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生与熟

 家有学子 2023-11-07 发布于甘肃
       书法艺术贵一“熟”字,历来书法家奉为要旨。解缙就说过: “惟日日临名书,无恡纸笔,工夫精熟,久乃自然。言虽近易,实为要旨。”(《春雨杂述》)技成于熟,业成于精,永远是鞭策人们奋发的座右铭。因此书史上有不知其数的人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在退笔成冢、 铁砚磨穿中求一“熟”字!

       孙过庭在 《书谱》中谈到过 “熟”的境界: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扬之心,豫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这是一种精熟所达到的美妙境界,是从整体上说的。如果分而述之,那么,书艺熟则能得其法度,正如康有为所说,侧、收、勒、涩、啄、峻、努、战,“行笔之间,亦无异法,在乎熟之而已”( 《广艺舟双楫》)。熟则得其气,熟则得其势,此又如梁同书所论,“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来。有气则自有势”( 《频罗庵论书》)。熟则得其巧,得其变化,得其自然。姚孟起论巧则云: “熟能生巧,强事离奇,魔道也。”(《字学忆参》)熟则得其变化,王澍曰:“盖书到熟来,无心于变自然触手尽变者也。”( 《虚舟题跋》)熟则得其自然,解缙谓“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 ( 《春雨杂述》)。
       然而,“熟”也有不同层次的区别。刘熙载十分精辟地指出: “书家同一尚熟,而熟有精粗深浅之别,惟能用生为熟,熟乃可贵。自世以轻俗滑易当之,而真熟亡矣。”(《艺概》)书艺之熟而至轻俗滑易,乃是一种烂熟,是属粗浅之熟。虽熟而轻薄、轻佻,书害大病;虽熟而俗,无雅俊之气;虽熟而滑,无秀润之气;虽熟而软,未登书艺堂室。因此,这种熟是粗浅层次,虽熟而未达“道”的境界。真正的熟,乃是精熟、圆熟、熟外求生、以生为熟。蒋衡曾赞: “《十七帖》为右军得意书,其精熟处如庖丁解牛,神行官止,不可思议。”(《拙存堂题跋》)圆熟者,是“活泼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滞者其机圆,机致相生,变化乃出”(笪重光《书筏》)。熟外求生,乃董其昌谈画时说,可和书同观。这些精熟、圆熟、熟外求生、以生为熟,乃是高层次的熟,是真正的熟,达乎 “道”的境界,能神行官止如庖丁解牛,机致相生,变化无穷,创造新意异趣!
       因此,古代书法家又提出: “生”与 “熟”相反相对,又相辅相成。但是“生”也有不同层次的含义。所谓生疏、生涩、不顺手,这是初学书法的 “生”。这里与 “熟”相对者,当指高层次上的含义,即是在“熟”之后,再摆脱别人的范围,不浮沉于流俗,在自己笔下“生”出新的意态理趣,“生”出新的神采书风来。因此“惟能用生为熟,熟乃可贵”,生与熟达到辩证统一。也如吴德旋在《初月楼随笔》中云: “董思翁云: '作字须求熟中生’,此语度尽金针矣。山谷生中熟,东坡熟中生,君谟、元章亦尚有生趣。赵松雪一味纯熟,遂成俗派。”批评赵松雪一味纯熟,遂成俗派,虽有合理的成分在内,然出语似过分。不过,将 “求熟中生”、“以生为熟”视为度人金针是对的。而从中也可看出,生与熟不仅指导创作实践,也是检验评判书家及其作品的一个审美标准。董其昌在《容台集》中也说过:“赵(孟頫)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不)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如果将赵孟頫书和同时代的鲜于枢(伯机)的字比较,那么不难看出前者熟而后者生。若将赵书与董其昌书法并观,则前者笔笔用心,后者有不用心处。伍蠡甫在 《中国画论研究》中说:“从欣赏的角度看,前者犹如全身本领都使出来,了无含蓄,后者却并不等于没有功夫,而是留起一些,反倒有点余味。熟和生,着意和无意,矜持和率意,是自有界限的。”欣赏书法,正应当注意那种表面好像生硬、荒率,而实际上是笔墨极有功夫之处,那正是一种熟而后生!
       “生”往往与 “拙”连言,而谓 “生拙”。生拙,实是熟而求生,实寓一种趋远之心,但是出笔好像不经意,不用心,所以表面看来又很 “淡”、“平淡”。书法家在功力精纯之后往往进入“淡”的境地。苏轼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与赵令畤 (德麟)书》) 他也在书法艺术中发觉这种秘密,欣赏到奇趣: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婉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东坡书说》)明代董其昌也有同感: “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这种书境的淡,不似春天的阳气勃勃,夏天炎烈迫人,冬天枯槁凋零;而如秋天的月圆气爽,桂枝飘香,平淡温馨,却是苍劲深渺。
       汤临初 《书指》云: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凋疏。”生——熟——生,拙——工 (巧) ——拙,此等模式正表示出书艺之进境,从低层次迈向高层次,乃至佳境。因此“巧拙”、“生熟”实是高层次层面上的论题,而能从高层次去观察每对范畴,每每可以融汇贯通,胸中了然,且获得多种智慧。比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的 “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貌似龃龉矛盾,实乃精光凛凛,而《庄子》云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亦可于此等地方豁然妙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