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热点】近日长江水倒灌鄱阳湖地理现象分析!附相关试题

 新用户7828mnJr 2023-11-06 发布于浙江

    近期受华西秋雨影响,长江水位逐步走高,对鄱阳湖水位起到顶托作用。根据水文部门10月4日、6日监测,鄱阳湖出湖流量分别为-2.77立方米每秒和-531立方米每秒,出现今年首次长江水倒灌。

    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根据MODIS/Terra卫星资料监测,2023年10月5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2098平方公里,较9月18日监测的水域面积(1403平方公里)增大了695平方公里,增幅达49.5%,是去年同期(2022年10月2日)监测的600平方公里历史最低面积的两倍,但仍较历史同期略偏少。当前越冬候鸟迁徙季已开始,据报道,鸿雁等越冬候鸟正陆续迁入,水文形势的剧烈变化,将对鄱阳湖动植物栖息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长江水倒灌鄱阳湖地理分析

    地势背景: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湖口是指鄱阳湖注入长江的地方,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境内。鄱阳湖湖口与长江干流海拔相差不大,湖口海拔为15~18米,长江干流海拔为10~15米。这为长江水和鄱阳湖水互动创造了条件。     

    水位变化规律:鄱阳湖地处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鄱阳湖跟长江进行互补,鄱阳湖具有调蓄长江洪水的作用。夏季,长江正处于丰水期时,长江补给鄱阳湖,水流从长江流入鄱阳湖,鄱阳湖进入汛期,补给形式主要是大气降水和长江水;冬季,长江正处于枯水期时,鄱阳湖补给长江,水流从鄱阳湖流入长江,鄱阳湖进入枯水期。

    水量补给的变化:华西秋雨是我国华西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华西秋雨可以从9月持续到11月份左右,持续时间长则是其最鲜明的特点。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它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等地,是长江的上游地区。今年降水偏多,所以长江干流水流偏大;而今年秋季鄱阳湖流域降水偏少,流域内各支流入湖水量不大,是枯水期,湖面水位偏低。

试题链接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世界著名的“白鹤王国”,水鸟的天堂。鄱阳湖现有已知鸟类310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正常年份,到了秋冬季节,鄱阳湖水位慢慢下降,滩涂渐渐裸露,水中的鱼虾螺蚌成为水鸟们的美餐。一些水草植物也会随着水位慢慢下降而分层次发芽、生长,为大雁等越冬候鸟提供美食。

材料二:20226月下旬以来,江西全省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截至8194时,鄱阳湖星子水文站水位为9.99米,不到历史最高水位22.63米的一半,鄱阳湖已进入枯水期,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低枯水期的年份,较2003-2021年平均出现时间提前78天,湖床大面积出露,在江西鄱阳湖进贤段水域滩涂上,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大地之树”景观(右图,摄于822日)。

    

(1)运用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说明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的原因。

(2)简述鄱阳湖“大地之树”的形成过程。

(3)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提前2个多月进入枯水期,分析说明这一状况对候鸟有何影响。

【答案】(1)①湖区降水少;②(雨季)流域降水比往年异常偏少,河流径流量少,地下径流少,径流对湖泊补给少;③(副高控制时间长)晴天多,气温高,水面蒸发量大;④应对干旱,农业灌溉用水增多。

(2)①流域内干支流携带水沙进入鄱阳湖,随着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高低起伏的湖床;②由于高温干旱天气,湖水水位快速下落,部分区域湖床裸露;③湖水在回落过程中,地势较低的湖床水流快,侵蚀较强,不均衡的流水侵蚀作用,在湖床上形成“大地之树”

(3)有利于夏季候鸟生存,不利于冬季候鸟越冬。提前进入枯水期,水草植物提前发芽、生长;遗留在滩涂、低洼地带的鱼虾螺蚌为夏季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

