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dawn的图书馆 2023-11-07 发布于贵州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共有三十卷,清代的经学家认为《左传》是刘歆托名所编,而近代史学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多人根据战国史料合作而成的著作,至于左丘明所做,则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种励志传说,但传说也有好处,他激励了后学者,比如太史公司马迁,让他在逆境中发奋完成了不朽之作《史记》。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就文学价值而言,《左传》代表先前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也给后世史书和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经验,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人物塑造:《左传》对于人物的塑造,主要通过语言和细节两个方面。

读《左传》,会发现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主要通过两个手段,一个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内心活动,另外一个是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袒露胸襟:外仁内狭的郑庄公,心口如一的秦穆公。

在《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对于弟弟段的放纵和说辞,充分体现了这位春秋小霸的阴险老辣,与其说段是自取灭亡,还不如说是在郑庄公的诱导和纵容下,一步步走向了深渊。那个外表仁义内心冷酷的郑庄公,通过他的说辞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同身受,不得不对作者的文字功底深表敬佩。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面对母亲为弟弟共叔段请求封地的要求,郑庄公是不想答应的,尤其是制这个地方十分紧要,交给共叔段是十分危险的,但是郑庄公不会直接拒绝母亲的要求,他要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采用,他的说法是制这个地方十分险要,当初虢叔就死在这里,我不是舍不得土地,而是担心弟弟的安全呀!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对于弟弟共叔段在京地的越制行为,大臣们忧心忡忡,但是郑庄公不以为意,因为这正是他所期望的事情,弟弟不把事情做绝,不搞到人神共愤的地步,自己怎么好出手呢?因此听之任之吧,让他继续去折腾把!

公曰:“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越制之后,共叔段的胆子变得更大了,他开始网罗党羽,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夺取君位做准备。面对弟弟的得寸进尺,郑庄公正中下怀,他面对大臣的提醒,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不用担心,他会自食其果的!”凭借空话吓唬不了人,也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要靠实力,郑庄公对于这个一母同胞的弟弟十分了解,他几斤几两自己也十分清楚,因此郑庄公才自信满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接下来共叔段又扩充了自己的地盘,大臣们已经不能忍耐了,但郑庄公还不着急,他说:“不遵循道义,不会有人支持他,势力越大反而会崩溃。”郑庄公知道弟弟的能力,他没有操控更多地盘、更多部队的能力,因此得到的越多,就越会失去控制,但作为国君不能伐臣,作为哥哥不能欺弟,他要等弟弟的狐狸尾巴自己露出来才行。

公闻其期,曰:“可矣!”——《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共叔段准备行动了,还让母亲作为内应,这些都被郑庄公完全掌握了,郑庄公等的就是这一刻。这说明什么?说明共叔段身边有郑庄公的奸细,这是一个忠厚兄长的作为?如果不是对弟弟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的话,他能那么沉得住气吗?早就安排好了,共叔段不过是个待宰羔羊,就怕你不造反,等的就是这一刻。

我们再来看看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面对晋国的饥荒,面对臣子要求趁人之危出兵的建议,他说出了一句经典的话,就凭这句话他就无愧于霸主之名:

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左传·僖公十三年》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晋惠公确实背信弃义,但是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呢?秦穆公不把私仇和国恨联系在一起,不把晋国国君个人的品行不端问题,和晋国百姓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秦穆公的心胸,能宽恕和包容,这样的君主才是有为之君,有担当之人。

细节刻画人物:重耳从乞食被拒,到得土感恩的春秋霸主。

从细节变化来看人物性格,我们可以通过《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中,晋文公的颠沛流离生活,来看这位后来的春秋五霸的应对和心胸。

过卫, 卫文公不礼焉。——《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到了卫国,卫文公对于重耳很不友好,不礼就是不按照诸侯的礼节去接待重耳,和被驱逐出境差不多,连口饭也没吃上。对于重耳来讲,这简直就是人格上的侮辱。

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重耳可怜到什么程度呢?到了五鹿这个地方,由于自己饥肠辘辘下,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去向路边的乡下人乞求食物。堂堂晋国公子,沦落到这个地步,不得不说是件可悲的事情。路边的乡下人没有食物,他认为重耳是在调侃自己,一个看上去身份好贵的公子,怎么会向自己乞食呢?他没好气的给了重耳一把土,其言下之意是:“对不起了,食物没有,你去吃土吧!”

公子怒,欲鞭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重耳终于忍耐不住,他也有心,也有肝,也有灵魂,也需要得到尊重。如今连一口饭都要不来,这让重耳愤怒了,他一时间失去了控制,情感战胜了理智,挥起手中鞭子就要去打那个路边的乡下人。

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这个时候,子犯阻止了他,对他说:“您为什么要生气呢?这是上天在告诉您,这块土地以后会属于你!”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角度,晋文公重耳收起了自己的愤怒,感谢了这个的乡下人,并把这把土收藏好后离开了。心胸、气度,这就是心胸,这就是气度,有这样的心胸和气度,又可以从谏如流的重耳,最后终于复位成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新一任中原霸主。

叙事技巧:对于战争的描写,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多个视角。

《左传》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对于战争描写的艺术,它与《春秋》纯粹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只简略记载过程和结果不同,《左传》在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同时,还综合采用倒叙和预叙、补叙的手法获得很好的表达效果,且叙事视角变化灵活,能从多个视角展现广阔的场景。

秦晋韩之战:四点原因促成秦穆公伐晋,几个现象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晋惠公的君位是在秦穆公帮助下获得的,但他违背了誓言,又主动挑衅,最后引发秦晋韩之战,具体原因有四点:

晋侯烝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左传·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作为弟弟和太子申生的妃子之间说不清道不明,不善待流落在外的晋国诸公子,这就是晋惠公的丧德。

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左传·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承诺过要给中大夫好处,达到目的后就翻脸不认账,把以前说过的话全都不作数,这就是晋惠公的失信。

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左传·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许诺秦穆公,自己得到晋国君位后,就割让土地给秦国作为报答,但是真的做了晋国国君后,又找借口不履行约定,这就是晋惠公的背约。

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左传·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晋国发生饥荒的时候,秦穆公为晋国提供了粮食,但到了秦国发生饥荒的时候,晋惠公不仅不给粮食,还密谋进攻秦国,想趁火打劫,这就是晋惠公的负义。

因此,秦穆公伐晋,不是心胸不够宽阔,而是要替天下人惩治晋惠公这个不良之人。

晋惠公和秦穆公交战,三战三败,他问庆郑:“秦军已经深入晋地了,这可怎么办呢?”庆郑说:“这还不是因为您失信造成的,能有什么办法呢?”在晋国大臣庆郑眼里,晋惠公才是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他并不支持晋惠公和秦开战。

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左传·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晋惠公手下的韩简在到了秦军探查后,说出了秦军获胜的秘密,他说:“尽管秦军的数量没有我们多,但是他们斗志昂扬,因此我们不是对手!”

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左传·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韩简本来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进一步扩大,因为他认为继续战下去,对于晋国是不利的,但是晋惠公不听,坚持要韩简去下战书,这叫什么?一意孤行,不能纳谏。

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将止之。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秦获晋侯以归。——《左传·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左传》代表先秦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两特征: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

战争也充满了偶然因素的,秦晋韩之战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本来秦穆公陷入重围要被俘虏,但由于三百曾经偷吃秦穆公好马的拼死相救,形式发生了逆转,晋惠公反而成了秦穆公的俘虏,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对于秦晋韩之战,也可以理解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逆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