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妖魔化的明朝版“妲己”,恩宠一身,无限接近后位

 南京栖霞百仁 2023-11-06 发布于江苏
被妖魔化的明朝版“妲己”,恩宠一身,无限接近后位上官文露读书会39分钟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文:赵鹏丨主播:孙宏博

图片

  / Part 01 

明朝多数皇帝都以处事出人意表,行为怪诞而著称。他们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朝臣的关系疏离甚至紧张。尤以中后期的武宗、世宗、神宗和熹宗为甚。实则他们都有心理疾病。其中,明神宗朱翊钧以其多年不朝和多有失德,颇为后世议论。然而,公正点讲,责任并不应该算在他一人头上,满朝朱紫难道就无辜吗?内阁辅政者莫非就能置身事外吗?历史其实是一群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神宗以其最高统治者的身份,的确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偏有封建史家说,神宗君臣间产生如此大的隔阂,与神宗过分恩宠内廷中一女子有莫大关系,此女就是神宗宠妃,后来的南明弘光皇帝祖母郑贵妃。其实,郑贵妃虽然宠冠后宫数十年,但私德并不算差,她也并无干政越权之处。只因神宗任性,一意恩宠;群臣汹汹,誓护国本,才引出晚明无数事端,到头来,她却被封建史家扣上“红颜祸水”的陈年帽子,更有甚者,把郑贵妃列为明朝衰亡的祸首!她也真算得上冤枉。事情的确与她有关,但却怨不得她,但最终男性却把责任推给了她。这正是封建时代历史逻辑的吊诡之处。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持同样观点者,依然大有人在。

丨郑贵妃

/ Part 02

她的本名史传中并没有记载,但却幸而保存在沈阳西北舍利塔出土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封底。这经书就是郑贵妃本人在万历二十年主持印制的。她自称“大明皇贵妃郑梦境”,印经书的目的是希望佛祖保佑“皇帝万岁,皇三子增福延寿,睿算千秋”。可见从心底,她是真心呵护丈夫万历皇帝,并不希望明王朝垮台的。而她的私心,不过来自皇帝的真爱,以及由此引来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得到储位的可能。

先帝穆宗隆庆二年年底,郑梦境生于京师顺天府大兴县,父亲郑承宪地主出身,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说会道,也算得上地方士绅,积累了不少家财。嘉靖以后,明朝书籍出版业发达,社会普遍对文化教育更加重视,有点身份的人都愿意给孩子聘请塾师,女孩受教育的比例大大提高了。同时代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和稍后的一代才女冯小青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郑承宪也对女儿进行了教育投入,事实证明,回报是丰厚的。十二三岁时,聪明伶俐的郑梦境已经将《女诫》、《女论语》和《列女传》等书籍读得朗朗上口,一笔楷书写得工整娟秀,兼之容貌端正,性格活泼,深得父亲宠爱。郑承宪为女儿规划的未来是:自己努力发展人脉,结交大兴乃至全北京境内的权贵,将来把女儿嫁到官员甚至公侯府中,那女儿的一生和自己的后半生就吃穿不愁了。

不过在机会面前,上述的计划就显得格局太小了。

/ Part 03

万历九年仲秋,一纸宫中敕令传达到大兴县城,皇帝要选拔“九嫔”了!原因是皇帝“储嗣未蕃”,大婚数年尚无子嗣。

皇帝在万历五年通过选秀,册封同样出生在大兴的王喜姐为皇后,还册封了刘昭妃和杨宜妃两位皇妃。不过这一后二妃在这四年多里并没有为皇帝生下一个儿子,只有王皇后后来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其中道理十分简单,皇帝对这些后妃并无兴趣,王皇后不苟言笑,性格谨慎;两位妃子唯唯诺诺,毫无情趣可言。皇帝一直受着母亲李太后的严格管教和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压制,内心长期抑郁,如此沉闷可厌的后妃他根本懒得去宠幸,又何来子嗣?其实,皇帝是少年天子,此时年未弱冠,这件事本来不应急于一时,但先帝的正宫陈太后和皇帝生母李太后却抱孙心切,更忧虑大明皇位没有继承人,将来无法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而皇帝一向尊重嫡母,更害怕生母,那是一个在数年前几乎废掉自己另立的可怕女人。况且皇帝也到了“慕少艾”之年。于是,在张居正上奏可按嘉靖年间故事办理后,开始遴选“九嫔”。

