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国忠为什么遭边将记恨,安禄山要清君侧,哥舒翰也要杀他

 草容生 2023-11-07 发布于湖南

清君侧,诛杀杨国忠

天宝14年11月,安禄山率领范阳15万精锐边军南下。打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口号造反,于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文章图片1

安禄山大军南下作动员——清君侧,诛杀杨国忠

李林甫死后继任者杨国忠的政治操守和政治行为让安禄山非常记恨。他和安禄山的矛盾在天宝后期基本公开化了,“安禄山要造反”都成了这位大唐宰相的口头禅。更让人无语的是天宝13年,安禄山入长安,本来已经安排了让安禄山出任丞相,这基本是按住安史之乱的最后一道保险,还是被杨国忠搅黄了。

文章图片2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但实际上除了东北的安禄山、西北边军另一位大帅哥舒翰也和这位宰相非常不对付。在驻守潼关时,哥舒翰甚至设计杀死了杨国忠安排在灞上的部队长官并把这支部队,收归自己指挥。杨国忠何德何能迎来大唐边军东西两线领导人这么深的敌意?

这还要从玄宗一朝应对财政压力而接连任命财政口的宰相讲起。

财用不足,玄宗的心病

玄宗即位后最大的心病是,朝纲混乱而且财政没钱。这2条线情况的变化也见证了大唐由盛而衰。

文章图片3

初登大位的李隆基希望重振朝纲

武周后期到中宗睿宗,上层隔三差五的站队、政变。中上层政治信用败坏的一塌糊涂,中层庸官贪官迟滞了政策的执行效率。

文章图片4

唐隆政变,李隆基登上历史舞台

东北契丹人造反,北部突厥人复国,西北吐蕃人一直是个硬骨头,边境上凶恶的敌人让皇帝很是头疼。如果要边境安定又涉及到了钱。此时国库已经入不敷出。

开元初期,玄宗任命姚崇等清流为宰相,先清朗了政治风气。自己以身作则,厉行节约,裁减宫中用度力图恢复财政。在这几年君臣合力下唐朝的政治风气终于扭转,有了开国时蒸蒸日上的感觉。

但是钱仅仅靠节约是节约不来的,边境打仗要用钱,很多很多钱。此时经过百年发展的唐朝,土地兼并严重,隐户逃户众多。国家想收税收不上来。

开元盛世的续命者,宇文融

于是开元盛世的续命者,宇文融出现了。

面对开国累积已经百年的积弊,掀桌子不可能,玄宗不是开国君主,他要考虑多方的利益,办法只能折中。按照玄的思路宗宇文融的做法很快找到了。

1.清查新开垦的土地。

2.清查逃亡的流民,把流变成新的纳税户口。

3.新登记的户口的田赋免征6年。

至于分配土地的来源,是从封建官僚、大地主手中抠出来的“超标准占田”。自此封建官僚不得占用“官职田”外的土地。

这项土地限购政策在唐史中被称为“检田括户”,唐玄宗希望以皇权铁腕确保帝国在“耕者有其田”的轨道上运行。

文章图片5

冒着得罪大部分官僚的风险,宇文融硬是搞成了“检田括户”

如此生猛的政策,是一定会往死里得罪封建官僚的。也只有宇文融这种希望搏一搏富贵的人敢揽下这个活。在锐意进取的皇帝支持下,开元12年历时四年的“检田括户”结束,大唐一下多了80万授田的户口,财政直接跳涨了十几个点。

玄宗开心的第二年去封禅泰山了。

宇文融后来当宰相时间不长,但是后继者李林甫依旧是财政线的宰相。玄宗体会了搞钱宰相的好处,食髓知味开始特别重用这条线的官员。搞钱,只要能搞到钱都是朕的好宰相。

宇文融的括户;裴耀卿负责优化洛阳到关中漕运;张说在边军的军事改革,设立针对特定方向的节度使。开元年间的一些列改革,让大唐的盛世来的格外猛烈。开元二十年后,国力大涨的玄宗,开始放纵自己,开边!开边!

