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行中国考古博物馆(五)青铜时代,第一王朝

 与照耀同行 2023-11-07 发布于北京
9

   青铜时代的开端







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龙山文化晚期,也许各地环境气候恶化,也许资源紧张导致动乱,也许人口剧增出现瘟疫,满天星斗的邦国和大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河中游的中原却欣欣向荣,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交织在一起,开始了宅兹中国的伟大宏图。

洛阳盆地处于东亚大陆中心,可以耕种北方的粟和南方的稻,还可能由一场特大洪水扩大了肥沃平原,黄河水系提供了物资和信息交通,这里的部族由此迅速强大。

新出现的青铜器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超地域意识形态,吸引四方人群众星捧月地前来汇集。

二里头遗址铜爵

公元前1800年前后,新砦和二里头两大都邑在中原腹心的嵩山周边相继崛起,标志着多元的古国时期进入了一体的王朝时代。

地理、政治和文化上的天下之中终于在中原正式出现了,这就是最早的中国。

此后历代王朝纷纷宅兹中国,这里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新密,面积100万平方米,1964年发现,1979年首次试掘,1999年后开始了大规模考古发掘。

在新砦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过渡期及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出土了红铜容器残片等礼乐制度遗物,再现了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环节。

文献中记载的夏朝是中国史学界的最大心病,新砦等嵩山以南的前二里头遗址为探索早期夏文化提供了重要支点。

自然,这些或大或小的城址就纷纷被拿来与夏族对号。

新砦遗址堆纹横耳尊形瓮

有的是以堵治水的鲧的城,有的是伟大的禹的城,有的是开创了家天下的启的城,还有后羿代夏的地方。
总之要努力让夏的年代满足文献上说的471年。

如果历史这么简洁就太好了。

新砦遗址捉手折壁器盖

还是回到文明发展的脉落上。

经过新砦短期过渡,一座超大都邑在洛阳盆地逐步建成,这就是中国仅次于殷墟的考古圣地,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文化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代表中原地区更成熟的文明形态。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偃师,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距今约3800到3500年,1959年由徐旭生先生发现,1960年起一直进行考古发掘,至今仍不断有重大发现。

宅兹中国展厅入口陈放着三件陶器,工作人员特意强调不要拍照,说是还未公开发表的文物。

这些用高岭土制作的陶器,造型精美、色彩罕见,可惜只能现场看。

二里头遗址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主体在四角楼,但当年徐旭生先生最先到了二里头村,所以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写进了历史书。
现在二里头建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建成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当然不少好东西在考古博物馆展出。
特别是展现中国从此进入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们。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青铜时代的开端
宅兹中国展厅以绿色基调布置了入口大厅,宣示着中国的青铜时代由此开始。

复合陶范铸造青铜礼乐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

青铜器催生了中华文明,也带来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铜器是第一种改变了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人工产物,合金的青铜更能做出结实、闪亮、多样的器物。

当玩惯石头和泥巴的人们,被金光灿灿和坚不可摧的青铜器强烈震撼时,统治者的权威提高到空前高度。

二里头遗址铜爵

西北马家窑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中原陶寺时期掌握了复合范铸造工艺,还在王城岗发现了青铜容器残片,这些都为青铜礼器群问世准备了技术条件。

到了二里头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容器群,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青铜时代。
二里头遗址铜爵
为了保证青铜器对王权的加持,保证王是天神的唯一代言人,神奇的青铜技术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

二里头是当时唯一使用复合范技术生产青铜容器的先进文化,遗址发现了封闭式青铜器铸造作坊,是当时东亚最大的青铜生产基地。

也因此,二里头时代之前被质疑看不到王朝气象。

二里头遗址铜锯

二里头的青铜技术较龙山时代有突飞猛进发展,二里头文化一期就出现各类齐全的青铜工具,铜锛是二里头小型青铜工具的代表。

不过稀有的青铜器做工具还是太奢侈了,最大用途是作为最高等级的礼器和兵器,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二里头遗址铜凿、铜锛

二里头文化二期出现了用复合范铸造的青铜铃。
虽然在二里头之前的陶寺、王城岗和新砦都证明已有复合范技术,但二里头铜铃还是最早的完整复合范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铜铃、玉铃舌

二里头青铜铃比陶寺铜铃更成熟,如两片瓦片相合,铃身一侧有扉棱,铃腔内置圆柱状铃舌,有绿、白两色,材质有玉、石英两类,铃、舌碰撞发声。

二里头铜铃与后世合瓦形结构的青铜乐钟相似,可能是青铜乐钟的来源。

二里头遗址铜铃、玉铃舌

二里头铜铃只见于高级别贵族,彰显其身份与职能,也因此成为二里头文明的象征性器物。
中国以外的学术界中,日本学者是少有支持夏朝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二里头的礼乐器与商代有较大区别,其中铃就是代表。

