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父家的两位老者的故事

 明日大雪飘 2023-11-0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伯父(马连良)家(北京西单报子街乙字七十四号)先后来了三位老人。一位是伯父的堂兄马春樵先生。另外两位是伯母(陈慧琏夫人)的娘家兄嫂。奶奶(1870-1952)在世时引荐过我和春樵大伯认识,并且给我讲了有关大伯的故事。

春樵大伯早年曾和伯父同台演出,如《群英会》的黄盖、《四进士》的杨春等。有时,开场也单挑一出,如《铁笼山》等。台上表演,内行叫绝;台下生活,群众关系极佳。

“人好命不强”,前几年春樵大妈跟着仅有的儿子(马君武)乘船到台湾去演出。不幸在海上遭遇风暴,船翻人亡,尸沉海底…···祸不单行,春樵大伯在上海又遇车祸,左腿骨折,“一代红伶”被迫离开舞台,难能再现,孤身一人怎好生活。伯父在香港得知此事,悲急之余邀请春樵大伯来京生活,耐等伯父回京。亲朋好友得知此事均都翘指称赞伯父仁爱有加。

图片

马春樵

伯母娘家兄嫂,我尊称为大舅、大舅妈。舅妈喜欢和我聊天。从怹对我的谈话中得知大舅名叫陈伯华,生于1908年,原在老家扬州谋生,后因身患高血压兼有心脏病,失去劳动能力。舅妈身体更弱,气管炎加哮喘,犯起病来动弹不得。舅妈动情地告诉我,有一爱子参军入党,驻守新疆前沿阵地,难能请假回家探亲。我深深地爱怜这一双老人,常同情地想:“这可怎么办呢?” 伯父从香港回京后,得知此事,马上决定把这对老人接来同住。

当两位老人见到伯父时,激动得不知说些什么。还是舅妈不见外,用扬州音的北京话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谢谢您接纳我们来您这里生活,天老爷会降福给您的!” 伯父听了笑着作答:“别客气了,往后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这也是我份内之事。” 父亲(马连贵)听了伯父的讲话,笑呵呵地接上话茬:“您把这老二位安置在您身边,对新疆那位来说是拥军,对这二位是优属呀!” 伯父听了,琢磨了琢磨笑着说:“对!拥军优属!”

伯父家前后有两套院落。春樵大伯、伯华大舅安置在前院居住,舅妈陪伴伯母住在后宅。前院是个标准的四合院,南屋窗前种有两棵树,一棵是杏树,另一棵也是杏树。杏子熟了的时节,杏香诱人,摘一颗放进嘴里,酸甜可口,免不了顺手再摘一颗。春樵大伯常仁立院中望杏,嘴里还不停地念着:“杏乃幸(谐音)也,好哇!好哇!”

吃住无忧,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大伯大舅相处和谐。清晨共进早茶,中午齐沐阳光,下午读报谈天。闲暇遛弯,同出同进。虽是姻亲,却亲似手足兄弟。

图片

《金雁桥》马春樵饰张任(左)、马春甫饰张飞

春樵大伯见多识广,善谈。伯华大舅追根求源,好问。一天下午,大伯看罢报纸,摘下花镜无心地说了一句:“看报?

大舅听了,当即问到:“您都看过什么报?”

大伯若有所思地扳起手指数了数:“看过的报纸可多了。过去看过《文汇报》《新民报》《大公报》《天津日报》…···现在有《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反正门房(伯父家的传达室)那儿没送进去的报纸,我都先看几眼。先睹为快嘛!哈哈……”

稍息片刻,大伯继续说道:“解放前社会上尽出售些旨为赚钱的报纸和刊物,那上面大条的、小条的、长的、短的、黄色的、灰色的,五花八门的什么都写,什么都敢登。尤其文艺界的大小事,那报纸、刊物上写的可邪乎了。”

大伯呷了一口茶,接着严肃、正经地说道:“我看报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看过的报刊、杂志也不下几十种了,可从来就没发现过写温如(伯父字温如)什么花边艳事的!” 大舅立即抢过话茬说:“他没有花梢事,谁想写也写不出来呀!”大伯不住地点头说:“人正影不斜!我这辈子赞成温如的就是他把心思都搁在戏上了,生活上不应该有的歪门邪道没他什么事。实可谓:清清白白做人。”

二老的议论传到了伯父耳里,伯父只是默默地说了一句:“洁身自好!”

(原载于2021年马崇禧先生所著《音容尚在——在伯父身边的见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