“九嫔”也同皇后一样,从京城和北直各地选拔。要求是十四到十六岁之间,“容仪端淑,礼教素娴,及父母身家无过者。”至于家世,甚至穷家小户者更受青睐。太祖朱元璋本身就出身贫寒,不屑于贵族豪门的血统,更鉴于中古时代豪族贵戚干政之祸,特地告诫后世子孙,要娶“良家女”。这正是明朝普通家庭晋身的机会!

郑承宪在县衙的“上线”那里马上听到这个消息,一番运作打点之下,十四岁的郑梦境踏上了应征“九嫔”之路。

/ Part 04

入宫应选是一场严酷的考试,数百人中选拔出九人,突围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郑梦境早就做好了准备,她本来就很有天赋和基础,学习礼仪又异常勤奋,再加上一段天然的风韵气质,最终,她脱颖而出,万历十年三月初六,皇帝在礼部和内廷的推荐,更兼两宫太后和自己的考查下,在皇极殿册封郑梦境为九嫔第二位的淑嫔,郑梦境成为翊坤宫的主人。

按照皇帝的印象,本来是想封郑梦境为排名第一的端嫔的,但李太后却更看好举止端庄的周氏,皇帝明里不敢违抗,却在心里闹起了别扭,“朕要你终生不得宠爱!”在这方面,他的确说到做到。说到底,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后妃也不过就是皇帝手中的玩物罢了。

他也的确把不爱的女性当作玩物,就在选拔“九嫔”期间,皇帝前往慈宁宫拜见母亲,正巧看见美貌的宫女王氏,一时情不自禁,临幸了王氏。按照惯例,皇帝应该赏赐王氏,并由内侍记录在档,以备将来宫女怀孕时做为凭证。但一贯在母亲面前装作乖巧的皇帝生怕受到责罚,马上溜之大吉,什么赏赐存档统统抛诸脑后,此后从未将此事对任何人提起。倒是李太后明察秋毫,听说王氏怀孕,马上叫来详查,才得知真相。太后叫皇帝来吃饭,问及此事时,皇帝支支吾吾,不敢承认,还撒谎说那天自己没在慈宁宫,太后板起了脸,拿出《起居注》对照日期,皇帝才被迫承认。但他嫌王氏身份低微,不想承认这个孩子,经过太后劝说,才勉强封王氏为恭妃。选出九嫔五个月后,王恭妃生下皇帝的长子朱常洛。然而,这位母亲一直受到皇帝的冷遇,去世时双目失明,无人照顾;而这个儿子在经历皇帝短暂的宠爱后,开始了坐过山车一般的人生。

这位皇帝正如他的数位祖先一样,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感。他的感情,只投向自己看中的人。正如他的高祖宪宗朱见深一样。

·最佳影片·

─────



▣▣▣

图片

美德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人生路上和您在一起!↓↓↓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丨明光宗朱常洛

/ Part 05

宪宗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贵妃万贞儿,是因为万贞儿给了童年时代的他最渴求的母爱和安全感,同样在童年就心态扭曲的皇帝,也是因为郑梦境对他心灵的抚慰,才疯狂地对其迷恋。

皇帝十岁登基,母亲李太后和首辅张居正都希望能培养出大明的一代圣君,但过分的严格成了皇帝终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他天性轻浮,喜欢自由和享乐。然而每天还要在所有人面前装作稳重勤奋,这让他无比痛苦,甚至人格分裂。

现在好了,他终于遇到了那个对的人。郑梦境读书甚多,文采出众,冠于后宫,这就不得不令皇帝刮目相看。更可贵的是,只有在翊坤宫中,皇帝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甜蜜和自由!

