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立冬一到,就意味着寒冷的冬季悄悄来临了,日渐寒凉,万物藏!而冬天养生,最要顺应避藏,避寒藏暖,就要早卧晚起。“冬夜伸足卧,一身俱暖。”然阳得寒则静而藏,得热则动且浮!因此,冬天要冷些,才利于阳气闭藏。冬天保暖的目的是让阳气闭藏而不被寒邪干扰;若不保暖,寒邪自外侵袭,阳气不得不升浮于肌表以抗寒,如此即是扰阳!当然,若保暖过度或大量运动,会扰动筋骨,且汗出淋漓,亦使阳气外泄,是为逆反天地,也是扰阳行为。《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此,我们冬日坚持“见到太阳再出门”就是个不错的选择!饮食可多吃温补性食物,如羊肉、牛肉、怀山药、大葱、白菜等,冬天以炖食最好。这些食物能有效温暧人身,驱除寒邪! 立冬后,天气逐步寒冷,若再逢寒流来袭,更增其寒。若衣着过少过薄,则耗损阳气;衣着过多过厚,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入。因此立冬后的衣着起居,切记藏“暖”,尤其注意暖背,暖颈,暖腹,暖腰,暖脚!药王孙思邈曾说“冬月不宜……冒犯寒威。”所谓“冒犯寒威”就是提醒我们:立冬之后,千万要注意保暖,把身上的暖气藏起来。再者,立冬,按十二消息卦是由“剥卦”至“坤卦”,阴长而阳消,天地之间渐生出一片纯阴气象。《内经》有谓:“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也就是说,天越冷,人的血越凝涩,阳气越是沉藏,表现出来的生理特点是阴气盛而阳气衰。立冬之后,天地阳气开始闭藏,表现出来的就是寒和静。应之于人体,亦是如此。整个冬三月,人的生理特点是外寒而内温,身与心皆趋于静寂。 立冬节气是步入冬季的伊始,从藏象理论上来看,肾与冬气相应,肾的封藏作用逐渐加强,而肝的疏泄作用逐渐减弱。肝主管人体的情绪,若肝弱则易情绪悲观,或抑郁,或莫名其妙地悲伤。不少人容易从入冬开始出现情绪悲伤和精神抑郁,兼有口干、头部不适、疲乏无力、畏寒、咽部不适、善太息等不适。另外,亦有人入冬开始会显得懒惰,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应动能生阳,故可以适当从事一些运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也可以经常晒太阳,尤其是晒背,因为晒太阳可以升发阳气,预防抑郁,正如《老老恒言》说:“背日光而坐,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多与朋友交流,少独处,可以使精神避免沉闷;经常从事户外活动,而不要长时间地闷在屋子里;若入冬后出现了情绪和精神的异常,建议首选中医调理,往往有速效,且效果比较持续没有依赖性。 从立冬开始,即进入冬藏的重点时期。此时正属农历十月,对应坤卦,是“阴中生阳”的孕育月,古人有“阳不生于复而生于坤”的说法。且认为,十月“为纯阴之月,一岁发育之功,实胚胎于此,大忌入房”,若妄入房,容易伤损肾精而减寿。十月养生,当重视补肾藏精、养精蓄锐。当阳气闭藏时,应该像女子初怀孕一样,小心呵护,精心调养。立冬后适当进补,即是保护阳气的闭藏。而进补时,需先调理好肠胃,使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再服补药方不至于滋腻碍滞,并增加滋补效力,以防虚不受补。饮食需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可以多吃有养肾作用的黑色食物、种子类食物及药物,如桑葚,黑芝麻,肉苁蓉,黑木耳、黑米、黑豆、紫菜、海带、黑桑椹、黑枣、黑葡萄、乌骨鸡等。坚果如核桃,松子,栗子,腰果,榛子等,都有滋养肾气的作用! 古人常在书信里写“夜凉如水,珍重加衣”。立冬了,就到了该穿棉衣的时候了,大家一定记得加衣!“立冬日子晴,就有一冬晴。” 冬日里也有暖阳,可抵得过浮世万千,总能在寒意中给你一丝慰藉。愿大家都能不卑不亢,迎难而上,一路风雪伴阳光,一生勇敢且温良,不负四时风景,不负内心的坚守!共勉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