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研究宫廷政治,就读不懂宋史

 嘟嘟7284 2023-11-06 发布于北京

近日,著名宋史学者,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铮强先生的全新力作《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由世纪文景出版。该书于“无疑处生疑”,在史料残片中侦破史实,挖掘被掩盖的三百年大宋历史,重现两宋的政治风云。

不研究宫廷政治,就读不懂宋史。提及“陈桥兵变”,我们往往只知道“稀里糊涂”的赵匡胤半推半就地在手下的拥戴下做了皇帝,殊不知,“黄袍加身”这个情节本身就是最大的疑点,因为没有人会冒着风险预备一件黄袍,然而整支军队上上下下都知道兵变即将发生,只有赵匡胤一个人蒙在鼓里吗?又为什么这支军队发动兵变,什么人会预先缝制一件黄袍呢?至于宋太祖、太宗的“兄终弟及”,曾被美化为赵匡胤有尧舜禅让之德。著者通过排比史料发现其真相却是,二者的权力移交经历了残酷的斗争,世人则长期以来被“斧声烛影”这类解释太祖之死的假故事所蒙蔽。吴铮强先生在书中提醒读者,要注意“黑杀将军”,也就是一个预先知道了宋太祖死期的道士,他的预言暗藏了什么玄机?

我们不妨带着以上疑问,走进吴铮强教授的《官家的心事》。

《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吴铮强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

1

发现另外一个宋朝

一心效仿武则天的刘后(也就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刘娥”),为何最后没称帝?宋徽宗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母亲死的早?被废掉出家当道士的孟皇后,还能翻身两次垂帘听政?她们和儿子之间的冲突,是怎样产生的?这对宋代的历史走向有什么影响?

党争政治悲剧,旧说多简单归因于书生清谈误国,把板子打在了文官身上。而事实上,宋仁宗以真宗唯一子嗣继位后,早先的储子夺嫡问题随之演变为后妃生育问题,并开启了皇太后垂帘听政时代——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连续垂帘听政,在宫廷内部干预立储,如刘皇后冒认仁宗、曹皇后废立英宗、高皇后排挤哲宗定策功臣、向皇后谋立徽宗、孟皇后支持高宗等等,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帝后冲突,官员们不得不出于各种诉求形成不同的派系,也成为了仁宗朝之后北宋党争的根源之一。

退位老子企图另立朝廷,却被皇帝儿子软禁,最后一起沦为金人俘虏?宋孝宗为何会跳开二子,让三子当皇帝的?父子矛盾,同样也困扰着宋代最显赫的家庭,深刻地决定着王朝命运的走向。靖康年间,宋王朝争面临着多方面的内忧外患,而徽宗、钦宗父子却内斗不已。徽宗在赵桓明确为太子的情况下,仍然多处表现对赵楷的偏爱,引发了赵桓的不满,和朝臣对东宫动摇的猜测。谨小慎微的赵桓在金军大兵压境、徽宗被迫退位的情况下即位,积累已久的矛盾迅速激化。心有不甘的徽宗企图另立朝廷,更是遭到钦宗软禁,以致父子二人双双沦为金军俘虏,失去了北宋王朝延续的最后一根稻草。

澶渊之盟时,强请皇帝亲征、战前喝酒谈笑的寇准为何这么“狂”?韩侂胄北伐事件中,金人要求杀死韩侂胄的说法是瞎编的?史弥远用村童取代皇子当皇帝的政治阴谋如何达成?

书中将宋朝政治史划分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与权相四个时期,揭示不同时期宋朝政治权力中心纷繁复杂的派系争斗问题,以皇帝、皇太后、太上皇、权相的权力斗争视角,拨开层层历史迷雾,回答以上往往被人忽略的问题,重释两宋权力流动的底层逻辑。宫廷政治的视角给认识宋史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宫廷政治这个原本被视作边缘细节的点作为主线来重述宋史,呈现了另外一个宋朝。