二里头遗址铜铃、玉铃舌

二里头出土了10多件铜铃,往往与嵌绿松石铜牌或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共出,表明主人具有特殊身份,同时也表明铜铃具有与祭祀礼仪相关联的功能。

最著名的就是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一同出土的合瓦形带翼铜铃。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铜铃、玉铃舌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酒最初也许是解乏的饮料,但在醺醉中能进入梦幻世界,就成为各地人群与天神相通的渠道,以酒器为中心的礼器群,成为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二里头文化三期出现了青铜爵,这种中国独有的酒器,可能是二里头文化开创的。

二里头遗址铜爵

二里头出土了12件铜爵,天津、上海博物馆另有传世品,造型互有差异,表明还处于未定型的早期。

二里头铜爵的最大特征就是流至尾的长度与器身高度相等或更大,爵身束腰,三足尖细,造型上非常飘逸,一看就是上古之物,但重心不稳,往往一碰就倒。

二里头遗址铜爵

二里头四期,青铜容器类型更加丰富,铜斝、鼎、盉等制作工艺难度较大的器型全出来了,代表着二里头时期已知青铜冶铸的最高水平。

这些酒器、炊器个头不大,纹饰古朴,工艺粗糙,使用时还不够方便,但都是后来商周辉煌青铜文化的起点。

二里头遗址铜盉、斝、爵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1件青铜盉,古书上说盉是调和五味的容器,现在一般认为是调酒器,在酒中加入香料和水,调配出不同味道。
也有说盉是用于加热某种植物叶子,巫师或祭司从垂直向上的流中吸入致幻气体,半梦半醒中与神灵相通。
二里头遗址铜斝

二里头青铜器的配方不断完善,对这件四期的铜盉进行分析,确认铜锡铅配比达到62.8: 13.2: 22.3,已经接近《考工记》中钟鼎器含锡六分之一的要求。 

斝源自同形陶器,由海岱地区的鬶发展而来,是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或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3件青铜斝。

二里头青铜器从一期到四期逐渐成熟,到四期时已经完备了鼎、爵、鬲、斝、盉、觚等典雅庄重的青铜礼容器群。

二里头遗址铜斝

二里头的酒器组合以爵和盉为主,盉被认为是文献中夏代的重要裸礼器鸡彝。

二里头文化结束后,盉的主要位置被斝取代,商代以斝、爵、觚为主要组合,斝被认为是商代的裸礼器

武器是青铜器的另一主要用途。
青铜带来了军事技术革命,装备坚硬锋利青铜武器的军队,对使用木石器的部族具有降维打击。
于是,二里头强势出现后,周边再无区域性的独立血缘集团。
展厅中这件锈迹斑斑的金属片,看着不起眼,但地位特别重要,这可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青铜钺啊,也是二里头出土的唯一一件铜钺。
铜钺的刃部比较钝,应该不是实用兵器而属于礼仪用器,这件铜钺也是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兵器之一。

二里头遗址铜钺

二里头出土了40余件青铜箭头,这可不是礼器,这是真正的武器,它们体重而细长,提高了飞行速度和动能,有极强的杀伤力。
箭镞的类型也多样,有尖锥形、圆叶形、圆脊双翼形和棱脊双翼形,说明武器技术和青铜铸造达到了相当水平。
二里头遗址铜镞
二里头文化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但二里头文化存在一到四期的青铜器发展过程,文明发展与文献中王朝的时间总有疑问。
也许文献中有的记载确实源于遥远回忆,也许有的是将不同时空的历史碎片放在了一起。

二里头遗址铜刀

当然更可能是因为考古的局限,二里头王级大墓还没找到,而且发现了陶方鼎和龙纹陶范,证明二里头有过更大和更高等的青铜器。
无论二里头如何断代,这都是一次跨时代的巨变,青铜技术和生产使中原文明更具稳定和向心力,促进与周边文明碰撞、融合,早期文明水平快速提高。

二里头遗址铜盉、斝、爵

10 
    二里头,最早的中国






玉石共振,王朝气象
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最符合文献记载的夏朝,二里头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斟鄩。

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宫殿建筑群,出土了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还有各式硕大精美的玉石礼器

一切都显示出二里头远超邦国的王朝气象

二里头遗址石璋、玉刀、玉戈

二里头文化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以二里头为中心建立起黄河中游唯一的多级聚落体系,原有的氏族部落和超大中心分据不同地域的格局被打破,二里头成为跨越血缘和地理单元的共同政治体。

二里头的王者之器不同于邦国时代粗糙的陶礼器和小巧的玉礼器,造型浑厚庄重,细节上又堪称精致,展示天下共主的王朝气势。

二里头遗址石钺

二里头从纷争的邦国时代脱颖而出,一跃为统御众邦的王朝,被形象地称为由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这个过程中,既有万众归心的向往,也有启灭有扈氏那样的战争。

