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难忘的旅行

 老阿工作室 2023-11-07 发布于北京

一次难忘的旅行

      翻看电脑里保存的老照片,看到2009年冬天在郑州开封拍摄的一组照片,想起了很多往事。

      2009年,离退休还有两年,在好友的鼓动下,决定买一台数码相机玩玩儿。当年九月,在百脑汇购进了一台18-105变焦镜头的尼康D90相机。说实话,那会儿总觉得数码相机就是个“小玩意儿”,正儿八经地拍照片还是得用老胶片相机,虽然这样想,但总是想出去多用数码相机试试景,所以,那段时间总想着往外跑。

      突然有一天,报社工会发出通知,说要组织大家去河南云台山采风。说实话,在报社工作近三十年,除了出差采访,很少专门出去旅游采风。而且据查,中国叫“云台山”的景点就有十九个,而河南焦作云台山风景区是知名度最高的,景区因山势险峻,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尤其是云台天瀑单级落差三百多米,是我国乃至亚洲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

      出发时间定在了2009年11月13日晚,我准备好了所有外出采风的必备用品,仔细检查了相机、三脚架和储存卡等拍照设备。那天是西客站坐K179次开往郑州的火车,晚上十点多发车,预计第二天早晨六点半到郑州。我早早的带上背包打车去了西客站,因为去得早,没有看到一个报社同仁,只好找了一个旮旯席地而坐。

      大约九点多钟,才陆陆续续地看到了报社的人,我们进站上车以后,找到了各自的铺位。同事们有说有笑,喜欢玩牌的几个人已经支好了“牌桌”,开始打起了扑克。火车晚点二十多分钟,一直到晚上十点四十分才发车,因为卧铺车厢很窄,很多人早早地就钻进了自己的铺位,杨信开玩笑地说“有种睡大通铺的感觉!”

      14日早晨,天蒙蒙亮,我们看到窗外大地被白雪覆盖,白茫茫一片。火车又晚点了两个小时左右,八点多钟才到达郑州。出了郑州火车站,我们一行人步行到火车站对面的“大同宾馆”吃早餐。吃完早饭后九点多钟,坐上了旅游大巴开往云台山。上了车以后,地接导游告诉我们,从郑州火车站到焦作云台山要走两三个小时左右。

      旅游大巴行驶到高速路口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我坐在大巴的前几排,所以前面看的很清楚,只见路口上有两个警察拦在路口,导游下车询问,回来告知前往云台山的高速路,因天气原因封路了。刚刚还热闹的车厢内突然静了下来,人们都屏住了呼吸,纷纷看着前面的工会臧主席,只见臧主席与导游协商后宣布:临时变更行程——去开封。

      窗外面飘起了小雪花,道路两边都是漂亮的雾凇,大家没有心情欣赏雪景,一路上出奇地安静。路上这样一来回折腾,耽误了好几个小时,不知道是路程不好走,还是大巴的心情不好,我们走了整整四个多小时,下午两点左右才到达开封,我们匆匆忙忙地找了一家饭馆,简简单单地吃了顿午餐,就出发去景点了。

      到了景点才知道是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据说是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一比一建造的,园区以双亭桥为界分为南苑与北苑两大景区,南苑主要反映宋代的民俗风情及市井文化,北苑主要反映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我们到达景区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导游说给大家的时候不多,大概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得出来。

      以下照片按照拍摄时间排序:

15点13分:一进清明上河园就看到卖纪念品的小铺

15点14分:雪后路边的野菊花

15点16分:一个小男孩在积雪上玩陀螺

15点18分:据说这条“巡河”的船至今仍然停靠在这里

15点21分:世荣在景点中摆“pose”

15点22分:杨信在向大家招手

15点27分:世荣上前非要试试酒坛子的重量

15点28分:景区里卖的枣糕

15点28分:景区小商贩

15点30分:雪后野菊花

15点31分:推着枣糕车的小贩

15点36分:宝凤在商亭前抽起了“汉奸”