2

像推理小说一样迷人的专家之作

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君主政治史,无论统一时期的秦汉、隋唐、明清,分裂时期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十国等,无不经历过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却如同一股清流,蔚为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君圣臣贤的皇权政治典范。在作者看来,这是因为书写者们出于不同的动机,自觉不自觉地掩饰宋朝宫廷政治的本来面目,让“幸存者偏差”左右着人们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致力于缜密比勘同一史事的文本差异,深度抉发为人忽视的旧史记载,着力钩考习见史料的隐微内涵,审慎参酌足资采信的今人成果,再经细心拼缀史实残片,适度运用逻辑推证,独具己见地给出正解、新解或别解。书中围绕宋代宫廷政治斗争中聚讼纷纭的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斧声烛影、澶渊之盟、绍熙政变等,摆脱既有定论的束缚,力图从史料中寻找未被遮蔽和美化的蛛丝马迹,还原宋代宫廷政治权力的聚散变幻,最大限度地发掘两宋宫廷斗争的真相。

虞云国先生评价《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说:“作为宋代宫廷政治的最新力作,论证曲径通幽,行文畅达明快,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专业学人与普通读者都能开卷有益。”

延伸阅读

不研究宫廷政治,就读不懂宋史

(本文节选自《官家的心事》一书》

宫廷政治涉及两种基本的政治制度,一是君主继承制度,二是皇帝制度。中国自西周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由此又延伸出影响深远的宗法制度,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嫡长子继承制度理论上排除了兄终弟及、兄弟争嫡的必要性,但由于君主绝嗣或者骨肉相残等原因,实际政治运作并不能避免君位争夺战的爆发。

皇帝制度由秦始皇创立,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与无远弗届的政治权力。但皇帝需要有极强的能力,才能保证制度上赋予他的绝对权力得以顺利实施。事实上这样的皇帝在守成之君中并不常见。一旦皇帝能力不足,就必须有辅助人员来填补皇权的空缺,这些人一般包括后妃、外戚、宦官与朝臣,他们是宫廷政治的重要参与者。

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君主政治史,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显得比较特别。无论统一时期的秦汉、隋唐、明清,分裂时期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十国,抑或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匈奴、北魏、辽、金、元等政治,无不经历了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很多宫廷政治的故事,包括吕氏称制、巫蛊之祸、隋炀帝夺嫡、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称帝、马嵬坡之变、靖难之役、雍正夺嫡等,不但为读史者所熟悉,甚至通过通俗文艺使得妇孺皆知。相比之下,宋朝好像是历史上宫廷政治中的一股清流,宋代士大夫也不无自豪地宣称:

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

但这样的美谈主要是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士大夫的一种期许,并不代表宋朝没有经历激烈而残酷的宫廷斗争。因为士大夫对宋朝政治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期许,史家自觉不自觉地掩饰宋朝宫廷政治的本来面目,刻意制造出宋朝皇位继承中特别和谐谦让的假象,比如说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是赵匡胤有尧舜禅让之德等等。

宋朝的宫廷政治错综复杂,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深不可测,皇子、后妃、宦官、外戚、宗室、权臣等各方参与者无一缺席。但由于历史记载的隐讳与掩盖,目前只能通过史料的深度发掘与史实的逻辑推演,尽可能梳理出宋朝宫廷政治的基本脉络。

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显然涉及残酷的政治斗争,其真实面貌直至近年才得以揭示清楚。太宗立储过程中,长子元佐与次子元僖的斗争为人熟知,但真宗的夺嫡行动恐怕已经永远湮没,四子元份也卷入纷争长期为人忽视。仁宗以真宗唯一子嗣继位,从此宋朝宫廷政治由储子夺嫡演变为后妃生育问题,并开启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

真宗去世之后,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在不同历史情境中以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这时期的宫廷政治也主要体现为皇后干预立储:刘皇后冒认仁宗,曹皇后废立英宗,高皇后排挤哲宗定策功臣,向皇后谋立徽宗,孟皇后支持高宗。帝后冲突是皇太后时代宫廷政治的主要特点,除比较特殊的孟太后,其他刘太后与仁宗、曹太后与英宗、高太后与哲宗、向太后与徽宗都存在严重的政治矛盾,而且这是北宋仁宗以来持续而激烈的党争的重要根源。

