程永新是谁?他也是作家?写过什么作品?没听说啊……

于是,搜索“程永新”……

原来,他的故事也挺有意思。

程永新是文学刊物《收获》的主编。他被中国的许多作家称为“先锋中的先锋”、“作家中的作家”、“编辑中的编辑”。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收获》,是我喜欢的刊物。上大学时,去图书馆,经常要看《收获》。到单位后,有书刊费,我订的就有《收获》,陆陆续续看了有五六年。

自古文人侠客梦。

一手仗剑走天涯,抱打不平一声吼。

一手妙笔著文章,嬉笑怒骂皆文章。

曾经的少年梦,都有《收获》的功劳。

作家的伯乐,写作者的提衣人。

程永新,是一生都在为文学追梦的人。

他祖籍浙江,1958年出生在上海。一岁时丧父,靠母亲培养成人。

他的姐夫是一个图书和唱片的收藏者,程永新少年时,得益于姐夫的藏书,开始走了文学梦。十岁出头时,他把《三国演义》已经读了五六遍。

后来,程永新考上了复旦大学。大学期间,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中文系阅览室。他还加入了复旦诗社,发表了一些诗歌。毕业后还在《上海文学》发过短诗和长诗。

1983年,程永新大学毕业,分配到了《收获》杂志社,没想到一干就是40年,从打杂、实习开始,一直做到总编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诗歌、文学蓬勃发展。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巴金在1957年创刊了《收获》,一直负责《收获》的编辑工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事已高,不再负责《收获》的具体事务,但还经常指点《收获》杂志社的工作。作为《收获》杂志社的新人,程永新也耳濡目染巴金的风范,受到不少言传身教。

文学编辑,说是发现作家,其实就是挑作家的毛病。程永新,在与作家打交道的过程中,磨砺着作家,也砥砺着自己。

1988年,程永新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编选《中国新潮小说选》,其中选了余华、格非、莫言、苏童、史铁生、马原、残雪等人的作品,他在序言中写道:“有人预测,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大作品将在五年、十年后出现。如果这个预测没有发生偏差的话,我不想说大作家一定在这本集子的作者们中间诞生,但我极其固执地坚信,假设中的大作家,一定是沿着他们的足迹走到一个辉煌殿堂的。”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而今,收入这本集子里的作家,大多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程永新为自己在1988年就做出这样的预判感到自豪。程永新称那些实力派作家都是自己的师友,“他们给我的东西远远超过我给他们的”。

《我在岛屿读书》节目中,余华与程永新还共同忆了因为《活着》而倍感温暖的片段。

当年,余华把《活着》手稿,寄到《收获》编辑部。程永新读完后,眼前一亮。他“有点晕”的同时意识到,余华写出了一部真正的好作品,与他此前看到的现实主义作品都不一样,“不'温暖’,余华就写不出《活着》”。后来,程永新负责组织《活着》的改稿会,全程负责余华在上海的住宿生活问题。那短时间,他们一起喝酒,聊文学,下棋打牌,经常谈到深更半夜才睡觉。直到《收获》1992年第6期,把余华的《活着》正式发表,一炮而红。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1992年第6期《收获》刊发了余华的《活着》

现在想来,余华的《活着》能经他的手发表,就是程永新最骄傲的事。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程永新和余华

除了余华的《活着》,在程永新的慧眼识珠下,苏童的《妻妾成群》、王朔的《顽主》、贾平凹的《高老庄》等名作,经他之手最终面世,成为经典。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九十年代海南蓝星笔会。左起:叶兆言、程永新、余华、格非。

作家李洱评价程永新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程永新身边就游荡着无数作家的身影。程永新和他供职的《收获》,不仅是个平台,还是照亮平台的那个灯盏。应该承认,有才华、有志于小说创作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因为一个小说家的成功,常常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有时候就要看他们在黑暗中是否能被灯盏所照耀。随后,那些身影开始发光,在庞杂的群体中独立成为个体。而在这个过程中,程永新作为那个手持灯盏的人,则隐在了暗处。”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收获》创刊45周年交流会。左起:程永新、苏童、张炜、马原、格非、莫言。

程永新认为,《收获》是大海,不管是什么风格,只要有文学性,只要读者有需求,英雄不问出路,我都会鼎力相助,都愿意成为写作者的提衣人。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职业编辑业余作家,反正大狗叫小狗也可以叫,写得不好也不怕。我的日常工作是文学编辑,经常无休止地折磨作家,有意无意从被折磨的对象的眼睛里读到一层意思是:你要求那么高,你来试试!我写得不好,可以被骂、被批评,这样我们就扯平了!

兜兜转转的爱情、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程永新看作家的眼力很好,看女人的眼光也不差,就是运气不太好。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他现在的太太是演员荣蓉,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出演了上百部影视剧。

演员荣蓉

两人恩爱二十年,成为文学影视圈中的楷模。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曾经错过了彼此。

原本在1988年就有好感的两人,却经历了两次的错过。直到18年后再次相遇,才最终修成正果。

1988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读大一的荣蓉,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程永新。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两人相见,互有好感,也有共同的语言,就交往了一段时间,但互相都没有表白。后来荣蓉大学毕业,开始了新的恋情,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渐渐淡化了。

随后,荣蓉结婚了,又离婚了。和程永新再次相见,又过了很多年,也是很偶然的相遇。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那天,程永新喝咖啡时,恰好遇到路过的荣蓉,她依然漂亮,而且更具成熟的魅力。两人像老朋友一样打招呼,因为荣蓉有事,就约了有时间一起吃饭。
也许是出于礼貌,荣蓉并没有放在心上。几天后,程永新打电话给荣蓉,但很巧的是她正好有事,不能过来。此后,程永新再也没有给她打过电话。

后来,荣蓉好奇问他为什么不给她打电话。程永新说,“你说有时间一起吃饭,我给你打了电话,你说很忙,我认为你是真的很忙。”
就这样,由于一个含蓄和一个直接,他们再次错过了。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直到2004年,荣蓉在筹备话剧时,遇到了程永新。

两人这次有时间经常在一起了,后来就约了一起吃饭,多年前埋在心底的情愫又萌发了。
一次在餐桌上,朋友开起了玩笑:“永新啊,你和荣蓉,你们俩结婚是最合适的。”
这一次,程永新毫不犹豫地说:“只要荣蓉愿意,我明天就能娶她。”已经摸清了程永新秉性的荣蓉也答应了。

2005年2月,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文学圈、艺术圈、娱乐圈的朋友,齐聚一堂,祝贺他们来之不易的爱情。

一位台湾的朋友写了一副风趣的对联来形容他们的爱情。上联是:四十几年不动,下联:四十几天猛动,横批:炮轰荣蓉。乐翻了在场的宾客。

结婚以后,程永新与荣蓉既是夫妻,也是知音,还是搭档,两人相互欣赏,彼此崇拜,成就对方。

他成就了余华、苏童,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却甘愿做个普通人

兜兜转转的一生,程永新似乎只是个普通人。

他慧眼识珠发现的作家,现在个个都很出名,而他却默不作声,不为人知。

他历经半生蹉跎,才找到知心如意的爱人,但他并不抱怨,却异常珍惜。

成全,是程永新对待朋友的态度。成全他人,也是成全自己。

看淡,是程永新对待人生的态度。平常安稳,其实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程永新说,自己对生活并没有很高的要求,“两三知己,一壶好酒,海阔天空,就会很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