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昌贤 || 秋雨

 文鉴君 2023-11-07 发布于北京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鲁昌贤,安徽省霍邱县人,在微刊和报纸发表过文章。

秋 雨

     家乡的秋雨是连绵的,一下就是好几天。空气湿漉漉的且夹带着凉意,秋虫的低鸣便取代了夏蝉的聒噪。“一场秋雨一场寒”。人们穿上秋装,床上的席子卷起来了,换上了棉布床单,薄被也从衣柜里移到了床上。秋雨生凉,秋凉给人们带来踏实的睡眠。乡下的秋雨天几乎没有什么急事要做,人也可以睡到自然醒。


      村庄上大多数人家都外出打工了,剩下二三户人家,秋雨天里都早早关门闭户,村庄上很少有人走动。整个村庄像孤舟飘浮在雨雾里,显得零落而静寂。狗也不用发出警觉的吠声。万籁俱寂中,只有风雨中树叶的沙沙声和连绵秋雨奏起的屋檐滴水声,在村庄上闹腾着。


乡下秋雨夜是漆黑的,孤寂的,凄清的。昔日几十户人家居住的村庄,而今只剩下二三户人家居住了。村庄显得很虚空,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残破的房屋,歪斜的墙头经不住潇潇秋雨的拍打,时有坍塌声在静寂的夜幕中似闷雷般地响起,让人感到村庄仿佛已进入了暮年,它像一位瘦骨嶙峋体弱多病的老人,再也经不起风霜岁月的摧残了。村庄上二三户人家的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在漆黑的夜幕中发出几点微弱的亮光,这几点亮光在黑夜中显得十分孤单。

        

人身处在乡下秋雨夜中,心仿佛被什么掏空了似的,感到空虚落寞,凄冷和酸涩。于是站在屋檐下,借着屋里的灯光,看雨夜里不停敲击着屋檐下地面的檐流滴水。这檐流滴水随雨的急缓时而成雨线,时而成雨珠。这无声的雨线或雨珠,转成有声的滴答声。这滴答声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和现在的人和物,情和事,又仿佛在告诉人们“逝者如斯夫”。檐流滴水滴落到地面时,水滴被摔碎成雾状碎屑,雾状碎屑溅起四射。站在屋檐下不一会儿,裤角便被水雾打湿了,腿脚生起了潮湿的凉意,让人不得不移步屋内。

       

生活在乡下的人,自小就知道秋雨和春雨是不一样的。


春天的雨,有时也连绵,但春雨是从冬季里走出来的,人们经历了冬的严寒后,已感受不到春雨的凉了。只感觉到春雨里似乎带着股绿意,春雨里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鲜嫩。那鹅黄的小草,那鼓胀的花蕾,新奇明媚夺人眼睛,润人心灵,洋溢着生机和希望。


而秋雨是从盛夏走来的,似乎到强弩之末了,生机衰竭。连绵的秋雨会使草丛稀疏,绿叶变黄,给人一种生命渐衰的印象。因此秋天人们容易悲秋感伤。有“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古诗句。


秋雨仿佛是南归雁阵阵鸣叫声中落下的思念泪珠,浸湿了大地,浸湿了岁月,也浸湿了人心。秋雨在季节的转换中,仿佛把恋恋不舍的伤感,化做愁肠百结的霪雨霏霏,“秋风秋雨愁煞人”,怎不让人悲秋伤怀呢?

        

乡下的秋雨夜是凄清的,人躺在床上,静听屋外秋风与秋雨的共鸣声,风与雨默契着,风时强时弱,雨时断时续,檐流的滴水声也不绝于耳。在静夜里,这些声音仿佛是敲击音与滑音交织在一起撩拔人心,让人难以入睡,我便披衣下床,移步窗前。窗户的玻璃被雨水淋洗得模糊不清。窗外在室内灯光的映衬下漆黑一片,天地间浑然一体,像物理学上所说的黑洞一样在吞噬自然界里的一切。

        

我独坐窗前望着漆黑的窗外,静静地听这秋雨声,此时思绪在窗外秋雨的千丝万缕中穿行。


那年我读初三,住校。秋风夹着秋雨不停地下着,夜晚温度骤降,凉风袭得我瑟瑟发抖。黑夜里,母亲顶风冒雨步行来学校为我送衣服和棉被,一路上母亲的衣服都被雨水打湿了。


当母亲帮我穿外套时,我触摸到母亲的手是冰凉冰凉的,为此母亲得了重感冒,一个多星期才痊愈。那秋雨夜母亲送给我的是暖暖的幸福。而今村庄外那块我熟悉的土地,那土地上的坟墓,此时也被风雨包裹着,我那慈祥的母亲就安睡在那坟墓里。我只能祈愿母亲在那边一切安好!


时间流逝,永远流不走雨夜里留存着的母爱,秋雨生凉,愈加让我感到母爱的温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啊!每滴雨仿佛在吟咏着我内心千丝万缕的情愫和感恩之心,这秋雨夜成了我最温馨也是最酸涩的回忆。“岁月可以老去,那些记忆却依旧年轻。”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光阴,但岁月的流逝只会让我更加铭记,那一段时光的弥足珍贵。

        

连绵的秋雨急一阵缓一阵地下着,雨雾在天地间弥漫着。人在秋雨中,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秋雨都不会受人的心情影响。而秋雨却能影响人的心情。“世事漫随流水。”这绵绵秋雨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结束的,但来年又会重回,而生命随时光静静地流逝了,且永不再重回……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