唐代的绢帛,理解唐代财政的一把钥匙

对于边疆的稳定不得不提到中央财政对于边疆的输血,提到唐代的财政不得不提到绢帛,这是理解唐代财政的一把钥匙。

唐朝时期的绢帛已经货币化,一来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二来本身绢帛的制作就是有价值的。而且对外贸易时也是周边部落的抢手货,是国际贸易的硬通货。

比如唐平东突厥后,漠北的铁勒与唐建立了直接联系。远在贝加尔湖的铁勒诸部驱赶着以马为主的牲畜与唐贸易,交换了大量的绫锦、绢帛。

文章图片6

绢帛是唐代民间认可的“货币”

到了玄宗时,给贪官污吏定罪的标准也加入了绢帛计量。开元十六年(728)五月三日,御史中丞李林甫奏定天下赃估,各地皆以匹绢折钱五百五十文计赃,此举在统一天下赃估的同时,首次对以钱计赃问题予以关注:

“天下定赃估,互有高下,如山南绢贱,河南绢贵。贱处计赃不至三百即入死刑,贵处至七百已上方至死刑。即轻重不侔,刑典安寄?请天下定赃估,绢每匹计五百五十价为限。”敕:“依。其应征赃入公私,依常式。”

还有一个案例,安史之乱叛军攻陷潼关后。玄宗带着皇族和高官出逃,先是马嵬驿兵变被迫杀死了贵妃和杨国忠。但是禁军的妻小都在长安,一路还是怨气不断,眼看又要兵变,将要前往蜀地时。蜀地运往长安的几十万匹丝绸租庸刚好到了。玄宗当机立断把它赏赐给禁军将士,2000将士相当于每人拿到100~200匹丝绸,差不多一次奖励了10~20年的收入。禁军马上山呼万岁,“誓死保护”皇帝前往蜀地。

文章图片7

玄宗带着皇族出逃四川——明皇幸蜀图

到了唐玄宗时期,甚至出现了绢帛为本,钱为末的流通机制,这本身就说明绢帛作为一种流通的货币形式是非常受重视的,甚至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

唐玄宗应该算是最重视丝织品的唐朝皇帝了,根据《通典》的记载,天宝中的税收是这样的:“岁计粟则二钱五百余万石,布绢绵二千五百余万端屯匹,钱则二百余万贯。”

唐朝政府一年收取的丝绸是2345万匹,天宝年间更是暴涨到2700万匹,每年给士兵发工资的丝绸是639万匹到730万匹,每个士兵每年需要12匹丝绸和12石小米养活自己。一匹丝绸在太平岁月等于300文到800文。

文章图片8

从江南走运河和走南阳盆地到关中的“税负”入京通道

不过绢帛也有缺点,绢帛虽然被广泛的用于内陆和边贸,但是绢帛有一个极大的缺点。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而且流通过程容易损坏,作为货币来讲折损率太高了。特别是重要的绢布输送到边疆给将士发薪水,还在路上就折损了很多,随着玄宗后期边地开边越来越盛。这个问题造成的财政负担越来越大

还有一点,绢帛生产门槛不高,各地都能搞,这样相当于地方也有货币发行能力,那会又没有中央银行。实际上削弱了国家调控能力。

无穷无尽的开边,皇帝控制不住的欲望

开元后期,面对自己20多年的改革成效。玄宗开始志得意满,对外要继续开边把唐军的威名撒播到万里之外,对内则穷奢极欲。

开元25年,老婆武惠妃薨逝。唐玄宗马上看上自己儿媳妇杨玉环,把杨玉环接入宫中后,皇帝克制多年的欲望也爆发了,宫中用度暴涨。长安的达官显贵有样学样开始毫不遮掩的娇奢起来。

文章图片9

看上儿媳妇的唐玄宗

仅供边兵衣赐一项,就增加了1000万匹,相当于500万丁一年的庸调。其他用度和宫廷开支也不断增加。玄宗多子多孙,并统统由朝廷养起来。14位成年王子居住的十王院和皇孙居住的百孙院,所用宫人即达8000人。宫中专门设立了维城库,供应诸王的开销。