郑梦境似乎不知道什么是天家威严,她会在不经意间从身后抱住皇帝撒娇;会在谈笑时用拳头捶打皇帝;会在皇帝诉苦时摸他的头安慰;会像杨贵妃称呼唐明皇时一样,称呼皇帝为“三郎”……这一切都令皇帝那么受用。这种心灵的放松与民间寻常夫妻般的于飞之感,令皇帝宛如置身天堂。

如今,可恨的张居正死了,太后不再过问政事,皇帝已然亲政。他甚至产生了废掉王皇后,改立“郑皇后”的念头。然而,王皇后并无失德,甚至对威胁自己地位的郑梦境看不出一丝嫉恨之意,而且,她十分孝敬两位太后,甚得欢心。皇帝实在不敢尝试废后之举,只好加倍地宠爱郑梦境。而当皇帝不在身边时,郑梦境处事十分谨慎,她深知自己立足未稳,没有皇帝的呵护,也许祸事旋踵即来。

/ Part 06

很快,郑梦境就怀上了与皇帝爱情的结晶,皇帝异常地高兴,马上晋升郑梦境为德妃。册封诏书中“柔嘉玉质,婉嬺兰仪。”的评价,完全发自皇帝内心。不久,郑梦境生下了皇二女云和公主。郑梦境的下一胎很快到来,皇帝连忙晋升郑梦境为贵妃,但缺少基本常识造成了一场悲剧。在距离临盆之期还有两个月时,皇帝放飞了自我,居然和郑梦境在宫中追逐打闹起来,结果,郑梦境早产,孩子先天不足,这个叫朱常溆的皇二子出生当天就夭折了。面对郑梦境的泪水和埋怨,皇帝慌了神,一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带郑梦境来到北海子的大高元殿,向神灵发誓,如果郑梦境再生下男孩,就立为皇太子。皇帝此后长期不再宠幸其他后妃,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郑梦境生下了健康壮硕的皇三子朱常洵。皇帝大喜之下,下诏拿出十五万两太仓银大肆庆祝。

如果郑梦境是皇后,皇帝的誓言马上就可以顺利兑现。嫡长子为皇嗣,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郑贵妃和王恭妃虽然地位不同,冷暖殊异,所生的毕竟都是庶子。假如皇后不能生下嫡子,那就应该是皇长子成为太子,皇帝想和祖宗的礼法相抗,又谈何容易呢?

/ Part 07

明朝的文官集团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才干,但对礼法的维护却绝不含糊。他们看到皇三子的宠遇远超皇长子,预感皇帝可能会让“子以母贵”。国本问题面前,得罪皇帝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

皇三子出生未待满月,接替张居正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给皇帝上奏章,希望早立皇长子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皇帝也不傻,当然知道申时行代表的是封建正统官僚的意见。他的办法就是装傻,也不把话说破,只是推说皇长子“婴弱”,按照惯例,皇子应该先出阁学习数年才有成为太子的资格。皇帝的意思就是皇长子太小,等几年再说。先拖拖看。

没想到,才过两日,皇三子满月当天,申时行的第二封奏疏就来到皇帝面前,他直接针对皇帝的推脱,说国本不立容易造成大恐慌,应该先册立太子,过几年再安排学习。总之,先册立皇长子为太子才是当务之急。

皇帝第一次真心怀念起张居正来。他觉得张居正虽然霸道,但处事灵活,绝不像申时行那么迂腐。他没有想到张居正也是个正统儒生,而且与太后时刻通气,假如张居正在世,也一定会倾向册立皇长子,恐怕还会敦请李太后出面,要求皇帝从速执行。他也没想到申时行向来以做事柔和著称,却能一而再地逆着自己的想法上奏,实在是因为自己违背了“无嫡立长”的继承原则。

皇帝继续发挥他的“拖字诀”,批复申时行让他遵守以前的旨意。

郑梦境的笑容是皇帝的定心丸。面对着听到风声而愁眉不展的郑梦境,皇帝心里很不是滋味,面对着午膳时满桌的珍馐,郑梦境默默无言,几乎没动过筷子,而皇帝不断瞟着爱妃,他实在是食不知味。午膳后,皇帝晓谕礼部通告天下,“贵妃郑氏,进封皇贵妃。”

皇帝的主要目的是安抚郑梦境,但皇贵妃毕竟是仅次于皇后的后宫阶位,此举令野朝不免惊疑,怀疑皇帝下一步就要废掉皇后,然后以郑梦境为后宫之主,进而,皇三子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子。他们都高估了皇帝的智商,他哪有能力思考全局呢?

