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种韭菜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摘文缘 2023-11-07 发布于山西
一、韭菜疫病
发病症状:韭菜疫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主要侵染叶片的中下部,叶片受害,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病部缢缩,叶片变黄调萎;天气潮湿时病斑软腐,斑块还会出现软腐现象,出现白色的菌丝;叶鞘受害呈褐色水浸状病斑、软腐、叶剥;鳞茎、根部受害呈软腐,导致营养、水分吸收受阻,降低韭菜的养分吸收,严重的时候造成韭菜死亡。

发病特点:韭菜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或者孢子的形式在病株地下部土壤中越冬,条件合适的情况,病菌产生孢子侵染发病,发病之后病部产生的孢子通过风雨、灌溉水、棚膜滴水传播,再度侵染,病害一旦发生,发展速度非常快,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就能造成全田毁灭,危害特别严重。韭菜疫病病菌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连作重茬地块,韭菜田间排水不良有积水,生长期间偏施氮肥,棚室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情况,韭菜疫病发生严重。

防治药剂:韭菜疫病特效药为烯酰吗啉、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氟吡菌胺等,可以将这些药剂交替使用灌根或者喷雾,并且可以混合有机硅助剂,防治效果更佳,视病情发展7天一次连用2到3次。

二、灰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发病主要有3种症状,即白点型和干尖型。
发病初期,白点型在叶片正反面产生白色或淡灰色小斑点,先由叶片尖端向下发展,随着病情发展,病斑扩大为梭形或椭圆形。潮湿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褐色稀疏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使病叶干枯。
干尖型多从采收韭菜的刀口处开始腐烂,也出现在中下部叶片的叶尖。病叶的叶尖初呈水浸状,后变为淡绿色至淡灰褐色,并向基部扩展,病部呈半圆形或“V”字形,后期也生有灰色霉层,也有的直接引起干尖,干尖上着生灰色至灰绿色霉层。
发病特点:韭菜灰霉病发生的主要条件就是低温、高湿、寡照。一般自11月下旬开始发病,随着温度的降低,病情呈逐渐加重趋势,1-2月份进入发病高峰,以春节前后发病最为严重,主要为害时间长达5-6个月。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生长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药剂防治:露地韭菜发病初期,建议选择扑海因、速克灵、嘧霉胺、多菌灵.乙霉威、啶菌恶唑、啶酰菌胺、多抗霉素、咪鲜胺等药剂防治,一般间隔7天喷一次,病情加重的情况,需要3-4天喷一次,重点喷洒新叶周围土壤表面,连续喷2次;棚室韭菜染病初期建议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不仅省时省事,而且可减轻棚室内湿度:①烟熏法:用百菌清或扑海因烟剂,在傍晚点燃,关闭棚室重 一夜;②喷粉法:喷撒百菌清或万霉灵粉尘剂,在傍晚进行,每10米2畦面喷15~20克,一般间隔7天喷一次。

三、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产生斑块状白色霜状霉层,不久叶表面开始失绿,出现淡黄色斑块,严重时,叶片变黄、下垂、枯萎。
病初期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2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200倍液,等。每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四、白绢病
韭菜须根、根状茎及假茎均可受害,根部及根状茎受害后软腐,失去吸收功能,导致地上部萎蔫变黄,逐渐枯死;假茎受害后亦软腐,外叶首先枯黄或从病部脱落,重者整个茎秆软腐倒伏死亡。所有患病部位均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中后期菌丝集结成白色小菌核。在高温潮湿条件下,病株及其周围地表都可见到白色菌丝及菌核。
发病初期喷洒三唑酮,甲基立枯磷。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五、叶枯病
韭菜叶枯病又称晚疫病、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积水处开始侵染,初形成白色近椭圆形小点,以后发展成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坏死斑,其上产生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花梗染病,初期也形成近椭圆形白色凹陷小点,以后发展成坏死枯斑,其上产生黑色霉层,易从病部折断。有时也在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孢子。
防治方法
及早施药防病,当韭菜嫩芽出土长到3-4厘米时,用甲基托布津,杀毒矾,百菌清,代森锰锌或福美双等交替喷雾,每隔7-8天一次,连喷3次。

六、菌核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或茎部。被害的叶片、叶鞘或茎基部初变褐色或灰褐色,后腐烂干枯,田间可见成片枯死株。后期病部产生棉絮状菌丝及由菌丛纠结成的黄白色至黄褐色或茶褐色菜籽状小菌核。幼嫩菌核乳白色或黄白色;老熟菌核茶褐色,致密坚实,表面光滑,易脱落。

发病初期药剂防治。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1200倍、50%多霉灵可湿性粉700倍、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1000倍、50%腐霉利可湿性粉1500-2000倍、56%嘧菌酯·百菌清可湿性粉800倍,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

