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醒醒吧,跑马拉松不防癌,挥拍运动也不防癌

 真是麻烦的要死 2023-11-07 发布于广东

01

2012年8月的一天,师永刚像往常一样在体检中心做年度体检。

不过,一年前由于忙于出差他错过了那次体检,现在,年度体检变成了双年体检。做完了各种常规项目外,他又去到门上挂着“B超”的诊室,脱了鞋,躺在一张窄窄的床上,把上衣拉至胸部,然后闭上眼睛。出生于1975年的师永刚在一家杂志担任总编辑,曾经出版过小说、纪实文学等作品。

图片

腹部B超,是这次新增加的一个体检项目,他在这家体检中心已经做了四年体检,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腹部B超。B超,就是用超声波对人体组织做的一种诊断,B是“亮度”英文单词(Brightness)的首字母,故称B超。这是一种频率高于2万赫兹的声波,没有放射性,对人体安全,无害。通常,医生会对肝、胆、胰、脾、肾脏、输尿管、膀胱、子宫、附件、甲状腺、乳腺、血管、心脏做B超检查。医生使用不同的超声探头来检查不同的器官,做腹部B超时会使用低频凸阵探头。

手上戴着手套的医生往师永刚的腹部涂抹了一些耦合剂。

这是一种水溶性的液体,无色透明胶状,对人体无毒。涂抹耦合剂的目的是,可以使得探头更好地接触皮肤,有利于超声波的传导,提高成像的质量,获得的图像更清晰。

五分钟过去了,医生手中的探头仍然没有停下来,继续在师永刚的腹部滚来滚去。突然,两位医生安静了下来,探头滚动的区域聚焦到了腹部右侧。医生问,平时会有什么不舒服的吗?

没有不舒服的。偶尔会有腹胀,做几十个仰卧起坐就好了。

有过疼痛吗。

他摇了摇头。

彩超可能有点问题。发现腹部有一个“包块”,是什么还不能判断。不过,包膜完整,不太像恶性的。

医生的几句简单问话,让躺在床上的师永刚心头嘎登一下,一个不祥的念头从脑际滑过,那个包块会是肿瘤吗。

医生说,她去找主任过来看看。

没一会儿,主任推门进来,身后还跟着五六个医生。

主任坐下来,安抚师永刚不要紧张,她再继续看看。说完,主任把他的上衣往上拉了拉,手中握着探头在他的右腹部来回滚动。最后,主任做出了诊断,结节挺大,包膜完整,能动,在右肾上腺附近,需要马上做增强CT检查,才能确认。

从体检中心出来,师永刚感到有点魂不守舍。他的年纪还不到40岁,过去的一年里除了脊椎病困扰他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不适。他也很注意锻炼身体,平时都会游泳,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后,去到楼下的泳池里游上半个小时。他也不胖,体重一直控制在70公斤左右,自认为身体健康。

两天之后,早上7点钟师永刚和妻子就去到一家医院,等候做增强CT检查。CT(Computed Tomography)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首写字母的简称,利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连续进行断面扫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清晰等图像的检查方法。CT可以对所有器质性疾病进行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增强CT,是在CT扫描时于静脉中推注碘造影剂,可以得到比CT更加清晰的图像,准确地观察到肿瘤与其他器官的病变。

这家医院设在地下室的CT室挤满了人,等师永刚做完,时间已经到了上午10点多。他又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得到确诊。

医生说,他的右肾上腺部位存在一个挺大的肿瘤,而且是恶性。目前肿瘤包膜完整,没有转移。

医生又说,没有转移就是好消息,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很大。医生建议师永刚尽快联系一家好医院,赶快住院,切掉肿瘤。

几天后,师永刚辗转来到协和医院,见到李汉忠教授。李教授的诊室挤了五六个助理医生和学生,他感觉这个诊室就是一个教学现场。两个助理医生非常熟练地把师永刚带来的CT片子放到灯架上,李教授瞄了一眼,扯下其中的一张,举到空中继续看。

李教授说,他这个肿瘤已经在身上养了好多年,去年也没有做体检。看上去包膜完整,可以切除。之后,李教授让身边的一位医生来安排住院事宜,由李教授来做手术。

后来的某一天,在协和医院泌尿科的一次对师永刚的会诊中,李教授说,CT检查肿瘤有15cm大小,差不多相当于腹部藏着一颗足球大小的结节。暂时没有转移。初步方案是,手术切除,需要在腹部开一个差不多20cm的切口。