丨明神宗朱翊钧

/ Part 08

“文死谏”的圣贤之教还真是深入士大夫的骨髓。第一个向皇帝开炮的下级官员马上就登场了。他是户科给事中姜应麟。他直言不讳地对皇帝提出,郑贵妃对皇后的威胁太大了,皇三子之母凭什么地位远超皇长子之母,这是伦理颠倒的表现,又何以教化天下百姓?应该先册立王恭妃为皇贵妃,并且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皇帝读这封奏疏时是越读越生气,读罢用手猛拍御案,但他内功不行,御案没碎,手却淤血了。他勉强地用颤抖的手在奏章上批复,斥责了姜应麟一顿后,将其贬到武夷山以西的荒凉小县广昌,做了个未入流的典史。

没想到第二天,吏部员外郎沈璟又上奏章,所言与姜应麟大同小异,而且强调,皇帝应该向天下显示自己是没有偏爱之心的圣君,皇帝立刻将他贬谪三级。

第二天,礼部也以同样内容上奏,皇帝这回明白了,原来满朝臣下已经结盟同自己对抗,主将先发檄文,小官随即冲锋,大府继而出阵,恐怕阁相们马上也向自己出手了。张居正死了,李太后老了,为什么自己连立嗣的自由都没有?朕又如何面对爱妃?皇帝心中痛苦地想着。

他不能像对待姜应麟等人一样来对待九卿,那样容易激起大事。思来想去,他决定再忍一忍。

几天后,刑部主事孙如法再度进言,认为王恭妃同郑贵妃同样有“敬奉之劳”,却得不到皇帝一丝一毫的恩典。这会令天下怀疑皇帝的圣明。皇帝在将其贬谪后一声长叹,他已经累了。

随着群臣的上奏滚滚而来,皇帝时常于朝堂之上暴怒不已,不时还对大臣施以“廷杖”。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劝谏的忠心。皇帝觉得,上朝就是一种折磨。

/ Part 09

从此以后,皇帝免朝逐渐成了常态,如果换成其他朝代,尤其是清朝,恐怕国家政治就难以运转了。不过明朝的官僚体系比较成熟,寻常之事内阁就可以解决,皇帝可以避开百官,自由地和爱妃与爱子逍遥终日,共享天伦,对他来说倒实在是美事。

万历十五年到万历二十年,郑皇贵妃连续生下皇四子朱常治、皇六女灵丘公主朱轩姚和皇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可谓独宠后宫。王皇后早已经无欲无求,她向年老的李太后学习,开始认真礼佛;而其他嫔妃又有什么本领和郑皇贵妃争宠呢?

正如皇帝在皇贵妃封诰中所写:“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他心中的郑梦境,是集美丽、知性、活泼、勤奋于一身的完美女人,更与自己心灵相通。这样的皇贵妃,当然是无敌的。

万历十七年年底,已经在宫中颐养多时的皇帝收到大理评事雒于仁所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奏疏中对皇帝进行了全方位的批评,认为皇帝酒色财气四毒俱全,尤其是对“色”字中毒最深,他说皇帝“溺爱郑氏,偏宠贵妃”,皇帝看来,这是雒于仁把爱妃拟于妹喜、妲己,而将自己拟于夏桀、商纣。皇帝对这两者都不能忍耐,他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都躲入了乾清宫,诸臣还不愿放过自己呢?第二年元旦,皇帝在新春庆典后召见内阁大学士,他不为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想发泄一番内心的不快,以及在诸臣面前替郑皇贵妃说话。他平生也只愿意为这一人担当!

