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痩西湖的月光

 镜湖书屋 2023-11-06 发布于辽宁

瘦西湖的月光

——扬州游记

瘦西湖,水色秀美,风光无限;园林汇集,精致典雅;古往今来,乃咏吟风骚丹青墨友管弦妙龄乐聚之所,故此而名扬天下。因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之说,使今人对春游扬州更是趋之若鹜。

我也是在一个“烟花三月”的季节第一次来到扬州,冒着绵绵春雨匆匆游览了瘦西湖。“春风似无力,细雨显柔情”。恰是春雨润物柳丝绿的大好时节,花前伞下的情侣窃窃私语,湖边滩头的鸳鸯频频交颈。此情此景,令人流连。然而对于正在生命旅程中奔波忙碌的人来说只能是“远客少余暇,一游慰平生”。到此一游,了却一份渴盼已久的夙愿,仅此而已。

晚间有扬州的诗人盛情宴请,在举杯投箸间我与开朗健谈的朱崇生相识并渐成好友。在与她的交往中,听到最多的是她对家乡的赞美,我总是为她对家乡扬州的那份热爱和作为扬州人的那种自豪而感动而充满敬意。她总说:“扬州全城皆花园,处处有名人足迹典故。生活在扬州,可以尽情欣赏花红柳绿的色彩,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瘦西湖上的清新空气,每天都能感受到历史人文的熏陶。”每次与她见面或是电话,她都会如数家珍般地讲述一些关于扬州的历史故事和当今佳话。运河古城,千年码头,盐运之都,历史上不仅富贾云集,繁荣空前。更是人文荟萃,贤能辈出,雅客群至,名流驻足之地,趣谈佳话,名人掌故如典如珠,数不胜数。我逐渐有种“世人皆知瘦西湖,游人不识真扬州”的遗憾。于是心中萌发了再游扬州的冲动。

流火七月,我二下扬州。朱君作向导,又游瘦西湖。我俩先是租了一条小船,在瘦西湖上荡舟而行,我摇浆,她导游。瘦西湖比我第一次来所看到的要大很多,细窄而瘦长,湖中岛与岛相望,水与水相通,桥与桥相接,景与景相连,风格皆不同,情调各相异。因湖中岛屿多且相距甚近使水面更显得有些狭长,我想瘦西湖之“瘦”字想必是由此而来。朱君对我说: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曾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是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的。古人有云“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荡舟湖上,沿岸美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迷神驰。朱君是一位极称职的导游,在她的娓娓讲述中我真正领略了瘦西湖“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风彩。

行至熙春台处我俩弃舟登岸。此有熙春亭,面水而建于三级平台之上,耸立湖边,堂皇富丽,面阔五楹,前有抱厦,两层重檐,四面有廊,飞檐翘角。两侧联为:“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厅置刻漆屏《玉女月夜吹箫图》。台之前,偏北处有汉白玉诗碑一座,镌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一首:

青山隐隐水超超,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看罢诗碑,朱君随手指向侧面不远处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对我说那就是这首诗中所说的二十四桥,进而叹道:“古往今来的名人雅士尽显风流,诗词歌赋画,难计其篇的佳作层叠,早已把瘦西湖的无限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自己作为扬州人、一个为美丽家乡而感到无尚自豪的扬州诗人却再难有超越古人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而小有遗憾”。古之传世佳作脍炙人口,但此时此刻正是烈日炎炎汗流如注,游人喧嚣,熙熙攘攘,根本想象不出“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怎样一番景象,更难以体会古人诗中静夜明月下玉人吹箫的意境。

游罢瘦西湖已是夕阳西斜,朱君带我去看古运河。穿过扬州老城的步行街道,两旁林立的商铺中夹杂着几家字画店,在带有历史余音的叫卖声中感受着传承了千百年的繁华与文明,老城的尽头便是古老的运河。码头早已废弃,但可以坐在有序的石阶上怀古思今,尽情地遐想:究竟是承载大隋江山的船只在此沉没了还是强盛大唐的巨轮在此启航了?码头后边耸立的宋城很雄伟,但却没有给我答案。入夜,华灯初上,运河两岸霓虹闪烁交相辉映,一座座大桥飞驾运河两岸,七彩灯光直刺夜空,急驰的车辆在五光十色的灯影下穿流而过。朱君问:“我们扬州美吗?你扬州玩的也差不多了,是不是也为我们扬州写点东西。”是啊,扬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景色秀美宜人,特别是今日扬州,古城新貌,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历史上的任何繁华与兴盛都无以可比。

朱君不代表官方和任何机构,只是出于对家乡热爱,希望好友也能赞美一下她的家乡,其心良苦,其情可嘉,我欣然应诺,写了两首小诗,但由于笔拙,深感文字功力远远不够而一直羞于示人。直到中秋的某一天,朱君给我打电话,很兴奋地告诉我说她又发现了瘦西湖景区内的一个好去处,就是近年重新建成的万花园,她说作为扬州的诗人,要用自己的方式要把万花园介绍给世人,为宣传扬州尽一己之力。十余日之后,朱君发来她所创作的《万花秋月》,一首长诗,古色新香,句句含景,节节着韵,挥洒百言一气哈成,情景相融怀古颂今,有动有静有色有声,“牡丹有诗寻踪影,群芳争艳花语林。秋来菊绽情满地,琼花含玉罗衣新。”把一座真真实实的万花园呈现到了我面前,读之有如身临其境。一首长诗总揽一座园林,诸多景与典百无一漏,而且句句清新,景景入目,真可谓万花园里千处景,黄钟大吕一诗吟。古无一人,今之鲜见。读后倍感震撼,也深受鼓舞。