湿地面积减少;秋冬季节,水草植物老化,鱼虾螺蚌数量不足,冬季候鸟生存和觅食困难。

【分析】本题以鄱阳湖水位变化为材料,涉及水循环、河湖补给、沉积地貌、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材料提及“2022年6月下旬以来,江西全省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湖区整体降水少;夏季为鄱阳湖主要雨季,而雨季降水比往年异常偏少,导致河流径流量少,导致地上补给地下的减少,地下径流少,对湖泊补给少;由于副高控制时间过长,降水异常减少,晴天多,气温高,水面蒸发量大;水位过低,导致农业缺水,为应对干旱,农业灌溉用水增多。

(2)从图中可以看到,鄱阳湖支流较多,大量支流携带泥沙,不断汇入鄱阳湖,而鄱阳湖所在地势相对较低,流速逐渐降低,随着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湖床沉积大量泥沙;材料提及“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低枯水期的年份,湖床大面积出露”,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湖水水位快速下落,部分区域湖床裸露,高低起伏的湖床出露;湖水在回落过程中,地势较低的湖床水流较快,侵蚀较强,地势高的湖床几乎没有水流动,不均衡的流水侵蚀作用,在湖床上形成高低不平的图案,即“大地之树”。

(3)鄱阳湖枯水期较2003-2021年平均出现时间提前78天,湖床出露面积较大,有利于夏季候鸟生存,但不利于冬季候鸟越冬。由于提前进入枯水期,导致湖内水草植物提前发芽、生长,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使得遗留在滩涂、低洼地带的鱼虾螺蚌大量生长,这为夏季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饵料资源丰富。伴随湿地面积减少,秋冬季节,水生植物提前老化,鱼虾螺蚌数量不足,由于饵料不足,冬季候鸟生存和觅食困难。

2.读鄱阳湖地形分布图,赣江外洲站1954年~2004年平均流量年变化曲线图,鄱阳湖汛期卫星影像图与鄱阳湖枯水期卫星影像图,完成相关习题。

  

   

(1)鄱阳湖汛期、枯水期各在什么季节?分析不同季节鄱阳湖水源补给情况,以及湖面大小与水流特征。

(2)倘若鄱阳湖不存在,鄱阳湖湖口以下长江江段的径流量曲线与现在相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归纳湖泊规模、所在位置(河流上、中、下游和入海口附近)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的影响。

【答案】(1)鄱阳湖汛期为夏季,枯水期在冬季。夏季鄱阳湖水源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大气降水和长江水,此时鄱阳湖湖面大,水流从长江流入鄱阳湖。冬季鄱阳湖水源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地下水,此时鄱阳湖湖面小,水流从鄱阳湖流向长江。

(2)鄱阳湖湖口以下长江江段的径流量曲线会比现在变化幅度大。

(3)湖泊规模越大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越明显。位于河流上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较小(主要起补给作用),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较大。

【分析】本大题以,鄱阳湖汛期卫星影像图与鄱阳湖枯水期卫星影像图等为材料,涉及湖泊和河流的相互补给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潘阳湖地处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潘阳湖跟长江进行互补,潘阳湖具有调蓄长江洪水的作用。夏季,长江正处于丰水期时,长江补给潘阳湖,水流从长江流入鄱阳湖,潘阳湖进入汛期,补给形式主要是大气降水和长江水;冬季,长江正处于枯水期时,潘阳湖补给长江,水流从潘阳湖流入长江,潘阳湖进入枯水期。

(2)潘阳湖具有调蓄长江洪水的作用,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意思是指洪峰到来时,能平抑洪峰的危险;在枯水期能补充水量,从而平衡河道水流,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倘若鄱阳湖不存在,鄱阳湖湖口以下长江江段的径流量波动会很大,曲线会比现在变化幅度大。

(3)湖泊和河流具有相互补给的作用,湖泊对河流的水量、流速等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越大,调节作用越明显。位于河流上游的湖泊调蓄洪水的作用较小,主要起到补给作用;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较大,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