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舫记 | 家

 桃下成蹊读书会 2023-11-06 发布于安徽

Complimentary my friend

寻舫记

文 | 云中舫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最近由于年底工作比较忙和家庭的一些琐事不常在群里露面,连读书打卡都给耽误了,那几位坚持读书坚持打卡的朋友给我们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新的一年我要向他们学习。同时也看到最近有不少新入群的朋友,非常的欢迎你们的到来!我分享的环节呢,是从任祥女士的这部《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入手,和大家一起探寻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坚守和传承。这部书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从2016年的11月起,利用音频、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以及千聊直播的方式,我们从《传家-秋》的部分开始,现在进入了《冬》这一本,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家》,家庭的家。大家都在家吗?忙碌了一天是不是很想回家呢?今天都是在家吃晚饭的吗?迄今为止,每一次夜晚的分享,我都在家里哦!我们每天要说多少遍“家”这个字?我没数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留意呢?
    中国人对家有着与众不同的眷恋,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传家长”。像任祥女士写的这部《传家》,她的良苦用心就是为了孩子对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编写这部书,也想让更多的人把好的传统代代相传下去。曾经问过身边一些人,一提到“家”这个字,首先会想起什么呢?年轻的朋友会说,想到妈妈呀,想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样子;想到爸爸,想到爸爸专注在阳台上修剪花草;想到家里的小狗看见自己进门就从房间里狂奔出来迎接;想到被子有刚刚晒过的暖暖阳光的味道…而问到年长一些的爷爷奶奶们,一提到家,首先就会想到,老伴儿到哪里去了;这个周末孩子们是不是回来一起包一顿饺子等等……

大家都参加过婚礼吧,婚礼上总会出现有那些感人的场面,常常不是发生在一对新人身上,而是在新人与父母之间,再遇上一位特别会煽情的司仪,那一定能让台上的新人和家长以及台下的宾客们哭的稀里哗啦的。是啊,我们对父母的爱是藏在心里的,平常总是不善于表达,只有在离别或自己感到无助和受到委屈与不公的时候才会想到爸爸妈妈。我认识一位小学弟,是偏远乡村出来的苦孩子,父母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供他从小学一路读到高中,他也很努力,一直是父母的骄傲,本来高中毕业就该回家乡务农或出门打工,但是他还是想继续读书,想出去见见世面,高考时的座右铭就是“跳出农门,我要去北京”,后来他真的如愿考取了北京的一所大学,虽然不是著名的院校,但在村里的人看来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毕业后他留在北京工作,生活其实过的也并不是很如意。大家都知道,北京的生活成本和就业压力还是很高的,他干过收银员、推销员、长途押运员,做过群演、当过助理,几个人合住在最廉价的地下室,吃饭就随便对付,每天的交通费用他都想尽量省下来,所以有时很早起来,坚持跑步,能减少一趟转车就尽量减少,他也想家,想父母,省下的钱总是寄回家或买些东西托老乡带回家里,但却连着几年不敢回家,因为两三百元的路费对他来说太贵,再者,逢年过节的日子,别人回家了,自己正好可以多挣一点加班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的生活对他来说已经太陌生了。父母不时的托亲友转告,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挂念,从不会主动说来北京看看他,甚至连电话都不曾打一个,也的确,偏远的地方去最近的镇上打电话需要有一段路程。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刚从老家回来的老乡给他看了一张拍摄的他父母的照片,手机里的爸爸妈妈正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吃饭,端着碗呆滞的看着镜头,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看不到笑容,只有比从前更深的皱纹,穿的仍旧是从前的旧衣服,看来自己给他们买的衣服都没有穿,他的眼眶顿时红了,老乡走后,他一个人坐在停车场的拐角处狠狠的哭了一场,决定今年过年一定要回家。

那一年春节他早早的订了火车票,然后转长途汽车,再搭拖拉机,当他屹立在村口,看见自己小时候常常玩耍的大树下、磨坊边、小溪旁……这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有七八年没回家了。每天母亲做饭他拍照,父亲下地干活他拍照,侄子们在院子里玩耍打闹他也拍照,除夕年夜饭拍照,出去拜年拍照……他说:我嘴笨,看见母亲递过来一碗米饭,不停的给我碗里夹菜,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看见父亲帮我整理行李,我只有呆呆的在背后看着……唯有用手机记录下他们的点点滴滴,留着回到北京时看。临走那天母亲又煮了好多鸡蛋,炖了鸡汤烧了一桌的菜,可是一家人都吃不下什么。要启程了,他让侄子给他和爸妈拍个合影,他搂着爸妈的肩,三个人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结果画面比哭还难看,他说第一次感觉爸爸妈妈好瘦弱,搂在怀里好单薄……

