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吴让之篆书精选

 邓保子 2022-09-19 发布于广西
图片
图片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书家对书法与篆刻艺术又有新的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吴让之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和篆刻的精品,对清代晚期及近现代的书法篆刻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图片
图片
生 平
图片
吴让之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与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合称“晚清篆刻四大家”,列“晚清篆刻四大家”之首。
图片
图片
特 色
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所书小篆《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
图片
深源妙用联
吴让之的篆书,字法精熟,行笔流畅,结体端稳,在收笔处常常向外刷,增加了线条的弹性感。邓石如在宗法唐代及汉代篆书的基础之上,融隶书于篆书之中,使篆书线条内含有篆籀之气,婉转流畅,变化丰富。吴让之从汉代碑额中汲取曲弧飘逸,除了直画还掺有不少的转笔和折笔。转笔和折笔多用于笔画相交或改变方向时,在转折处多呈外方内圆,在书写过程中遇转折处常稍做顿笔,随后向内转,稍稍提笔。接笔是篆书中常有的一种笔法,接笔不仅可以使得字内的结构更为完善,还可以丰富字内空间的趣味性。
图片
陆机演连珠 十屏 篆书
从章法的角度来说,整体格局是行间距紧凑,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相对宽松,产生一种强烈横式排列感。为能摆脱秦小篆的影响,时至今日,善书小篆之人仍采用此种章法。
图片
代表作
《谢东宫赉米启》,是吴让之寓泰期间所作,为其艺术生涯中的标志性作品。《谢东宫赉米启》四屏原为小林斗盦旧藏之物,曾于1954年、1978年两次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吴让之47岁时所作篆书《秋灯怀梦图》册页,篆书5字,后有隶书40个字,款署“廷飏”,是一画册的卷首(画作已佚失),这也是目前吴氏有明确纪年中最早的一件篆书墨迹。
图片
谢东宫赉米启 四条屏 168×40.5cm×4
小林斗盦(日本)旧藏
图片
秋灯怀梦图”册页 篆书
图片
艺术成就
吴煕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其行草学包世臣,篆隶及篆刻则师法邓石如。尤其是篆刻,不仅自成面目,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邓派印风,后来学邓派印者,多从吴让之入手。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
图片
《吴均帖》
图片
《望岳》
对后世影响
吴让之圆劲流美的小篆为时人所重,同时他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不仅是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还对晚清及后代的印学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纵观吴让之篆刻学习的历程,他的篆刻风格从端庄平稳又极具变化的汉印中汲取营养,同时还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进行继承并创新。吴让之在学习及成长的过程中,篆刻风格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其篆刻作品来看,吴让之深受邓石如印学思想的影响。
吴让之一生声名显卓,以致之后学 “邓派” 的学者多舍邓趋吴,除黄士陵外,吴让之对同时代的赵之谦、徐三庚,近代吴昌硕,当代韩天衡等书篆名家皆影响甚深。恰如西泠丁辅之以赵之谦笔意为诗赞曰:“圆朱入印始赵宋, 怀宁布衣人所师。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
图片
简介
陈海风,1981-1993在马鞍山日报社担任资深美术编辑,十多年里发表了几千幅题图、插图、刊头、速写和漫画等作品。
1994-2021年,曾为中国一级广告企业、新三板上市公司——安徽海洋风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书记,马鞍山广告协会会长,安徽省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常务理事。
目前于中国美术学院高研班进修研习。
图片
更多动态,敬请留意宁马都市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