会议中,皇帝强调郑皇贵妃“侍奉勤劳”,又说 “郑妃再三陈请”皇长子为太子,是自己想等皇长子长大再册立,而非郑皇贵妃阻挠立嗣。但群臣认为皇帝是欲盖弥彰,对他的话不以为然。皇帝一番努力付诸流水,换来的反而是怀疑与不屑。他再一次感到深深的屈辱。他更对未能替爱妃说上话而无比遗憾。

得宠之后,郑梦境慢慢变得不那么谨慎了,面对妃嫔甚至皇后时,不经意间会露出轻蔑之色。不过成为皇贵妃后,她又有所收敛,她意识到就算有皇帝的保护,朝中对她抱有敌意的大臣着实太多,以至于自己已被某些人黑化为“妖妃”,圣眷正隆时已然如此,万一圣眷不再,自己是不是就要粉身碎骨?

有没有一个能“洗白”自己的机会呢?郑皇贵妃暗自思忖道。

/ Part 10

万历二十二年,河南天灾,饥民无数。皇帝在回复首辅王锡爵赈济请求时,详细叙述郑皇贵妃听说灾情后,出银五千两赈灾之事。很快,他又让所有后妃以郑皇贵妃为榜样出钱赈灾。此事应该确实无误,这正是郑皇贵妃“洗白”自己的好机会,何况她又并非铁石心肠,当然会为丈夫分忧。对此,王锡爵等人也予以盛赞。

然而,更多的人却认为这是皇帝有意替郑皇贵妃博得美名,谋取储位。帝妃二人对此十分无奈,赈灾时郑皇贵妃主要是动了对灾民的恻隐之心和责任感,“洗白”的想法或许有之,当时又怎么会想到“谋取储位”那么远呢?

下一个机会很快到来了,山西按察使吕坤不久前完成《闺范》一书。他是著名的儒家学者,此书讲述历代符合儒家典范的优秀女子的故事,可谓《列女传》的扩大版,一经出版,马上风靡全国。万历二十三年,皇帝经由太监陈矩进献而读到此书,大加赞赏后,突然灵机一动,他命人增补书中内容,核心是将郑皇贵妃辅佐君王,教化天下的事迹补入书中,然后颁行天下。这可是“洗白”爱妃的又一个好机会。郑皇贵妃从皇帝口中听说此事,更感觉皇恩浩荡,后人也许再不会把自己看作专宠祸国的万贵妃,而是当做辅佐太祖开国的马皇后了!

刊印工作由已为高官的郑皇贵妃伯父郑承恩、堂兄郑国泰完成,替这样一位贵戚宣传,他们哪能不尽心?书籍改名叫《闺范图说》,并由郑皇贵妃亲写序言,此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颇为用心。

可惜事与愿违,天下人不知原委,又对帝妃二人成见太深,认为《闺范图说》是皇帝应郑皇贵妃要求才写成的,其目的是宣传贵妃之德,为立后和立储做好舆论准备。最倒霉的是吕坤,明明是一位对女德孜孜以求的正直学者,却被黑化成“结纳宫掖,包藏祸心”的投机小人,好好的著作成了“妖书”,岂不冤哉?

虽然皇帝将抨击《闺范图说》最甚的小臣戴士衡一番痛斥后充军到广西廉州,但帝妃二人已经深知,想改变天下人的想法,是一件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

/ Part 11

然而,万事总有例外,还有少数人支持册立皇三子!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郑家的人。

