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螺姑娘

 江北大汉 2023-11-08 发布于江苏

我小时候就听说过田螺姑娘的民间故事,并且非常喜欢这故事:一个小伙子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天帝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于是派仙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当小伙子每天下地干活的时候,田螺姑娘便从螺壳中走出来,为他洗衣做饭。后来小伙子发现了真相,挡住了田螺姑娘回到螺壳之中的去路,跟她结了婚,结果他们成了非常幸福的一对。

“田螺姑娘”,或者类似“田螺姑娘”如“七仙女”等,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它们属于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非常美丽而动人的“神话”。不过,今天我读宋人的《太平广记·神仙》,方才知道这故事在民间至少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了——传说的最初源头,来自西晋束皙所撰《发蒙记》;而在东晋陶渊明的《搜神后记》中,“田螺姑娘”的故事已经相当完整了,尽管它不叫“田螺姑娘”,而叫“白水素女”。在这个故事中,其女主角本是天上的女仙,是受天帝的指令而下凡来到人间的——这天帝也够通人性,关心百姓疾苦的。

陶渊明那可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对“田园”的感情之深厚毋庸讳言。对于靠农耕生活的老百姓的艰辛,他也应该是非常了解与同情的。而田螺姑娘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进入他的法眼,便与他这样的感情有关:在陶渊明的时代,或许“田螺姑娘”的故事就已经广泛流传了,只是到了陶渊明这里,他一定又进行了适度的想象、联想与加工,使得这故事变得更加流畅、更加丰满,结局更加美满——更加符合一般人的心理预期。

当“田螺姑娘”还处于民间故事的阶段的时候,故事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表达老百姓对改变自身眼下不太如意的生活的强烈愿望,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但是,在没有经过陶渊明这样的文人之手,进行必要的润色与加工的时候,故事本身必然有些粗糙有些简单那是必然的。是陶渊明们的打磨或者说加工,为它在民间更进一步的流传,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在后一过程中,它也会继续“生长”与“成熟”——在不同地区,流传着有关“田螺姑娘”故事的不同版本。在某些版本中,不仅有男主角谢端与田螺姑娘成为夫妻的续篇,而且还有蚂蟥精因为妒忌而对他们的婚姻进行破坏的情节,从而让这一故事更生动也更曲折了。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民间流传的“田螺姑娘”的故事,触动了陶渊明这样的多情善感的文人的情怀,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了民间故事的再创作中来了?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心是与老百姓相通的,以及两者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价值追求与情感倾向?但有一点让我不甚明白,那就是陶渊明为什么给故事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端后仕至令长云”——谢端后来做了官,官至县令、郡守。这会不会是因为尽管陶渊明自己对官场生活十分失望与厌倦,可在无数普通百姓眼里,做官乃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他不得不从俗、不得不从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