朱君邀我再游扬州去看万花园,体会瘦西湖别样韵味。因经不住《万花秋月》诗中意境的诱惑,就借去南京出差的机会三下扬州。我在宾馆直等到天暗月明时,朱君打电话说在瘦西湖西门等我,此时早已关门闭园,朱君给景区领导打电话说明情况之后嘱门卫特许我俩入园。

园内早已空无一人,朱君带我直奔万花园, 一路上朱君详细讲述了《万花秋月》的创作过程,她一连十数日都是这样,黄昏进入瘦西湖,月夜独品万花园,带我夜游自然是轻车熟路。我俩沿着《万花秋月》诗中所描述的景点一处一处去看,每到一处朱君都要向我详细介绍我也听得津津有味而游兴大增。

万花园,属于瘦西湖景区的一部分,始建于宋,后荒圮,20069月扬州市投巨资重建,因建成时间不久,所以还鲜为人知。重建的万花园主要以花文化为主题,依托瘦西湖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古典历史名园为线索,参照史料记载在原址恢复大部分历史景观的原貌,整个园区内“山水树石桥相渡,亭台楼阁云雾连”,与瘦西湖沿线景点的融合巧妙、衔接有序、过渡自然;着重强调“万花”主题,在塑造群芳竞秀氛围的同时,多方位展示花与名人、花与诗词、花与民俗等花卉文化,如“四相簪花围金带,芍药千秋话传奇”,便是再现了一段发生在扬州的名人与名花的千古佳话。一座万花园,浓缩了千百年的历史,留下了说不尽的佳话,还有种种无需解开的谜团任人去猜想。旧韵新景,融古纳典,游之有味,只可惜秋凉风寒,花凋草萎,不是赏花季节,无法看到万花竞秀的壮丽景象。

游完万花园,有点身疲肚饥,欲就近从北门出园用餐,却是大门紧锁,找到夜间巡园保安,保安告诉说:“你俩从西门进来的,还得从西门出去,否则他们会一直等着。”无奈只好由原路返回。

月上中天,时近午夜,朱君仍是兴致勃勃豪无倦意,我俩在明媚如水的月光下沿着林阴间的碎石小路,穿亭过桥,好似清静海世界中的两条游鱼。正是皓月当空,湖平如镜,万籁无声。不知不觉中再次经过二十四桥,抚栏环视,透彻而又朦胧的月光下亭台桥廊似真似幻,湖映垂丝若隐若现,近处吹箫亭似有玉女的香梦声,此种情境,即便海市蜃楼也难及其万一。我情不自禁又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教吹箫”诗句,开始体会上次游览熙春台时没有领悟的诗中意境。二十四桥只是瘦西湖中一座很普通的小石桥,景至不特别,因何而名不得而知,其月光夜色确实教人心往神驰。“水廊游龙戏明月,二十四桥箫声轻。古人唱穷明月夜,我今续弹新月明”。这恐怕就是朱君所说的瘦西湖别样韵味吧。然而今天能真正领略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景致的人已然不多了。想起儿时,每当夏秋时节,放一张凉床在门前,与邻家的男孩女孩一起,头枕稻田,月光当被,有萤火虫相伴,唯有拍打蚊虫的清脆响声才能阻止玩皮的斗嘴,轻风飘过芦苇荡就是最温馨的催眠曲,那时在月光下每晚都有香甜的酣梦。上大学之后,几十年来身居都市,争相闪烁的霓虹屏蔽了温馨的月光,每晚都在五光十色的灯海里艰难入睡,享受月光的权利已经被剥夺歹尽。这样的月夜是一片尘世的真空,月光如此清亮,可以穿透你的灵魂,站在这里心灵自然而然地被净化得象水晶一样没有任何杂念,可以放下奔波劳碌的压力,没有追名逐利的苦恼;可以拼弃世俗的杂舌,没有儿女私情的欲念。而我却有幸饱览其境终身都将难以忘却。朱君对我说:此情此景难道你没有点诗兴吗?我叹之:“古人唱穷明月夜,老农心醉无新韵。”在喧嚣的都市中,难得有这样一片宁静的夜空,能够享受到这样清澈的月光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奢侈,任何优美的文字都是画蛇添足之举。

天下何处赏明月,瘦西湖夜秋风高。凡尘过客得此幸,思与嫦娥居寒巢。瘦西湖的月光真美!瘦西湖的月夜就是人间仙境瑶池。其实同是一轮明月照天下,只是都市的月光被眩目的灯火隔离了。现代人都热衷于 “幸福指数”这一话题,其实对于丰衣足食的都市人来说,哪怕是中秋夜拒绝一小时的灯光,能够尽情地享受一下久违的月光,这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呢?

我和朱君从西门出园。门卫微笑着说:我没锁门,就等你俩呢。听得此话我才意识到已是午夜了,我们连声道谢,门卫的同志只是微笑着说没关系,只要你们喜欢扬州喜欢瘦西湖就好。一句很朴实的话,使我心里很热乎。其实他的笑脸和瘦西湖的月光一样明媚亲切。难忘瘦西湖的月光,难忘扬州人,我衷心祝扬州人永远生活在这令人陶醉的诗意仙境。美丽的运河古城,扬州,我也爱!

烟花三月春色好,

瘦西名湖赛二乔。

不识扬州真古韵,

月光秋夜思听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