手术进行很顺利。从早上8点钟开始,到了11点钟做完。手术后,为了防止感染,师永刚被送到重症监护室(ICU)待了一晚。

第二天查房时,医生告诉师永刚,他的肿瘤大小为:17cmX14cmX8cm,重量约800克。这么大的一个肿瘤,绝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肿瘤一定是传达过疾病信号的,但是,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师永刚,没有引起警觉。

躺在病床上,师永刚想起两年前就感觉到体力下降、头昏眼花、疲惫不堪。他自认为是多年来的颈椎病所致。一年前,他错过了公司组织的体检,但是,没有想着应该自己去把没做的年度体检补上。饭量减少,他自认为是消化不良,多做仰卧起坐就没事儿。一次做颈部CT时,朋友都建议他把胸腹盆的CT一起做了,他以害怕辐射拒绝。

如果,提前一年发现师永刚腹部这个肿瘤,大概率的结果会比现在要好。

02

从网上,常常会看到各种经不起推敲的信息以及谣言在流传。

例如,“所有运动选手中,唯独马拉松选手几乎没有患癌症的病例。”

我即刻就能举出一个美国马拉松狂人,最后死于癌症的例子。

《跑步圣经》的作者乔治·肖恩,1986年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1993年去世,年仅74岁。他是一名心脏病专家,45岁那年重新穿上跑鞋,开始了自己的跑步生涯。1964年,与225名跑者一起跑了自己的第一个波士顿马拉松赛,之后又完成了20次波士顿马拉松赛;1969年,以4分47秒跑完1英里,创造了50岁年龄组的世界纪录;1972年,开始在《跑者世界》撰写专栏,并成为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

作为医生的乔治·肖恩,跑了几十年的马拉松,都不能预防不得癌症。

2017年,86岁的加拿大跑者艾德-怀特洛克(ED-Whitlock)去世,死于前列腺癌。他在2016年10月份的多伦多马拉松上以85岁的高龄全马跑进4小时,成绩是3小时56分33秒。

跑得快,也不能预防不得癌症。

网传文章的逻辑是这样编织的:跑马拉松会大量出汗,大量出汗就会把身体里的毒素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抗癌的目的。

也就是说,形成癌症的就是身体内的毒素,把毒素排出体外就不会得癌症了。

问题来了。

科学家发现,癌症并不是病毒,癌症是基因病。

图片

中文文本自媒体用《柳叶刀神经病学》的一篇文章,采取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招摇惑众的方式,将挥拍运动(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说成是降低全因死亡率47%的运动。

其实,柳叶刀的文章中根本没有“挥拍运动”这几个字儿。

并且,柳叶刀的那篇文章研究的是运动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与降低全因死亡率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用立场代替科学,胡编乱造的自媒体害人不浅。

马来西亚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患上了早期鼻咽癌。

WTA官方11月20日宣布了一个令人既震惊又伤心的消息,1998年温网女单冠军诺沃特娜因癌症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9日去世,终年49岁。

克丽丝·埃弗特,在1974年至1986年间,曾赢得过18次大满贯单打冠军。年近68岁的埃弗特以殿堂级人物的身份依旧活跃在网球场和电视评论席,她衣着华美,常将奖杯颁至晚辈手中。但是,2021年12月,埃弗特经历了“人生中最漫长的四天”,她被确诊为卵巢癌。

打了一辈子网球,获得18次大满贯单打冠军,到头来没有逃脱癌症的追杀。2020年,比埃弗特小4岁的妹妹杰妮被确诊为恶性卵巢癌,两年后去世。

2021年,26岁的中国乒乓球女运动员朱雨玲患甲状腺癌。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不是别的,因为癌症是基因病,再怎么跑步,再怎么挥拍都无济于事。

运动可以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运动可以强化骨密度,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运动可以舒缓焦虑与压力,运动可以激发活力,运动可以便利社交等等,但是,绝不代表运动的人就不得癌症。

在运动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积极主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03

上个世纪50年代早期,也就是我出生的年代,病毒学家认为病毒就是致癌元凶。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导致癌症的病毒并不存在。

癌症不是病毒惹的祸,那是谁惹的祸?