七、锈病
发病初期表皮上产生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秋后疱斑变为黑褐色
一般春秋两季危害重,主要是夏孢子浸染危害。夏季低温阴雨有利于越夏,冬季温暖有利于越冬。温暖高湿,露多雾大,种植过密,氮多钾少都利于发病。
常用药剂:腈菌唑、苯甲嘧菌酯、噻呋酰胺己唑醇

八、茎枯病
主要为害花茎,有时也为害叶片。茎部发病初现褪绿长椭圆形病斑,后全部变为灰白色,上密生小黑点 ,即病原的分牛抱子器。叶片发病,叶两面病斑梭形或长椭圆形,边缘不清,后也出现小黑点,严重的 叶片枯死,花茎折倒。

在高温季节、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肥料不足,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植株长势弱,发病重。

发病初期可用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双胍辛烷基磺酸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百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九、软腐病
发病症状:细菌性病害,危害韭菜叶片、叶鞘、鳞茎和须根。发病初期叶片和叶鞘首先受害,初生灰白色半透明病斑,呈水浸状软腐病斑,有粘液溢出,病斑部褪色后不久变软而腐烂,腐烂叶片常断裂并掉至土壤表面,干燥时出现菌脓结块。扩大后病部及茎基部软化腐烂,并渗出粘液,散发恶臭,严重时成片倒伏死亡。须根、鳞茎受害后呈黑褐色,新老叶同时干尖变黄,最后整株连片死亡。

发病特点:韭菜软腐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随病残物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堆肥中越冬,在田间借雨水、灌溉水以及昆虫活动传播蔓延,从伤口(机械伤、虫口伤)或自然孔口侵入;病原细菌也可由收割韭菜的刀具传播;湿度大、重茬连作、偏施氮肥、土壤板结、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种植地容易发病。有韭蛆危害时,病害加重。

防治药剂:发病初期可以选择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氯溴异氰尿酸、叶枯唑、中生菌素等药剂喷施,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韭菜收割前7天停止用药。同时要根据发病情况,严格防治韭蛆,可用苦参碱、或辛硫磷、或苏云金杆菌、或球孢白僵菌等药剂灌根,5-7天灌根一次,交替使用,连续用药4-5次。


十、病毒病
韭菜毒病属系统侵染病害。染病后生长缓慢,植株叶片变窄或披散,叶色褪绿,沿中脉形成变色黄带呈条状,是本病重要特征。后叶尖黄枯,发病重的植株矮小或萎缩,最后枯死。

十一、生理性干尖

1、土壤酸化:韭菜生长发育喜中性土壤。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小拱棚栽培中,如果长期大量向土壤中施入粪稀、饼肥或硫酸铵等酸性肥料,很容易引起土壤酸化,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韭菜,发生酸害,导致韭菜叶片生长缓慢,叶片细长窄小,幼苗和外叶枯黄变干。
2、有害气体为害:若扣棚前大量在韭菜畦内施入大量的碳酸氢铵,或扣棚后在畦面追施碳酸氢铵、撒施尿素、棉籽饼等,均易产生大量的氨气,拱棚内空间有限,氨气不易挥散,时间一长可造成氨气积累过量而危害韭菜。受到氨害的韭菜,先表现为叶片褪色、萎蔫,然后变成土黄色至黄白色,并由叶尖逐渐向下蔓延。受害部位如不被病菌感染,不会腐烂。潮湿时有弹性,柔软,且平展;干时扭曲。受害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出现锈色。发生氨害的棚内,可闻到氨的气味。
3、高温,通风不当:韭菜生长的温度是5-35℃。如果棚内温度达长时间处于30℃以上,又未及时通风,或连阴天后突然天晴,出现高温,就会造成叶枯。受害植株外侧叶尖先开始变为褐色,随后叶片逐渐枯死。刮风天放风不当,或放底风时,由于突然有冷风吹人,温度剧烈变化,植株细胞缺水,导致叶片萎蔫干枯,叶尖橘黄,菜农称这种现象为'闪苗'。
4、微量元素失调:生长期间,微量元素缺乏,容易失韭菜出现干尖、黄叶现象。缺钙时心叶黄化,部分叶尖枯死;缺镁时引起外叶黄化枯死;缺硼时引起心叶黄化,生长受阻,若硼过剩,一般从叶尖开始枯死;锰过剩,嫩叶轻微黄化,外部叶片黄化枯死。
5、药剂使用不当:高温时用药,药液中的水分迅速蒸发,药液浓度相应迅速提高,容易造成药害。蔬菜苗期耐药性差,而所用的药液浓度过高也会造成药害,而引起干尖。