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大唐刚刚好转的财政又扛不住了。

文章图片10

喝的一塌糊涂的玄宗5兄弟——“五王醉归图”,玄宗和兄弟感情极好年轻时经常通宵喝酒

到了开元29年,唐玄宗这一年是不太开心的,首先是西北日月山口的要塞石堡城失守了。这个城堡是信安王李祎花了极大力气拿下的,另外就是自己的大哥病逝。玄宗和他4个兄弟的感情都极好,特别是对自己大哥感情极深。当年大哥高风亮节让太子位给自己,避免了一场皇室冲突。觉得开元29年晦气的玄宗第二年就把年号改为了天宝。

边军胃口越来越大,财政能手杨国忠上台

天宝年间西边军费日益增长。

《通典》卷六记载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

唐玄宗天宝中期的军事开支“大凡一千二百六十万(开元以前每岁边夷戎所用不过二百万贯,自后经费日广,以至于此)。

虽然边军越来越能打,但是军费翻了6倍。宰相再能搞钱也经不住将军们这么造的。国内也开始的通货膨胀。开元初年,一匹绢大约200钱,到了天宝初年,一匹绢值420钱,天宝末年,一匹绢已经值550钱了。

优质绢帛和劣质绢帛质量相差巨大,用于货物估值非常飘忽,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干脆将绢帛分了九等。

文章图片11

各地上缴绢帛质量层次不齐,官方必须定出等级来区分估值

文章图片12

公众号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描绘的从河北到北部边镇的钱粮运输通道

当时运送西北的财物走了关中和河北两条道。是由民间转包的叫做和籴。这路途中运到了多少,损耗了多少依然是一笔糊涂账。给了不法转包商贩,边军将领中饱私囊的巨大空间。

“其费采米则三百六十万足段,朔方、河西各八十万,陇右百万......而锡责之费此不与焉。”

文章图片13

官方征集上来是这样的绢帛

文章图片14

发给边军的是这样的

更要命的是政府征收上来的高质量绢帛,在发放给军队和基层官吏时,往往会在中间环节被置换成低质量的绢帛。为了平息基层军人和官吏怨气,朝廷只能用数量上多发来抵消质量的低下,于是天宝后期,财政支出飞涨,而且谁也算不清到底要花多少钱。

玄宗看着每年飞涨的预算,看到了一个人——杨国忠。

文章图片15

杨国忠不是一个只会钻因人事关系的小人,他的业务能力被远远低估了

“度支郎中兼侍御史杨钊善窥上意所爱恶而迎之,以聚敛骤迁,岁中领十五余使。甲辰,迂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

杨国忠虽然因为是贵妃的族兄获得圣眷。但是他早年出任度支等职务,对于财务问题不是小白。到了天宝后期他“专判度支事兼领监水陆运及司农”开始全盘接手大唐的粮食钱帛的保管和出纳。

杨国忠怎么惹毛边军大佬的

早在天宝7年,杨国忠针对长安国库空虚但是粮仓的粮食满溢的问题提过改革建议。当时各地的粮仓都装得盆满钵满,装不下了,杨国忠建议各地义仓这些陈粮都卖掉,换成布帛运到长安。

“古者二十七耕, 余九年食,今天置太平,请在所出滞积,变轻赍,内富京师”——《新唐书·杨国忠传》 。

文章图片16

李林甫死了,唐玄宗需要一个能继续给他搞钱的宰相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过财政烂摊子。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杨有2个出发点:

第一个是给玄宗的内库增收,得先满足皇帝的需求。

第二减少财政支出中的折损,扩大中央发行货币的信用,既然盘子不好做大了那就尽量节流吧。

杨国忠早就发现了民间不愿用铜钱的根本原因:流行铜钱质量太差,民间伪造成本低。

第1重新发行质量好的铜钱。在他的主持下,唐廷改革了铸币流程,大幅降低铸币成本。特别铸钱这一环节做了重大改革,改为高薪招募专职人员铸钱。在全国十来个大小铜矿附近,一共建设了99个铸炉,每炉大约每年铸钱350万,每年共铸钱大约3.5亿。

文章图片17

唐初发行的铜钱质量太差,民间伪造的太多

在杨国忠的货币改革后,唐代有了难以仿造的优质金属货币,假钱泛滥的局面得到遏制。在东北、西北军需的大规模外包转运工程配合下,朝廷生产的优质货币逐渐流通开来,有了渐渐取代绢布的趋势这是对军头冲击最大的改革。

