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千古一诗人

 读墨听风 2023-11-06 发布于湖南

       这是一个讲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中国文人极致浪漫的故事。

       心心念念,一直想看,总算是看了。回到家想记下点什么,打开电脑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了。

       故事以高适和李白相遇相知相交的过程,贯穿了整个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

       说实话,看起来真的很感人:高适的家国责任、稳当执重;李白的潇洒不羁、张狂自高;王维的清冷内敛、不善交往;张旭的疯疯癫癫、狂草如人……将我们之前对一个个诗人的了解,从文字变成了具体的人物——一个个活人。

       同样,伴随着故事的进展,哪怕有时候会感觉诗歌乱入,但是仅仅是李白那略显夸张的表情动作,便让这一切看上去理所当然了。

       来听听,

       穿越千年,盛世如斯,青年诗人立志不息: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再听听,

       哪怕前途未卜,举目茫然,但是从未放弃自我,更是心中有光,口中有诗:

《别董大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来来来,再听一首,

       边关战事连连,大唐将兵奋勇杀敌,保得中原长安繁华,一股忠勇无惧的气概: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过,最让人无法忘怀的,依然是李白,高适我等下再说。

       其实他并不是洒脱,只是心中抱负不得宣发,借情于酒,寄心于诗,留下多少千古名篇。

《行路难》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好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哪怕自己已经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是何曾淡看自己一分一毫?        这是何等的豪气云天? 

       再看看发配夜郎途中,皇帝大赦天下,李白半途得以回家,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哪管带罪之身,从狂悲到狂喜,一人一舟,万重山过,你能在其中看到哪怕一句消沉低迷之语?

       整部电影的最高潮,当是李白、高适众人,在黄河边痛饮一番——不论心中所想为何,不论天下世间如何,且饮一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那一夜。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古今中外,好饮杯中之物的人不少,喝出这等水平的,怕也就是李白一人吧。你看,哪怕在现实中何等不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都不需要去想了,喝一杯再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别浪费了今天的好日子。

        再看看,金银钱财,大丈夫一世,哪能为这黄白之物烦恼一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来来来别说钱了,喝酒才是最开心的。

       为什么?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啊!至少我李白就是喝酒流传千古,和我的诗一样,哈哈!

       李白不是想出世啊,投身道门不也就是因为满腔抱负无伯乐,只留怨气满乾坤吗?所以只能喝酒了,喝了酒可以随便说。所以一边喝,一边写,抒发心中的苦闷——“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其实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李白其实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如此说来,应该是不受欢迎的啊?但是为何大唐盛世百年,写诗之人无数,我们偏偏记住了李白?

       因为,我们都挺郁闷的啊。哪怕身处再高,哪怕钱财再多,哪个满足了?其实不管混的好,还是混得差,我们哪个人不认为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了?你别看一个中年人的唯唯诺诺,在他心里何尝不是想着自己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只是马上又想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于是乎,只能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了……

       李白,他只是说出了我们每个人。我们和他最大的区别,是他说出来了,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继续唯唯诺诺而已;而且,李白说出来的水平,啧啧啧,有文化!我们呢?只能在没人的时候,说一句“卧槽”……

       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回过头说说高适。我们又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评价一下,奋斗经年,终于在晚年能够成就功业,还能在唐朝诗人中占得一席之地,妥妥的学习榜样。更别说,李白还是靠着他才能脱难,至少落了个善终——要不然可能后世对李白的评价也会不那么一样了。

       因此,仅从这个故事而言,没有高适,便没有我们现在认识的李白了。

       如果大家看过《在路上》这本书,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非迪安·莫里亚蒂莫属,离经叛道的主题在他身上也体现的最为充分。与迪安相比,叙述者萨尔显然没有那么彻底的与旧世界决裂的勇气和行动,他处于“旧情感”与“新情感”的矛盾中。

       迪安之于李白,萨尔之于高适,我似乎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找到了一丝丝的共同点。

       追求精神世界的人,往往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至少是活着的时候很难。“就观念而言,群体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好几代”,“当哲学家的思想通过这个过程取得最终的胜利时,他们早已驾鹤西去多年”。所以,这就很尴尬了——所以梵高才会贫困潦倒而死,然后等他死了以后他的画才可以卖出天价——人们往往不太喜欢活着的思想家,对文人稍微好一点,但是也差不太多……

        我们还是俗人啊,没办法将这极致的浪漫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所以最多也只能一半高适、一半李白地活着——这已经很难得了,毕竟就如同高适这般,就已经是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了。我这里还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是反面教材的例子,《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文章真是好啊,都是些高山流水、风花雪月,尽是文人情趣——但是看看他的生活吧,妻子陈芸病故,儿子逢森当学徒病故,女儿青君当了童养媳——他是满足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只不过是苦了一众家人罢了。

       都是古人,我们后人其实也不便多做评价。但是能够留下“诗仙”一个称呼,让我们在千年之后还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畅快淋漓,这也就足够我们尊敬或者膜拜了。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诗人何尝不是?只有经历过各种痛苦,才会有那种真实的情感体会,看看下面这首诗:

答友人赠炭

唐·孟郊

青山白屋有仁人,

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

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

暖得曲身成直身。

       不经历真的冷,哪会写得出“暖得曲身成直身”这样的句子?不经历真的痛,李白也写不出这么多传世之作!

       诗人存在的意义,是告诉我们一句说烂了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告诉我们,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要“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要享受诗歌“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

       斯人已去,但是你我心中依然记得:

       长安三万里,千古一诗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