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 《石泉记忆》之三 县城的城墙和城门

 zsw77792 2023-11-08 发布于陕西

石泉县城建在汉江边一座小山岗上。山岗的南面临江,北面朝山。从江南岸看,县城像一座耸立于岩石之上的城堡,险峻雄伟。从北面的山上看,县城像是悬在半空的天街,热闹繁华。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城墙。

城 墙

  据史料记载,石泉县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洪水侵扰“寻筑寻圮(圮音pi,毁坏、倒塌之意)”。后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六次重建,历时四年方告建成。城高一丈五尺,周长二里又二百五十二步。

我初到石泉时,县城被一圈城墙完整地包围着,除了城门外,没有缺口。因为受到山岗的地形限制,城墙不是修建在一个水平面上,而是随高就低,依地势而走。这样一来,造成北面城墙和南面城墙的修建风格完全不同。


  北面城墙修建在山岗的顶部,地势比城外高出许多,进城须上梯子坎。从城里登城墙也要攀爬台阶。而南面城墙面临河坝,下有峭壁,所以修在半山的位置。这样城墙就比街道低凹许多,从街上登南面城墙,不需要上台阶,而是要下台阶。

  城墙的形状是东西宽南北窄的扁长形。城墙的北面基本上沿现在的人民路和文昌路,东面沿教场坝的外缘下来,过东门后向南与南段交汇,南面沿滨江大道中段。过了南门后城墙与河堤成为一体,上面建造房屋。过西门后城墙又钻出地面,沿着西门巷子向西北方向走,到三衙巷口后拐向北方,最后与北段城墙连接,形成完整的一圏。城墙共开有五个城门。东、南、西、北四门不但史料上有记载,而且每个城门都有自己的亮点。小南门则是个不起眼的小弟,默默无闻,没有亮点。下图是我基于印象和地图资料绘制的石泉县城城墙城门图,图中标出了五座城门及四大城门的亮点。

图片
  石泉县城城墙城门图


东 门

  东门站立在正街的东头,朝向古称金州的安康,故其额匾题字是“远瞩金州”。出东门有十几级梯子坎,然后是青石板铺成的坡道,最后接上一条土路,一直通到东门岭子。

  正如东岳泰山是“五岳独尊”一样,东门也称得上县城城门的“五门独尊”。它是五个城门中最高大、最雄伟的。不管在城里还是城外,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东门的身影。东门的基础用大块条石砌成,足有一人高。基础上面是青砖券成的两道门拱。两道门拱之间有一个可以收进城门的夹层。所以,门洞不但宽阔高大,而且非常厚实,看着极有气派。

  东门是县城的交通要冲。城外栲胶厂的工人上街、二里桥的菜农卖菜,都要进出东门。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从城里上迎丰、下马池,去南区的后柳、喜河、熨斗等地,都是始于东门。

  东门的亮点是它的三层八角宝塔形城楼,石泉人叫东门楼子。宝塔形结构的城楼本来就少见,而东门楼子的比例协调、造型美观、建筑精巧,更显得不同于一般。当年的城楼虽因多年失修而油漆剝落、檐瓦残破,但依然傲世挺立、毫无倾颓,风骨让人钦佩。如今东门楼子已整修一新,不但鲜艳夺目,而且风格如昨,堪称古城第一景观。

图片

远望东门楼子(取自网络)

图片

东门的雄伟身姿(取自网络)

图片

东门高大厚实的门洞和门上的额匾


西 门


  西门在正街的西头,与东门遥遥相对,但不如东门高大和宽厚,建筑也不如东门讲究。西门的城楼早已不存,城门上是县印刷厂的几间平房。每当从西门经过时,都会听见楼上印刷机轰轰的响声。下图中的西门基本上是当年模样,只不过城门右侧原来是上城墙的梯子坎。

图片

  

  西门的旧时模样(摘自《石泉人》)