听他说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也湿润了,突然感觉要给爸妈打个电话,或现在就奔回家去看看,想起了曾经听到的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一家人能在一起,真好啊……

经常在机场车站看到告别的场面,每次我都会忍不住驻足观望,或者不停的回头看他们是不是还在原地,同时也陪着落泪,虽说离别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但世事无常,一家人分开,这期间会发生什么,谁也不会知道,就算见面时候说起也是报喜不报忧的…我有一位朋友,她的爱人是一名现役军官,从前她在新疆工作,爱人也在新疆服役,后来部队里有换防,被调到了内陆,夫妻俩分居了。那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孩子很小,才五六岁。军嫂难当啊!夫妻俩聚少离多,一家人一年团聚的时间不过一两次,渐渐的,夫妻俩的沟通少了,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朋友也习惯了上班下班,自己买菜做饭照顾孩子,孩子生病了,一个人抱着上医院,有一次孩子高烧耽误了治疗,得了肺炎也不敢告诉丈夫,怕他既回不来还担忧影响工作,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也习惯一个人做主。但是孩子也渐渐和爸爸疏远了,每次探亲回到家,都有好几天的预热期,父子俩刚刚培养出感情,又到了分别的时候了。同时一个女人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况且是个男孩,在教育上她越来越感到身心疲惫,有时也力不从心,孩子缺少父爱和管教,在很多具体的事情上令她束手无策。终于,在孩子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她辞去了公职,带着孩子来到丈夫所在的城市定居,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但是因为分开的时间太长,猛然间三个人长期共处一室,忽然变得很难相处起来。她爱人从前是住在部队里,现在每周不定时的会回来住上一两晚,但家里的环境不可能像部队上每天起床号,训练那样程序化,所以他感到很不习惯,连大声说话都要被老婆制止;我朋友因为刚刚到内陆,打算先把家里都安顿好,自己再去学一门技术,毕竟以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在社会上也不实用;儿子刚上初中,来到内陆还很不习惯,大家也都知道初中一年级和小学六年级课程的差异,科目增加和难度的加大让不少孩子措手不及,学习上的压力让本来就少言寡语的孩子,在面对军人父亲严厉的口吻时,显得尤其懦弱,这让当父亲的就更加恼火,经常稍有不满意就发火训人。夫妻俩就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是争论中掺和着火药。同时他也对太太在外面学习新技能表示不理解,感觉有自己养家,女人还出去学技能简直就是鄙视老公的养家能力,既折腾又辛苦,没必要。于是家庭战火不断。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她的爱人要转业了。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退伍和转业对当兵的人都是考验,尤其是转业,人到中年了,却要面临一个很大的人生挑战,地方上和部队的诸多差异让很多现役军人时刻都对转业有着极大的顾虑。或许这也是一个契机,让他们夫妻俩重新坐下来商议转业这件大事,对家庭的未来做一些详细的规划,两人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敞开心扉,几乎每天都促膝谈心,一起面对问题和挑战,一起搜集各方信息,一起学习厚厚的备考资料,同时也把儿子当成大人,告诉他家庭有可能即将出现的一些事件。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饭,三个人在饭桌上说说今天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爸爸说今天一个战友无意翻出一张从前出去拉练的照片,结果他们几个要转业的干部都沉默了…妈妈连忙打岔说周末约了几个战友家庭聚会,饭店已经定好了,就在学校附近,孩子们晚上下了补习课,可以过去吃饭,热闹一下;儿子听了,也高兴的应合着,说别忘了点他爱吃的烤羊排。

哎…想想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玩耍有说有笑的,那个画面有多温馨,再也不要回到那个满屋子火药味的时候了。