宋朝宫廷政治的太上皇时代包括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孝宗—光宗、光宗—宁宗四个时期。这个阶段几乎与宋金战争同时,太上皇现象也与对外战争紧密联系,至少徽宗退位很大程度上是推卸对外作战的责任,高宗与孝宗其实存在主和与主战的冲突。至于光宗、宁宗朝的太上皇现象,很大程度上是高宗吴皇后干预政治的结果。高宗吴皇后与宁宗杨皇后虽然几乎没有垂帘听政,但通过后宫形成巨大而持续的政治权势,构成了南宋政治史的重要一极。

无论是皇太后垂帘听政还是太上皇现象,都对皇帝权力造成严重侵蚀,也可以理解为皇权持续衰落的过程。太上皇时代末期,权臣现象随着最后一位太上皇光宗的衰落而出现,并先后出现了韩侂胄、史弥远与贾似道三位权相。权相最初难以独立专政,韩侂胄必须依赖高宗吴皇后与宁宗韩皇后,史弥远与宁宗杨皇后始终联合专政,贾似道也有胞姊即理宗贾贵妃的奥援。通过宫廷政治的视角,不但可以将宋朝政治史划分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与权相四个时期,还能从宫廷斗争的视角进一步理解宋朝政治的派系问题。太祖、太宗的派系问题直到南宋高宗传位时才显现出来。太宗朝的夺嫡之争中,赵廷美、赵元佐、赵元僖作为失败者出局,皇三子赵元侃成为宋真宗。结果真宗传仁宗而绝嗣,宋朝皇帝世系又回到太子四子赵元份这支,由赵元份的孙子赵宗实继位并传三代四帝而北宋灭亡。所以太宗四个儿子与皇位的复杂关系,奠定了北宋宫廷政治的基本格局。此外,真宗晚年后党与太子党的斗争是北宋党争的重要源头。仁宗亲政之后,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孟皇后在后宫构建了一脉相承的政治势力,他们是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反变法的政治后台。总之,宫廷政治某种程度是北宋政治斗争的总根源,将政治纷争仅仅理解为士大夫政治理念的分歧可能失之简单。

至于南宋,虽然宋朝的皇位传承由孝宗而回归到太祖世系,但孝宗与高宗不但存在主战与主和的立场冲突,而且在位时长期受制于德寿宫太上皇的势力。高宗去世后孝宗很快也退位当太上皇,继位的光宗与宁宗虽是孝宗的子、孙,却为了巩固权势而主动靠拢高宗吴皇后。结果光宗在绍熙政变中被迫退位,而宁宗依靠太皇太后吴氏而继统,大权最终旁落于吴太后的亲信韩侂胄,以及出自吴太后慈福宫的杨皇后及史弥远。因此重新继统的太祖后裔孝宗、光宗、宁宗很大程度上无法掌控宋朝的政权。宁宗之后的理宗依赖史弥远(也包括杨皇后)的政治阴谋而继位,因此某种意义而言南宋宫廷只有两大派系:一、高宗与吴皇后系;二、杨皇后与史弥远系。

由此总览三百年宋朝宫廷政治,在宋太祖、钦宗之外其实有五大派系:一、太宗、真宗、刘皇后、仁宗系,政治上追求“无为”“太平”;二、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政治上否定仁宗,追求变法“大有为”;三、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这个后宫政治派系是真宗晚年以寇准为首的太子党的延续,政治上激烈反对变法路线,开创了庆历、元祐的特殊政治传统,并在南宋通过哲宗孟皇后确立庆历、元祐政治的正统性;四、高宗、吴皇后以及受其支配的孝宗、光宗、宁宗,这个统治集团基本维系着宋金和议的局面;五、杨皇后、史弥远、理宗、度宗、贾似道,孝宗一系三代而绝嗣,理宗开创了南宋皇帝的第二个世系,但最后的权臣贾似道嫉恨之前形成的史弥远集团,这个问题又与南宋亡于蒙元密切相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政治虽然冲突激烈,由孟皇后提供合法性的高宗,以及由史弥远扶立的理宗,都追认北宋后党主导的庆历、元祐政治传统,从而决定了宋朝政治史叙述以庆历、元祐为正统的总基调。这也意味着任何不符合庆历、元祐传统的政治行动在历史书写中都有可能遭到歪曲。

编辑 | 伍岭 罗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