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病特点:韭菜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或者孢子的形式在病株地下部土壤中越冬,条件合适的情况,病菌产生孢子侵染发病,发病之后病部产生的孢子通过风雨、灌溉水、棚膜滴水传播,再度侵染,病害一旦发生,发展速度非常快,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就能造成全田毁灭,危害特别严重。韭菜疫病病菌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连作重茬地块,韭菜田间排水不良有积水,生长期间偏施氮肥,棚室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情况,韭菜疫病发生严重。 ![]() ![]() ![]() ![]() ![]() ![]() ![]()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或茎部。被害的叶片、叶鞘或茎基部初变褐色或灰褐色,后腐烂干枯,田间可见成片枯死株。后期病部产生棉絮状菌丝及由菌丛纠结成的黄白色至黄褐色或茶褐色菜籽状小菌核。幼嫩菌核乳白色或黄白色;老熟菌核茶褐色,致密坚实,表面光滑,易脱落。 ![]() ![]() ![]() 在高温季节、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肥料不足,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植株长势弱,发病重。 ![]() ![]() 发病特点:韭菜软腐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随病残物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堆肥中越冬,在田间借雨水、灌溉水以及昆虫活动传播蔓延,从伤口(机械伤、虫口伤)或自然孔口侵入;病原细菌也可由收割韭菜的刀具传播;湿度大、重茬连作、偏施氮肥、土壤板结、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种植地容易发病。有韭蛆危害时,病害加重。 防治药剂:发病初期可以选择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氯溴异氰尿酸、叶枯唑、中生菌素等药剂喷施,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韭菜收割前7天停止用药。同时要根据发病情况,严格防治韭蛆,可用苦参碱、或辛硫磷、或苏云金杆菌、或球孢白僵菌等药剂灌根,5-7天灌根一次,交替使用,连续用药4-5次。 ![]() ![]() ![]() ![]() ![]() ![]() 4、正确通风,降低温度:当棚室内的温度达到20-30℃时,应开始放小风。随着温度的升高,应加大放风量,通风速度要慢,不可让冷空气突然大量进入。棚室内,白天温度不应高于30摄氏度,夜间不可低于5摄氏度,防止受冷。要尽量减少昼夜温差。原则上不通底风,只开中、上部放风口。这样既有利于降温,又容易将湿气和有害气体排除。 5、正确选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含锰的农药,如代森锰锌等,可防止锰过剩引起的韭菜干尖。 6、使用微量元素肥料:用0.2%的硼砂、硫酸锌、嘉美脑白金等进行根处追肥,或结合浇水施入微肥,每亩1-1.5公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