二里头出土了玉钺、玉戈、玉刀等玉石礼兵器,不仅数量多,尺寸也格外大,彰显了二里头王朝强烈的军权和王权色彩,通过玉质礼兵器宣扬巩固王朝的精神力量。

二里头遗址三孔玉刀

二里头玉刀源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玉刀,不同之处在于玉刀两侧饰有扉齿,这也是里头文化玉石礼器的重要特征

二里头遗址三孔玉刀

戈演变自镰刀,是从事农耕的中原文化特有的兵器,以内刃勾、外刃推、尖锋啄进行杀伤,是青铜时代最重要的近战兵器之一。

玉戈首见于二里头文化,是玉质礼兵器的新品种,形态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戈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玉戈

史前时期作为礼仪用器的玉钺一般仅是玉料比实用器好,外形仍与实用玉石钺无异。二里头文化玉钺更追求形式美观和威严,成为纯粹象征等级地位的仪仗礼器。

二里头文化玉钺的刃部两侧变得外撇,有的还将刃部加工成花瓣状,两侧增添了精巧繁复的扉齿,同时也具有定位绳索的作用,使捆绑更牢固。

二里头遗址玉钺

玉戚象征权力与威仪,由有扉齿的玉钺发展而来,从二里头文化开始流行。

玉戚的主要特征是器身近圆形,有大孔,两侧有扉齿,如同玉璧与玉钺的合体,突出体现了二里头文化玉礼器将形式美与象征意义巧妙结合的特点。

这件玉戚造型规整,工艺精湛,是二里头玉戚的代表。

二里头遗址玉戚

二里头的城址也有明显的王都之气,人口超过2万,根据出土人骨推测,有近三成居民是外来人口,是当时东亚最大的城市和交流中心。

更重要的是城的礼制,二里头城从建立之初就有明确规划。

世纪之交,在二里头发现了由4条主干道组成的近长方形宫城,显示至高无上的等级,工整的方形格局也是建筑与理念的结合。

二里头遗址玉刀

近年又以宫城为中心发现了数条纵横相交的大道和城墙,将整个城市划成九宫格布局,在方便交通的同时,也为不同人群规定了居住和活动区。
这就是后世里坊格局的鼻祖,最典型的就是明清北京城,以长方形紫禁城为中心的棋盘式布局。

二里头遗址石璋

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宫殿区里,著名的一、二号宫殿是中国最早沿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
这种方正规整、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让二里头成为后世3000多年的宫城鼻祖。

二里头宫城建筑和多网格式都邑布局,被评为2004年和2022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一个遗址两次被授予了中国考古界的最高奖项。

二里头遗址三孔石刀、玉刀






辐射四方,大国雏形
二里头在精神上征服了天下,成为地理、政治和心理上的中心都邑,也就是中国。
神龙成为了王者和国家的象征,自8000年前就在东亚大陆各地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龙,到这时被统一成了固定的模样。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
神龙形象塑造在二里头的各种器物上,更用最珍贵的绿松石和铜器装饰,绣在大旗上,戴在祭司身上,向四方宣扬二里头的天赋王权。
龙旗阳阳,和铃央央。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

二里头文化分布遍布整个黄河中游,还向四周大规模辐射自己的感召力,先进的意识形态更传播到整个东亚大陆

于是,天下之中的中国被更大地域的族群们了解和承认,中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在东亚大陆形成。

玉璋是起源于海岱地区的玉礼器,在二里头时代器形和纹饰趋于复杂。
这件玉璋形体特别巨大,通体磨光,两面磨刃,两阑均出扉牙,一侧嵌绿松石片,表面涂有象征朱砂,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

二里头遗址玉璋

玉璋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还不清楚,有观点认为璋顶部不规则的凹口,还有两侧的扉牙,都是龙头的变形,玉璋就是龙的象征。

究竟如何不好说,但它肯定代表了二里头的重要内涵,可能是国徽一样的象征。

几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水系发达,两大河间还能通过淮河水系相连,二里头人从伊河和洛河出发就能走得很远,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范围远超现代人的想象。

玉璋成为二里头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器物之一,辐射范围北到燕山以北,西到甘青高原,西南到三星堆,更南到了香港和越南。

在二里头以北几千公里的内蒙古敖汉发现了大甸子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基本同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了二里头风格的陶爵、鬶和彩绘兽面纹陶器,是当地上层人物拥有的礼器,他们完整复制了二里头饮酒礼仪。

大甸子遗址出土文物

类似的礼器群也在四川三星堆、湖北朝天嘴、上海马桥等处发现。

三星堆因奇异的青铜人像而另类,但其实还出土了大量陶器,一眼就能看出来自中原文化。

大甸子遗址陶爵

从此,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成为了地理和政治双重意义上的天下之中。

中国成为最闪亮名称,宅兹中国也成了最大的向往。

大甸子遗址彩绘陶壶
看了这么多,二里头展厅里最吸引人的,还是展厅中央的绿松石龙形器,当年它嵌在一面大旗上,也许就是二里头的国旗。
下去就去欣赏神龙和它的都邑生活吧。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