郑承宪对女儿的“教育投资”和“人脉积累”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女儿地位的不断上升,郑承宪也由一介平民迅速升迁为从一品的锦衣卫都督同知。他是小人得志,所做不法之事不计其数,但皇帝以郑妃之故,面对朝官们满案弹劾,对这个老丈人不但从不惩罚,反而屡有恩典。皇帝对郑家的照顾甚至远远超过对皇后一家。万历十七年郑承宪病逝后,其堂兄,也是过继兄郑国泰请求袭父之位。在兵部的坚持反对下,皇帝授予他正二品的都指挥使。反对册立皇三子的官员们当然知道此事关乎“国本之争”,有必要对郑国泰官位进一步打压。不久,兵科都给事中张希皋上奏郑国泰袭位不合故事,且对皇后一家不公平。不过上奏“不报”,皇帝无力反驳,“不报”就是告诉大臣们,朕就是想如此,你们又能如何?万历二十九年,皇帝借口加恩皇亲,郑国泰居然升至正一品的锦衣卫左都督,成为有明的特例。他无甚本领,只会为非作歹。他知道一旦将来外甥即位,自己就会永保富贵,于是就和生父郑承恩,以及一群爪牙交章上谏,敦请册立皇三子为太子。皇帝对此当然首肯,怎奈阻力太大,只能徒叹奈何。

此后,支持皇长子的多数派和支持皇三子的少数派互相攻讦,皇帝则长居后宫,懒得搭理。明朝的政局就这样自己慢慢地腐烂下去。

丨明嘉靖内阁首辅变动

/ Part 12

帝妃二人在深宫中的生活十分甜蜜,这让他们忘记了立储的烦恼。他们最愿意来到御花园的延晖阁中,望着苍劲的古树说悄悄话。园中桧柏最多,还有两株枝叶交通的“连理柏”,显得蓊蓊郁郁。两人都觉得,这是他们爱情的象征。

“真不如穷门小户,还能得到些自由”。两人说到这里,不觉都黯然神伤起来。此时斜晖蔓延到整个天际,似乎听得到寒鸦断断续续的叫声。

万历二十四年,天干物燥,乾清坤宁两宫毁于大火,皇帝和王皇后先后移居于西六宫之一的启祥宫中,然而每日伴随皇帝的仍然是郑皇贵妃。此事经过好事之人的渲染,变成了帝妃两人共同虐待王皇后,准备将久病的皇后折磨致死,然后郑皇贵妃登上坤位,皇三子成为为太子。那时的人们似乎全都成了妄想症,帝妃两人被想象为害人的妖魔。

皇帝为申明真相,传谕内阁,说皇后无病,只是性格变得“悍戾不慈”,必须时常训诫,方堪母仪天下。结果,“悍戾不慈”四个字又引起朝野无穷的遐想,真是越描越黑。

此时,立皇长子为太子的奏章又像雪片一样向深宫飞来,皇帝只得又说再等等,万一皇后生下嫡子,好立嫡子为太子。这种说法分明就是敷衍。不说王皇后已经年近四旬,天癸或已不至,就算她正值二八,皇帝看都不看一眼,又何来嫡子呢?

/ Part 13

太子的归属由李太后一言而决。她在慈宁宫已经礼佛多年,儿子的诸般作为她虽然知道,却无法再管。丈夫穆宗当年虽然荒唐,但政事清静,也还算得上令主,儿子如此不像话,令她深感有愧。自从“姐姐”陈太后于万历二十四年病逝后,她更是深居简出。别的还好说,如今“国本”未立,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出面。

“你为何迟迟不立皇长子?”太后问。

“他是宫女的儿子。”皇帝回答。

“你也是宫女的儿子!”太后的脸色变了,她也是宫女出身。

皇帝大惊失色,深悔失言,连忙伏地请罪。

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终于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

李太后此时在深深懊悔,假如不是自信对皇帝教养成功而早一点出手,也许太子问题早已解决,朝政哪能糜烂至此?