4、正确通风,降低温度:当棚室内的温度达到20-30℃时,应开始放小风。随着温度的升高,应加大放风量,通风速度要慢,不可让冷空气突然大量进入。棚室内,白天温度不应高于30摄氏度,夜间不可低于5摄氏度,防止受冷。要尽量减少昼夜温差。原则上不通底风,只开中、上部放风口。这样既有利于降温,又容易将湿气和有害气体排除。

5、正确选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含锰的农药,如代森锰锌等,可防止锰过剩引起的韭菜干尖。

6、使用微量元素肥料:用0.2%的硼砂、硫酸锌、嘉美脑白金等进行根处追肥,或结合浇水施入微肥,每亩1-1.5公斤。


十二、韭蛆
主要以幼虫为害。初孵幼虫向下爬行,啃食韭菜新芽、嫩茎,或者聚集取食韭株的叶鞘下部、鳞茎上部,刺破表皮后蛀食内部组织,随着取食伤口腐烂不断深入。新芽和嫩茎受害,轻者叶片畸形,长势纤弱;重者伤害生长点,导致不能发苗。叶鞘受害,外层叶首先出现症状,初期叶尖或者叶片单侧条状黄化萎蔫,接着整株黄化、叶片萎蔫,最后韭株黄萎倒伏。鳞茎受害,除了能引起植株萎蔫倒伏外,严重时整个鳞茎腐烂,韭丛彻底死亡。田间一般呈点片发生,重受害田呈现缺苗断垄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开春清除田间以及田边的枯枝残叶和杂草,休整畦面畦埂,做好春灌。韭菜萌发前期选晴好天气,扒开韭丛表层土或者用细齿耙梳理韭根,露出鳞茎上端,造成干燥环境,维持5-7天,有利于降低幼虫孵化率和成虫的羽化率,可减轻为害。
2、物理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春季生产之初,加盖30目-40目的防虫网棚进行生产,内部可以适量设置黄色诱虫板。以30厘米×40厘米规格的诱虫黄板为例,可按照20-30块/亩的密度布置。纯露地韭菜也可按照4-6块/亩的密度布置诱虫黄板,有利于监测成虫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高峰,尽早发现并开展防治。
3、生物防治
目前,我国登记防治韭蛆的天敌农药是15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颗粒剂,推荐使用量是75-90克/亩,施药方法为拌细沙或者细土撒施。此外,根据近年试验,按照400克/亩的制剂量施用25万头/克斯氏线虫粉剂,对田间韭蛆种群也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而且具有比较理想的持效性。京郊宜在5月上旬之后,地温稳定在20℃以后灌根施用。
4、化学防治
周围有温室大棚韭菜生产的地块,应首要防控设施内的韭蛆,可以显著压低菜园环境内的初期成虫量。防治成虫可于成虫盛发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可选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60克/亩、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300克/亩、或50克/升氟啶脲乳油200-300克/亩等拌土撒施;或选用2%吡虫啉颗粒剂1000-1500克/亩撒施;也可选用20%吡虫·辛硫磷乳油500-750克/亩或70%辛硫磷乳油350-550克/亩灌根。

十三、韭菜蛴螬
蛴螬是各种金龟子的幼虫的统称,菜田中发生的约30余种,常见的有大黑鳃金龟子、铜绿丽金龟子等。蛴螬地下啃食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根茎,致使全株死亡,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合理安排茬口,前茬为大豆、花生、薯类、玉米或与之套作的菜田,蛴螬发生较重,适当调整茬口可明显减轻为害。合理施肥,施用的农家肥应充分腐熟,以免将幼虫和卵带入菜田,并能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耐害力,同时蛴螬喜食腐熟的农家肥,可减轻其对蔬菜的为害。施用碳酸氢铵、腐殖酸铵、氨水、氨化磷酸钙等化肥,所散发的氨气对蛴螬等地下害虫具有驱避作用。适时秋耕,可将部分成、幼虫翻至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机械杀伤。
2、人工捕杀施农家肥前应筛出其中的蛴螬;定植后发现菜苗被害可挖出土中的幼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其停落的作物上捕捉或振落捕杀。
3、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辛硫磷、水、种子的比例为1:50:600,具体操作是将药液均匀喷洒放在塑料薄膜上的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3-4小时,其间翻动l-2次,种子干后即可播种,持效期为20余天。或每亩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150克,对少量水稀释后拌细土15-20千克,制成毒土,均匀撒在播种沟(穴)内,覆一层细土后播种。在蛴螬发生较重的地块,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和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各8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50克,可杀死根际附近的幼虫。

十四、葱须鳞蛾

主要寄主植物有韭菜、葱、洋葱等百合科蔬菜和野生植物。幼虫蛀食韭叶,严重时心叶变黄,降低产量和质量,以老韭菜和种株受害最重。
防治方法 
可用40%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或 50% 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