时光飞速,小夫妻新婚需要相互适应;中年时期,夫妻的感情要不断的历练,甚至要共同经历波折和磨难;那么到了晚年呢?多年前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的一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大家还记得吗?那一对东北老两口白云和黑土的生活小故事,竟然逗乐了十几亿的中国人,老年人的生活同样有欢笑有苦恼,捧腹大笑之后,回过头想想,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想念的还是家里那个陪伴一生的老伴儿。前几天微信里有一篇文章,不知大家看了没有,说宁波92岁的冯爷爷心脏出了问题,因多器官衰竭,情况比较严重,继续治疗也是浑身插满各种管子,于是,他和儿女们决定放弃治疗,离院前想和住在同一家医院的老伴儿告个别,因为这一去,也许就是永别了。经过热心医护人员的安排,相隔十几层楼的两个病床终于靠在了一起,两位老人见面的那一刻,整个房间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他们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冯奶奶拉着丈夫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医护人员用手机拍下了这个瞬间。看完这篇文章我真的是泪如雨下。一个人先走了,这个家就不完整了。再看看周围的老人,由于从前都是忙于工作和家庭琐事,而忽略了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导致退休后特别是儿女们都不在身边,显得无事可做,性格变得孤僻,脾气变得暴躁,身体状况也跟着每况愈下。我们可以想想,就像自己每天多么期盼孩子们回家一样,父母同样也期盼着我们,如果可以多回家陪伴老人,那就尽量去做吧,哪怕是回家喝口水,给妈妈买点菜送去都行,我们能在外面搞送温暖活动,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爸妈送点米和油呢?将来等我们老了,还能和老伴儿一起步履蹒跚的去看夕阳,回头一望已经华灯初上,晚间和老友们饮茶品酒,回顾过往笑看人生,离开人世之前有老伴儿在一旁拉着手,这都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一个家,有人才热闹,有情才温暖,有德才高尚。前几天,放假回来的儿子和小伙伴儿们去听了一场交响音乐会,回来后兴奋的向我描述现场的盛况和他第一次观摩著名乐团演奏的心得,末了纳闷儿的问我,为什么听音乐会有人不停的在旁边说话和打电话?为什么还有人带孩子,小孩子还在哭?为什么不该鼓掌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却瞎鼓掌?为什么台上还在谢幕,台下观众席已经有人走了?这一连好几个为什么让我也陷入了尴尬中,我愣了一会儿,蹦出三个字“缺家教”。

什么是家教?字典上说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关于道德和礼节的教育。著名作家程乃珊女士说,她记得小时候,夏天热,家里开个西瓜,外婆一定是将半个西瓜当中最甜的瓤儿挖出来放在小碗里,双手递给外公,然后再把西瓜切成一片片,分给大家,所以孩子们从小就习惯吃没有顶的西瓜。

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平常接触到一个人,很快就会感觉到他的文明程度、道德修养甚至人性人格。为什么招聘招工甚至入学都有面试这个项目?为什么孩子大了谈恋爱了,家长会先问问对方的家庭情况?这都是对于一个陌生人的到来,我们想充分的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所受的教育以及接触的是什么样文化熏陶。早些年听父亲谈论他作为主考官参加招聘会的趣闻,他说,在厚厚一叠打印的个人简历里,有一份是手写的,字迹工整,简单介绍一下个人的情况,并对岗位的要求也是着眼于基层,不像别的简历里自吹自擂的比比皆是,仿佛什么岗位都能胜任一样。于是在面试环节,几位主考官都格外注意这位应聘者的表现,因为他从个人简历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朴实无华、踏实肯干的印象。后来他成功入选,现在谈论起他,我老爸还是说当初没看错人,小伙子工作的确很棒。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这匹千里马呢?不完全是因为我爸那几个老伯乐,我想是源自他的家庭和家教。