答案:基因惹的祸。

1989年,两位发现癌基因的科学家(瓦默斯与毕晓普)获得了诺贝尔奖。(详见马向涛翻译的悉达多·慕克吉著《基因传》第390页)

我们每个人在离开娘肚子时,身体上就被“预装”了癌基因。是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癌基因,它是与生俱来的,不离不弃跟你一辈子。

科学家认为,癌症基因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正向”基因。例如src基因,它是正常细胞基因的激活型突变体。在正常细胞中,这些基因只有在收到适当的生长信号时才会促进细胞分裂。一旦发生突变,它们就会呈持续过度激活状态并导致细胞分裂失控。被激活的原癌基因就如同汽车上的“油门”。

第二类是“负向”基因。例如Rb基因,它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在正常细胞中,抑癌基因可以为细胞增殖提供“刹车”功能,细胞只要收到适当的信号就会停止细胞分裂。

一个健康的人,就是原癌基因的“油门”与抑癌基因的“刹车”,都能正常使用。

而一个癌症患者,则只有原癌基因的“油门”在起作用,不停地加油,但抑癌基因的“刹车”则失灵了,怎么踩也刹不住车。

结果,细胞不停地进行分裂,无法得到控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

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其中男性182万例,女性118万例。中国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全球第一。

现在,癌症开始出现年轻化的倾向。例如,乒乓球女运动员朱雨玲罹患甲状腺癌的时候才26岁。

因此,一定要定时上医院做身体检查。尤其是那些曾经有人得过癌症的家庭,更要提高警惕。家里有人得过癌症,到了后面,家里一定还会有人得这种癌症。世界上每五个人中,终将会有一个人死于癌症。

最靠谱的方法,就是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动积极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师永刚做完手术后的某一天,朋友给他发来一篇“关于长时间加班或者夜班可能导致癌症”的文章。14万人的实验数据显示:每年有50天以上工作超过10个小时的夜班人士,其中风、心脏疾病、癌症风险增加29%,办公室白领最危险。做这项实验的一位博士给出了答案:长时间的夜间加班,与罹患癌症、中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有关。(该文章来自《中风》Stroke)

师永刚罹患的是肾上腺皮质癌,而肾上腺疲劳是这个疾病的来源。肾上腺疲劳是一种由压力过大引起的疾病。提出这一概念的威尔逊医生认为,这种疾病是由现代世界的额外压力所引起。肾上腺疲劳的症状包括:深度疲劳、焦虑和抑郁、身体疼痛、肌肉无力、情绪波动和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失眠。并认为,长期的慢性疲劳和巨大的压力是造成这种疾病恶化的源头。

师永刚对照了一下肾上腺疲劳的症状,发现自己几乎全部都囊括了。

04

2023年2月11日下午,我在北京SKP4F参加了师永刚新书《无国界病人》分享会。

图片

真的是了不起,师永刚把他罹患癌症从确诊到治疗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将近500页的非虚构作品。这本书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分享会主持人马向涛医生说,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400万。如果一个人活得足够久的,一定会得癌症。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得到总编辑李翔、协和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和《无国界病人》一书的作者师永刚都发了言。

图片

用师永刚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写给广大读者的一本癌症指南,一本癌症参考书。手中有一本指南,你就容易找到北,就不会多走弯路、多花没用的钱,更加不会掉到坑了去。

中国每年有四五百万人罹患癌症,但是,很少有人把从确诊到治疗,尤其是到美国治疗的全过程写下来。特别是详实地介绍和分析了中美之间就癌症治疗的种种区别。有的人可能也有同样的体验,但是,不愿意写。师永刚说,2019年刚动手写了2万字的时候,就有人劝他不要写。因为,如果写的话,师永刚的身上就会永远打上一个标签——癌症病人作家。要不要写,他还是纠结了一段时间。最终下了决心,一定要写。

图片

原本,我是带着听师永刚讲述如何写作一本非虚构作品的目的。到了分享会现场,读者们关心更多的是关于癌症疾病本身,而不是如何写作非虚构作品。

带着师永刚送给我的签名书回到家便开始阅读,深受启示。

  1. 无论你这一辈子会不会罹患癌症,一定要交一个医生朋友;

  2. 无论你这一辈子会不会罹患癌症,一定要读一本和癌症有关的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