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菜十大名菜之一:“鲤鱼焙面”是谁发明的,背后有哪些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3-11-07 发布于福建

作者|缄默

字数:1693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鲤鱼焙面”是“糖醋软溜鱼焙面”的简称,这道菜是河南开封市的一道传统特色名菜,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说到“鲤鱼焙面”,其实是由“糖醋熘鱼”和“焙面”两种菜品组合而成的一道复合菜。“鲤鱼焙面”色泽金黄,蓬香酥脆,鱼肉细腻鲜美,培面入口即化,民间更是有“先食龙肉,后吃龙须”的说法。

一、这道名菜是谁发明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典故呢

  相传此菜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妹符蓉所创。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可是距离登基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赵匡胤却念及旧情,不愿出手夺取皇位,此时赵匡胤手底下的亲信和一众文臣武将心急如焚,策划着如何将赵匡胤推上王座。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赵匡胤的弟妹符蓉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秘密缝制了龙袍,以便时机成熟之际为赵匡胤黄袍加身,拜为圣上;另一件事就是发明了这道享誉开封府的名菜——“鲤鱼焙面”。

  有人可能会问了,区区一道菜,怎么就能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即位扯上关系呢

  那就不得不说这道菜的寓意了。我们都知道,“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是指平平无奇的鲤鱼,一旦跳过了那道象征命运枷锁的龙门,便能一飞冲天,化作神龙。而彼时行伍出身的赵匡胤,恰如待跃龙门的鲤鱼,只需轻轻越过挡在他面前的龙门,便能化身真龙天子,恩泽天下。

  别忘了那盖在鱼肉身上的金丝焙面,那便是家征着只有皇上才能穿的龙袍,金丝盖鱼身,恰如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寓意可谓深远。事实也确乎如此,看着眼前金灿灿的“金丝鲤鱼培面”,赵匡胤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距离天子仅仅一步之遥,于是就在文武大臣的一片苦苦哀求之声中“勉为其难”地登上了皇座。

  而发明这道菜的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赵匡胤弟弟的媳妇符氏,也如愿以偿,被封为晋王夫人。

  赵匡胤登基后,一日,御厨又做了这道菜,令赵匡胤大为高兴,当即重赏了厨师,这道宫廷名菜也就随之流传了下来。

  到了1901年,清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逃难来到了北京,途中路过开封,开封府命厨师用黄河鲤鱼烹制了“鲤鱼焙面”敬献给光绪。彼时这道菜名为“糖醋软熘鲤鱼”,慈禧太后细细品味后,顿感美味,赞不绝口,称其“膳后忘返”,随即心花怒放,命人拿来纸笔,写下了“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的对联,成为开封府上下感到无比荣耀的一件事

  光绪皇帝也称赞这道菜是“古都一佳肴”。

  然而,慈禧太后和光绪所品尝的“糖醋软熘鲤鱼”,还不是最正宗的“鲤鱼焙面”,随着历史的进程,这道菜的传奇仍在继续发展着。    

二、“鲤鱼焙面”的进一步发展

  开封府自古以来都是名城,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建都历史的文化古城,很多习俗也就自然而然的被保留了下来,其中之一便是“二月二龙抬头”这天。

  “二月二龙抬头”剃头,吃龙须面,都和“龙须”有关系,吃得多了,做法也就花样百出。有钱人家里不拘泥于形式,吃面不一定非得吃煮的汤面,焖面、炸面样样均可,这时期就诞生了一种比较新颖的吃法,便是把龙须面炸了,然后放进肉汤里,面吸收了肉汤的鲜美,同时又不失劲道的口感,这个吃法就叫做“焙面”

  到了1930年,有个厨师创造性地将油炸过的龙须面盖在糖醋熘鲤鱼上,菜名叫作“糖醋熘鲤鱼带焙面”,从此这道菜便一炮而红。试想一下,一道菜既能吃到龙肉(鲤鱼肉),又可吃到龙须;既能吃到菜,又可吃到主食,实在是高明。

三、电影《1942》中的“鲤鱼焙面”

  电影《1942》中的一个片段,其中1942年河南逢大灾,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恰恰是这种时候,新到任的河南省省长李培基却忙着赴宴。在宴席上,除去常见的山珍海味外,一道“鲤鱼焙面”更是令李培基眼前一亮,忙着责怪官员“过分了,过分了”,说罢自己便津津有味地享用起来。

  这个镜头反映出了当时官员的腐化堕落,也衬托出了百姓的疾苦。在1942年,鲤鱼焙面便是腐化堕落的象征,在百姓啃树皮,相互易子而食的时候,一道鲤鱼焙面,更能体现出上级官员和底层百姓的天壤之别。

  总的来说,“鲤鱼焙面”承载着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许多典故,让世人在后来每每品味这道菜的同时,不忘回顾它的来历——或许会描绘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风光,或许会感慨大灾之年百姓的疾苦,但鲤鱼还是那个鲤鱼,只不过为食客们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平添了几分乐趣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