15点37分:房子外面挂着的老玉米

15点47分:宝凤试试推独轮车

15点49分:湖中小船

15点51分:远景

15点54分:雾凇

15点57分:小品

16点00分:小品

16点01分:雪后野菊花

16点03分:雾凇

16点07分:挂灯笼的长廊

16点09分:神兽

16点09分:往回走的赵宏与小蓉

      这个时候大家好像突然放松了许多,人们纷纷拍照留影。杨信回忆说:“在清明上河园里,咱们在桥上,公园里水上的假船上还模拟放了几声炮,其实园子里根本没几个人,大概就是咱们一批人。”园里有个挑着“酒坛子”的民俗演员,世荣上前非要试试酒坛子的重量,并且摆了个“pose”,这个时候大家纷纷拿起相机为世荣拍照。

      我们在清明上河园里转了一小圈,照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开了。第二个景点去的是“大相国寺”,时间已经是快五点了。大相国寺里正在举行“开封第27届菊花花会展”,我们匆匆进去跟着游人转了一圈就出来了。杨信说:因为相国寺没什么玩的,大家就在大门口玩起了抽“汉奸”,因为地上都是冰,“陀螺”转一会儿就停了,大家只好上脚踢。

16点42分:到大相国寺已经快下午五点了

16点42分:浏览中的报社部分同仁

16点43分:浏览中的报社部分同仁

16点43分:浏览中的报社部分同仁

16点43分:浏览中的报社部分同仁

16点44分:湖中的龙亭

16点56分:小息的报社部分同仁

16点56分:小息的报社部分同仁

17点02分:俯瞰大相国寺一角

17点08分:建秋也摆个“pose”

      从相国寺里出来就已经五点半了,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大巴车拉着我们去了最后的一个景点:“铁塔公园”,铁塔公园里已经没有了游客,只剩下我们一拨人。据说铁塔建于公元1049年,塔高约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称铁塔,历经九百多年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至今巍然屹立。

      导游说铁塔在开宝寺的后面,我和继国扛着三脚架就往后面走,因为天色已黑,我们只能匆匆拍摄几张照片就往回走。半个多小时转了一圈,我们就上了大巴车,六点左右就往郑州返。晚上八点多钟到了郑州,住进了郑州“丰乐”宾馆,大家已经饥肠辘辘,扔下行李就直奔餐厅,那天晚上是我们出来以后最丰盛的一顿饭菜了。

17点41分:开宝寺后面的铁塔

17点42分:开宝寺后面的铁塔

      第二天早晨,大家很早就起来去了餐厅吃早饭,很多人还没有来,粥就喝光了,等主席她们到的时候,基本就没什么了,我们马上催服务员再上一盆粥,没有几分钟的功夫,粥就端上来了,大家一看:粘粘糊糊的,其实不是粥,加了好多淀粉。吃了早饭,大家去宾馆旁边的商场转了转,很多人买了些土特产留作纪念。

      十点多钟我们又上了大巴车前往火车站,我们乘坐十二点多的163次D车组返回北京,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

回忆录系列

一切的辉煌过去了

我在“巡查室”挂了一天

调回北京青年报经济新闻部

调《北京青年》周刊联络部主任

九四年赴香港书展

陈冀调离北京青年报社

重庆魁星楼走穴

为报社做了295套西服

调入广告部任副主任

任《生活服务》主编

调入本报《调研部》任记者

八六年正式调入报社

为报社累出了一场大病

第一个月不知道怎样开工资

去北京青年报开始画版

从大众摄影到北京青年报

我在痛苦中转身

从义务理发到服装裁剪

八十年代一次“倒蛋”经历

从油画创作到摄影抓拍

从发电机样本到艺术品服务部

从美术课到巨幅广告牌

从工会帮忙到调入宣教科

摄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护厂队与地震棚

防空洞与皮带轮

七五年去电机厂前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