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石如再传弟子吴让之,广采博汲不囿成法,自出机杼成我貌

 彤彤的知识宝库 2023-11-07 发布于山西

2021-01-30 俊东说画

导语:吴让之,师承包世臣,上溯邓石如,他积极谦逊地汲取师之滋养,又另辟蹊径进行篆书创新探索。

篆书,相较之隶、草、真、行无疑是最早出 现并且具有独立意义地位的一种书体,历经千年的沉寂,清朝成为继秦后又一个篆书兴盛时期。

吴让之作为清中叶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在邓石如对清代篆书另立体制的基础上变其手法,成就了自己也启迪了后人,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书法家。

《望岳》 四屏条

01承上启下吴让之

吴昌硕曾说:“余尝语人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经于让翁(吴让之)。”时人对吴让之的肯定与崇拜,此语可见一斑。

吴让之,原名为廷飏,字熙载,后改字为让之,亦作攘之,号晚学居士、让翁、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青年时期曾一度从事科考。在他考中秀才之前,常往返于仪征、扬州、泰州之间。其一生没有获得任何功名,仅为诸生。早年师从包世臣,在包世臣反对流弊较大的“馆阁体”开辟晚清一代新风中,是一位得力助手。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时人所重。如果说包世臣是在理论上传承与弘扬了邓石如的艺术精神,那么吴让之才称得上是邓派艺术的真正继承和弘扬者。尤其是对邓石如的篆书和篆刻,不仅承接正宗衣钵,还能自成面目,进一步延续和完善了邓派书风、印风。

如果说秦代小篆经唐至清,邓石如完成了一场革命,吴让之则实现了创新,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的精华,故取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咄出新意”之态。吴让之积极谦逊地汲取师之刚猛雄浑的滋养,在执笔、运笔、结体上不但继承衣钵,还别出一格。在技法上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笔意舒展,遒劲流美,给人以清雅甜润之感。

吴让之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出发,把“典雅”、“简净”、“爽健”作为审美取向,他认为,“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这就与包世臣一味强调北碑顿切、完白翁的汉隶裹锋绞转涩进有别,而是采用楷行的中锋提按法,以增强线条的爽健凝练,以用墨的枯涩浓润丰富线质变化,以行笔中的快慢节奏彰显风神,以势韵连贯中的细节变化蕴蓄内涵,再辅以小篆的共性审美要求,独树一帜,自成机杼。

《安世房中歌册页》

02自出机杼成我貌

如果说邓石如融隶入篆,那么吴让之无疑是融行入篆。其艺术风格整体看飘逸雅致,属于巧而能拙,动而能静,简约不简单的俊逸唯美境界。

清中期以前的篆书多用转法,至邓石如折法开始引入篆书,也正是他的篆从隶出的体现。转法和折法往往用于一处,使转折处多呈现外方内圆之状。吴让之学习邓石如向汉碑额篆书借鉴,运用到自己的篆书中,将转折处搭接处理、收笔处垂露出锋处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从吴让之系年的作品来分析他篆书艺术的风格,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吴让之还未熟识包世臣之前,自学和模仿名家的阶段

魏锡曾于《吴让之印存》跋云:“让之弱冠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模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而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跋文虽然言及刻印而未涉及篆书,但从其二十岁前后,为孙星衍(渊如)所刻的《芳茂山人》,此印应在孙星衍卒年左右所刻,属吴让之弱冠之作,印多邓石如模样,可以窥见吴让之在二十五岁以前没有形成自己的篆法,此时的吴让之篆书还尚且处于“拟近代名工”的阶段。

吴让之开始学习邓石如的篆书,并且尽弃之前所学阶段

他的篆书受邓石如篆书和玉箸篆的影响较深,同时他还吸取了汉代碑额的用笔、结字特点,受汉碑篆额倒薤书的弧曲飘拂、出锋锐末的影响,他篆书的用笔开始出现了行笔过程中收腰、收笔处快速出锋的特征,这时已经初具吴氏篆书的风格。

吴让之篆书风格的成熟、完善期

吴让之晚年的作品,线条刚劲,方圆兼备,带有弧度笔画较重,重心偏上,笔画之间轻重起伏变化较大,节凑感较强,颇有“吴带当风”之美誉。吴让之还会根据文字的结构

和作品的篇幅适当调整笔势写法以求整体形态之妩媚滑美,将转笔和折笔合二为一,笔势在转折处稍微停顿,用腕力转笔中间从重到轻,使得转笔处呈现出外方內圆之状。

《天发神谶碑》

03修长婉丽,婀娜多姿

吴让之篆书行笔时,笔锋宜正,聚毫中锋,如锥划沙,线条因显劲挺有力。但也有笔锋略微扁侧,以求姿态的妩媚。

吴让之深得邓氏以隶书的笔法作篆书的奥诀,一生中留下大量的篆书作品,其字法精熟,结体工稳,运笔爽畅,收笔处往往刷出 ,动势较强。弧形笔画在篆书中占了绝大部分,而且在形态上也多姿多彩,各呈其妙。

《吴均帖》

全称《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帖》,此贴具备篆书的珠圆玉润的线质、隶书的古雅温和的韵,字里行间蕴含的行云流水般的意更是其特色。用笔以中锋为主,悬针、垂露兼容,笔画间搭接富装饰意味且具有节奏变化,结体修长妍美,风格秀美飘逸。

《赠砚山五体册》

此作品凸显了吴氏篆书的笔法特点注重中锋,线条在起止处和转折处抑扬顿挫,特别是其转折处由于用笔顿挫而时常形成外方内圆的特点,受汉碑篆额倒薤书的影响,而形成垂露出锋的收笔特征。

《篆书四言联》

线条圆润、笔力挺健、气息高古,篆法已经多出己意。

《崔子玉座右铭》

此作字出邓石如,体长画瘦,若美女婵娟,不胜罗绮,通篇用笔灵动精微,结体舒展飘逸,收笔多见虚锋滑出,微带悬针。

《节临颜真卿争坐位帖扇面》

结语:

吴让之篆书传法于邓石如、包世臣一脉,取法于金石碑版,这使之成为碑派书法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他二十多岁入包氏门下,是包氏的入门弟子,受其书学思想影响极大,而包世臣对

邓石如的推崇使得吴让之对邓石如借鉴的汉碑额加以重视和喜爱,在学习邓石如的基础上进

而上窥金石碑碣,将汉碑额融入自 己的篆书中,用笔富有节奏, 形成了方圆结合、端庄飘逸、富有灵动气息的篆书书风,受到世人的好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