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诗外传》卷3诗解11行不贵苟难名不贵苟传君子当之为贵孔集大成王者等赋什一关市不征

 琴诗书画情 2023-11-06 发布于山东

题文诗: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

惟其,当之为贵.负石赴河,行之难为,

者也而申,徒狄能之,君子不贵,者非礼义,

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

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此说之,难持者也,

惠施,能之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

跖吟口,名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

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君子行不,

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维当之,

为贵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伯夷叔齐,

不视恶色,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

其民不使;横政所出,横民所止,弗忍居也;

思与乡人,居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故,

闻伯夷风,贪夫,懦夫立志.至柳下惠,

则不然,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

必由其道;阨穷不悯,遗佚不怨;与乡人居,

愉然不去,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彼安能浼,

我哉故闻,柳下惠风,鄙夫,薄夫.

至乎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可去而去,

可止而止,去父母国,之道也.伯夷圣人,

者也,柳下惠圣,人之和者,孔子圣人,

之中者也.孔集大成,善始善终.王者之,

等赋正事,田野什一,,讥而不征,

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正壤,

理道致贡,万物群来,无有流滞,以相通移.

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虽幽间,

僻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是之谓王,

者之等赋,正事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原文】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惟其当之为贵。夫负石而赴河,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此说之难持者也,而邓□惠施能之,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维其当之为贵。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
【注释】出自《荀子》卷3不苟篇诗解1君子不苟真情义正

【原文】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1>;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2>。“山渊平”,“天地比<3>”,“齐秦袭”<4>,“入乎耳,出乎口”<5>,“妪有须”<6>,“卵有毛”<7>,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8>。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9>,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10>;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诗曰<11>:“物其有矣,惟其时矣。”此之谓也。
  文】《荀子》

  君子对于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所以怀里抱着石头而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行为,但申徒狄却能够这样做;然而君子并不推崇,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高山和深渊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一样,齐国、秦国相毗连,从耳朵中进去从嘴巴里出来,女人有胡须,蛋有羽毛,这些都是难以把握的学说,但惠施、邓析却能论证它们;然而君子并不赏识,是因为它们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盗跖的名字常挂在人们嘴边,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无人不知,和舜、禹等一起流传而永不磨灭;然而君子并不珍重,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所以说:君子对于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诗》云:“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1>申徒狄:殷朝末年人,因恨道不行而抱石跳河自杀。 <2>君子道行则兼善天下,道不行则独善其身,所以投河自杀是不合礼义的。 <3>这是惠施的说法,见《庄子·天下》。比:相等。山渊平,天地比:这一命题是这样论证的:天是无形之物,地面之上的空虚部分即是天。所以在高山,天也高;在深渊,天也低。因此天与地的高低是一样的。又因为高山、深渊与天的距离一样,所以它们的高低便是相等的。 <4>袭:合。齐、秦袭:春秋战国时齐国在今山东省北部一带,秦国在今陕西中部一带,两国不相连;但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它们的距离可忽略不计,因而可以说它们相连。 <5>入乎耳、出乎口:人生下来不会说话,必须听大人说了才会说,可见语言必须先从耳朵里听进去了,才会从嘴里说出来。 <6>鉤:或是“妪”的假借字,妇女。鉤有须:即妇女生出来的儿子长胡须,说明她体内也有胡须的基因,所以说妇女有胡须。 <7>卵有毛:禽蛋孵出的幼禽能长出羽毛,说明蛋中本有羽毛的基因,所以说卵有毛。 <8>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曾任魏相,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邓析:春秋时郑国人,刑名学家。 <9>吟口:被颂传于众人之口。 <10>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上古五帝之一,传说中的贤君。禹:见前注。 <11>引诗见《诗·小雅·鱼丽》。
【原文】
伯夷叔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弗忍居也;思与乡人居,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故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至柳下惠则不然,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阨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与乡人居,愉愉然不去也,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彼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鄙夫宽,薄夫厚。至乎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可以去而去,可以止而止,去父母国之道也。伯夷、圣人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人之和者也,孔子、圣人之中者也。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中庸和通之谓也。
【注释】出自子》卷10万章章句诗解1孔集大成善始善终

【原文】子》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1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2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狐媚之色,耳朵不听淫荡之声。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乡野。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他认为同乡下人相处,就好比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泥地炭灰之上。就在商纣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期盼着天下的清平。所以闻知伯夷高风亮节的人中,贪夫都能变得廉洁,懦夫也能独立不移。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天下太平时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后知后觉的人。我是天生之民中的先觉者,我将以尧舜之道来开导芸芸众生。’他这样想: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被尧舜之道的雨露所沾溉,便好像自己把他推进山沟里让他去死一样。他就是如此把匡服天下的重任一肩挑上。”
 
【注释】
 
(1)横:音hèng,凶暴,横逆,不讲理。
 
(2)顽:贪。

【原文】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1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2。孔子之去齐,接淅3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译文】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也不因官小而辞掉。立于朝廷,见有贤人,从不隐瞒,但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弃若敝屣之时,他不怨恨;穷苦困厄之际,他不忧愁。同乡下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边上一丝不挂,哪能就弄脏我呢?’所以闻知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中,胸襟狭小的变宽厚了,刻薄寡恩的也敦厚了。孔子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淘完滤干就走;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应该辞官就辞官,应该做官就做官,这便是孔子。” 
【注释】
(1)浼:音měi,污染。(2)鄙夫、薄夫:分别指心胸狭隘的人、心肠刻薄的人。(3)接淅:许慎《说文解字》引作“滰淅”(jiàng xī);滰,滤干;淅,淘米。

【原文】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1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译文】
   孟子又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白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平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叫他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像先敲青铜镈钟,最后用玉制特磬收束一样。先敲镈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特磬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好比技巧,圣好比气力。就好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那么远,凭你的力量;能够射中,却不凭你的力量。”
 
【注释】
 
(1)由:同“犹”。


【原文】
王者之等赋正事,田野什一,关市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入而不禁。相地而正壤,理道而致贡。万物群来,无有流滞,以相通移。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虽幽间僻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王者之等赋正事。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注释】出自《荀子》卷9王制篇诗解6王者之法真情自神

【原文】
王者之法〔1〕:等赋、政〔2〕事,财〔3〕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4〕而不征,山林泽梁〔5〕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6〕,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7〕。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8〕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9〕,是王者之法也。

【译文】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经济政策是: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务,管理好万物,来养育亿万民众。农田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关卡和集市只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察看土地的肥瘠来区别征税数额,区分道路的远近来规定进贡数量。使财物和粮食及时流通而无积压,使各地互通有无彼此供给,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附近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偏远的人不在乎奔走的劳苦,即使是遥远偏僻的国家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并听从驱使。这种君主叫做民众的师表。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注解】

〔1〕王者之法:指具体的经济政策。原无"法"字,据上文体例补。

〔2〕政:通"正",治。
〔3〕财:通"裁",裁断。
〔4〕几:检查。
〔5〕泽梁:指代湖泊河流等可供发展渔业的内陆水域。泽,湖泊。梁,河堤。
〔6〕衰(cuī):等差。政:通"征"。
〔7〕归:通"馈",供给。移:运输流通。
〔8〕无:即使。
〔9〕人师:人们的表率、榜样。

(10)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出自诗经《商颂长发》译文:施政宽和,百福聚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