/ Part 14

储贰已定,皇三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封地在中原要地洛阳。郑皇贵妃知道大势已去,也不敢强求。她想将儿子的出发时间推迟,好多享受些天伦之乐。否则此后远隔千里,不知何时能再与爱子相见。皇帝也将朱常洵的行程一拖再拖,这再次让群臣心中惊疑。此时,李太后再次出手。她说:“我的爱子潞王也在卫辉封地,是否能来北京陪我一年呢?”帝妃二人知道福王就藩之事难以避免,但好在李太后从此长期不过问此事,就无限地拖延着行期。

此时,廷臣已经难得见到皇帝一面,皇帝在深宫中有了新的爱好,他已到中年,身体多病,在治疗中,对罂粟上了瘾。一边体会飘飘然的快乐,一边对着挚爱的郑皇贵妃,他觉得,这才是帝王的功业。

群臣认为,只要皇帝依然宠爱郑皇贵妃,太子之位就并不稳固。为了国本,他们要继续努力。

万历三十一年,群臣听到谣言说皇帝在郑皇贵妃的怂恿下,产生换太子的念头,就纷纷上奏阻止,皇帝盛怒之下惩处了大批官员。万历四十一年,又传出郑皇贵妃和福王要施行厌胜妖法,谋害太子和李太后的谬说,第二年,李太后临死前嘱咐皇帝为避免争端,应该赶快让福王就藩。皇帝最后一次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太后死后,皇帝忍痛让福王前往洛阳。

虽然皇帝此后又赐给福王良田数万顷,福王可以在洛阳横行霸道,但帝妃二人此后一直心中郁郁。

丨福王肖像画

/ Part 15

对太子,郑皇贵妃当然心存芥蒂。但她知道,皇帝已步入晚年,一旦太子即位,自己包括儿子的日子都不会好过。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尽可能地善待太子,王恭妃在万历三十九年已经去世,此刻,皇太子居然在郑皇贵妃的身上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酉时,一个叫张差的疯汉,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后被捕。他交代是翊坤宫手下太监庞保和刘成两人指使,一时风浪又起,皇帝最后将张差、庞保、刘成三人处死,“梃击案”遂成明末的谜案。

皇帝的晚年是在郑皇贵妃的陪伴下度过的,虽然外有建州努尔哈赤的崛起,内有廷臣的分裂和不断的起义,病魔缠身的皇帝仍然感到无比幸福。

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王皇后病逝。此时皇帝也时日无多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是给皇太子留下遗诏,你即位后要封母亲郑皇贵妃为大行皇帝的皇后。皇帝大渐时,深情地望着这个陪伴了自己三十八年的女人,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她说的,内容是时刻以福王为念。他简直把最后一点感情都给了这对深爱的母子。

新皇帝坚决地执行大行皇帝的遗诏,但一个月后,他就在服用了两粒丸药后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皇后的位置,她最终也没有得到。

晚年的郑皇贵妃,是在对儿子和丈夫孤独的思念中度过的。时过境迁中,谁还能尊重这个风烛残年之人呢?

崇祯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六十三岁的郑皇贵妃在仁寿宫去世;十三年后,他那作威作福的儿子被李自成起义军做成“福禄宴”吃掉;十四年后,她被建立南明小朝廷的孙子朱由崧追尊为太皇太后,算是了了她的心愿,不过,第二年,这个孙子就被清军捉住处死。估计九泉之下的她也不会为这个太皇太后快乐吧!

/ Part 16

如果你来到明十三陵的银泉山参观郑皇贵妃的墓地,望向东北方,就能看到不远处的万皇贵妃坟。也许,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奇妙暗示,四季的风似乎在诉说着着它们不同的观点……

本文作者简介

赵鹏,用繁体竖排的《中国历史文选》和《王右丞集》识字的当代人类。就高考而言是个偏科者,就传统文化来说却向往着成为通才。在骨髓中渗透着对文史的无限热爱,陶弘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于我心有戚戚焉。就职于东北名校沈阳市广全学校,得英才而教育,得典籍而深思,得闲暇而写作,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如醉如痴爱国学,一箫一剑叹晚芳。明珠若入君法眼,笑看当年徐文长。

本文主播简介

孙宏博

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入室弟子,播音主持专业副教授,播讲作品《楚汉争雄》《多血的梅花》《傲慢与偏见》《局外人》等在酷我音乐、酷我畅听独家播出。

总编辑:上官文露

主编:何聊生

责编:何小何

美术及制作:浅潜

[ 往期精彩回顾 ]

(点击图片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