打个比方,如果一对夫妻,在日常生活中相敬如宾,对家人对亲友哪怕是路上的陌生人都非常尊重,宽厚待人,不计较得失,那么他们的孩子在这样良好的环境里成长,逐渐的也会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质,成长过程中也会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新的环境里获得同样优秀的道德评价,因为他有一个好的开始啊,又有一个好的心态,所以无论成败,他都会笑对人生,坦然的活着。现在我们换一个比方,另一对夫妻,两人因为生活的琐事经常唇枪舌战脏话连篇,甚至大打出手,在外面也不注意文明礼貌,遇事生怕吃亏,看到便宜就想上,哪怕是公交车上的座位都要抢着霸占,坐着侧面的,看见老弱病残专座空了,也要一个箭步跨过去的那种人,平常对孩子娇生惯养,要什么给什么,谁都不能说他家孩子的不是,看电影可以让孩子把脚翘到前排靠背上,公园里允许孩子脱了裤子在路边方便,电梯里可以任由孩子从二层一直按到二十层的那种……那么这个孩子看似在父母的暖房里愉快的成长,一旦接触社会,就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两三岁的娃娃之间为了玩具哭闹是常有的事,或许孩子们一转身就会和好了,又愉快的玩在一起,但经常会看到带娃娃的家长出来护犊。现在的幼儿园和幼儿培训机构大都会安装摄像头,以便家长们在手机里随时监视到老师和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是有的家长却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横挑鼻子竖挑眼,我想,幼小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等长大了,逐渐接触和走进社会,他能有健康的心态来迎接现实的残酷吗?

你不拘小节公众场合涂脂抹粉大声讲电话,会被朋友看在眼里;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会被路人和孩子看在眼里;工作马马虎虎,专攻溜须拍马,会被同事和上司看在眼里。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教和修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我相信这个人的父母也是如此;吃个自助餐恨不得把吃遍所有的菜,端过来吃不掉都浪费了,他的父母也一定不会爱惜粮食;出门住酒店,走的时候把客房里不需要付费的东西,哪怕是信封信纸都带走的人,父母也一定是无巧不占的……我儿子说的在音乐会上哭闹的孩子,父母或许是想带孩子去感受一下高雅艺术,让孩子早一点拥有艺术气质,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孩子因为年龄的关系,还不适应出入这样的场合,孩子的不配合会影响到他人。

教养就是要让人舒服。有一次搭飞机,吃完飞机餐,邻座把一次性餐具纸杯垃圾等都一样一样整理好放在餐盒里,递给空姐,并说了声谢谢,我也依照着这样做,顿时感觉周围的气氛都变得和谐起来。是啊,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在废弃时,却可以优雅的离去。我们看电影听音乐会是不是很反感旁边的人打电话,那么我们自己是否会主动把手机调至静音呢?如果自己的手机响了,你会接吗?还是会轻声的讲电话,以为不会影响别人呢?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觉的人,都会发现自己和文明的差距。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也不敢大声喧哗;大家都在有序的排队,你好意思插队吗?        

其实看得见的教养容易,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难在“慎独”时的教养。余世雄老师在《管理思维》课里讲了自己有一个习惯,每次外出住酒店,离开的时候,他会把床铺和桌子整理一下,尽量恢复原来的摆放位置,他感觉,这样客房服务员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也许客人和这位服务员永远都不会见面,她对客人的印象,埋怨或赞许都不会对客人有丝毫的影响,但余老师感觉,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得珍贵。有朋友或许会说余老师这是有强迫症,好吧,就算是有一点,这样的好习惯不应该有吗?泰坦尼克号快沉没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教养: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求生,那些看起来更能改变世界的男人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妇女和儿童;可以独自逃生的妇女选择留下和爱人在一起;那对有教养的老夫妇选择相拥长眠海底;船长和船员与自己的船共存亡,坚守到最后一刻。这部影片我们看了好几遍,是否从中学到一点所谓的贵族精神呢?

曾国藩家族的严格家教和家风,让曾家出了好几代的人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一个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起码可以沿用五代。曾氏家族对治家非常重视,他的祖父很重视家庭教育,这才有了曾国藩这一代的成才,但是形成很好的家风还是在曾国藩这一代。他把儒家思想里的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齐家”作为自己的目标。治家首先从孝顺长辈和友爱兄弟开始,立身之本在于勤俭,认为奢靡是败家的根源,其次要多读书,读书才能明事理通古今,还要和邻里搞好关系。他总结的这几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借鉴的。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的见解尤其适合我们学习: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去做大官,希望他们做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做一件事要凭自己的努力,尽力而为,能不能成功还要看天意,身心的健康高于学业和功名,越是富贵人家子弟越要有寒士之风,他也不留钱财给子孙,要钱要财富自己有本事自己挣,没本事留给他们也是糟蹋了。曾国藩的后代哪怕到了第六代第七代,也还是不错的,至少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或者对社会无用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