这新铸三个亿的铜钱大约四分之一的直接在铸造地当地的市场里换成银子,再运到首都进入内库

这个措施相当于给内库的专项拨款,同时也换下的铜钱在民间的流通,有利于民间的财富流通。

第2个改革部分叫做计口银,目前帝国的税收主要基于租庸调,而租庸调是人头税,前提是需要准确计算户口。

帝国规定每次登记户口,每人要收3文作为费用,平均下来就是每年一文钱。这笔钱现在不转运了而是全部就地转为价值更高银子再进内库。

第3,出家的僧侣通通给国家交度牒钱,这钱也全部进了玄宗的内库。

而且各地进供中央的货物全部被要求折成轻货,方便中央调取。这么多管齐下的措施让玄宗很满意,也让杨国忠树敌颇多。

文章图片18

“杨国忠进奉”银铤,当时唐朝的国家货币“准备金”

绢帛和盐这样的实物货币为主要货币时,地方割据势力可以轻易使用手里的物资,快速有效变现,而且不容易被察觉。如果货币换成银子和铜钱得先把资源换成钱币再去购买需要的物资,地方肯定不喜欢,而且钱的阀门是中央控制的。

另外实物货币没有标准,非常容易在转运过程中上下其手。比如发给西部边军的上等绢布很多换成了劣等的绢布。一旦军饷货币化以后,这些上下卡油的环节都要受到遏制。

文章图片19

杨国忠的改革真的触碰了西北军界大佬哥舒翰的利益

朝廷生产的优质铜钱铺开到全国这个过程中,对边境依靠大规模外包转运物资钱粮维持的军镇,是首要利益受损方。杨国忠主持的改革侵犯了安禄山为代表的唐代东北边境军头的利益,同样侵犯了西北对吐蕃前线军头们的利益。由于后者的后勤更多依仗朝廷供给,受损程度甚至更大一些。

而且延续了几十年的和籴政策已经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民间转运的商贩也要受影响,毕竟转运量会少很多。各地帮军队搞物资转运包工头也是怨声载道。

文章图片20

杨国忠,我也是给皇帝背锅的

到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多人如此痛恨杨国忠。

杨国忠卑劣的品行,大家其实根本不在乎,天宝年间的混账官员又不只他一个人。但是这次改革挡了这些军头们的财路,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文章图片21

潼关航拍

文章图片22

哥舒翰率领陇右主力和叛军在潼关对峙

文章图片23

潼关位置险要,利于防守一方,但是在多方博弈之下,唐军出击了

潼关对峙时哥舒翰、王思礼等西北军头,仍然整天念叨着“清君侧”。杨国忠为了自保只能天天劝唐玄宗,让这些大头兵赶紧打出去,自己是真的受到了生命威胁。出兵结果是什么,18万唐军灵宝惨败,陇右河西精锐一战被送光。

文章图片24

通关丢失,玄宗跑路

搞改革真的是要得罪人的,改革者是要有趟地雷阵的精神的。特别是没有经济增量的盘子搞改革必然是把别人碗里的挪过来一些。当年宇文融搞完括户改革当上丞相,也就百天下台了,最后客死异乡,宇文融还仅仅是得罪了官僚和部分地主。杨国忠可是把手持长刀的军头得罪了,加上他的政治操盘比起李林甫差远了,最后在马嵬驿被杀也是必然的。

无论是公开起兵叛乱的安禄山阵营,还是作为平叛主力的大唐西北边军军头,竟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清君侧”的旗号,要清除唐玄宗身边的奸佞杨国忠。

大家之所以选择攻击杨国忠,更多是选择借着攻击皇帝的代理人杨国忠,来隐晦表达对皇帝政治经济上某些动作的强烈不满。

只可惜双方爆发矛盾的时机正值大唐危急存亡的时候,潼关的18万唐军顶着巨大压力和将相不和的矛盾出关,一战败送了大唐的国运。

唐玄宗、哥舒翰和杨国忠的政治生命此刻都结束了。

文章图片25

叛军拿下潼关,形势急转直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