  西门是西关居民上街的必经之路,常常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走出西门下二、三十级台阶,见一段窄窄的街道,街道顶头有一座袖珍城门。这就是西门的亮点、传说中的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用于保卫城门的小城。石泉县城的几个城门中,只有西门有瓮城——石泉人叫瓮城子。瓮城子住着不到十户居民,倒有一半是开饭馆、茶馆或卖小吃的。县清真食堂最早就设在瓮城门里。那是个占有两间门面的饭馆,进深不大,只放了几张方桌。饭馆里厢是吊脚楼,从木板墙上的窗户能望到河对门。饭馆门口支着打鼓气馍的摊子,从那里经过总能闻到一股诱人的芝麻香味,让味蕾躁动。

  瓮城子早已拆掉,照片无从找寻。幸亏一位画家留住了瓮城子的倩影,只是画中的房子和城门有点夸张了。

图片

  瓮城子的街道和瓮城门(作者 宁陕张铭轩)

  时隔多年再见西门时,它的变化让我眼前一亮。城门外的梯子坎变成了平坦宽阔的大道,瓮城子修成了花园广场。新建的重檐歇山式城楼雕梁画栋,光彩靓丽。不过总感觉新城楼过于高大,与城门成为头重脚轻之势。后来想想,或许设计者要以两层城楼匹敌东门的三层宝塔,有意修得高大一些吧?

图片

再见西门

图片

西门的新城楼(取自网络)

图片

西门里面(取自网络)



北 门

  我初到石泉时,北门尚存,北门两边的城墙也都完好无损。北门的规模小于东门和西门,没有城楼,门洞上方是一块平台。

  北门与石中(那时叫“县中”)的大门隔着一条沟遥遥相对。从北门左边的梯子坎登上城墙,可以眺望石中校园和东边的栲胶厂(那时叫“鞣料厂”)。 北门每天早饭、午饭两个时间人声鼎沸——石中的学生回家吃饭,成群结队地经过此地。

 


  当年石泉县汽车站设在北门底下的汉白公路旁边。上汉中、下安康的旅客在这里买票、上车。外地来人,包括省上和专区(专区即后来的地区、再后来的市)下来的领导,都须在此下车,经北门进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北门是石泉县的“县门”。

  遗憾的是,我到石泉没多久,这个“县门”就被拆毁了。同时被拆掉的还有从北门到兵役局的城墙,在这段城墙的基础上开出了环城路,道路内侧陆续修建了大礼堂和县委大楼。

  北门虽然拆掉了,但它的亮点——梯子坎却依然存在。北门梯子坎是几个城门的梯子坎中最壮观、最漂亮的,它位于北门外面右首,顺着城墙呈东西走向。梯子坎分为三层,每层23级台阶,三层合起来共69级,恰为“三六九”之数。每层台阶到顶有一个小平台,可以让人稍事舒缓后“更上一层楼”。梯子坎全部用凿得方方正正的长条青石修成,整齐划一。其中间是走人的台阶,两头用斜铺的条石封边,既结实,又美观。台阶的台面宽而阶不高,所以坡度甚缓,上下不费劲。我在石中上学时,不管有事无事,每天都上街溜一趟。上梯子坎时一步两阶甚至三阶,蹦蹦跳跳就上去了。回来时常常从两边的钭条石上一溜小跑下来。6年间从梯子坎走过不下千次,对它深有感情,它的容貌也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1995年我回石泉,突然发现梯子坎变了样子,下面两层向外偏斜,与最上面的一层不成直线了。打听后才知道,为了拓展环城路,给梯子坎动了一次大手术,硬把它“折”过来了。又过了几年,朋友告诉我梯子坎被拆毁了。从此往后,石泉少了一道风景。

  其实,北门梯子坎(以及北门和城墙)是不可多得也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如果它们现时依然完好,那么石泉古镇的形象会更加骄人,游客的兴奋点会更多,石泉的名声一定也会更旺。

  下图是网上找到的北门梯子坎照片。这是它 “手术”过后的模样——歪着头,到处是水泥补疤,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图片

北门梯子坎(取自“石泉人社区”)


南 门

  从老新华书店旁边的南门巷进去十几米,下很陡的二、三十级台阶,便是南门。南门是向西开的,也有券出的门洞,也有额匾,额匾题字“雄临汉浒”。南门顶上只有一间平房,里面住着人家。与东门、西门相比,南门小了一个号头。

  出南门是下到江边的梯子坎,有四、五十级台阶。台阶的宽窄不一,一头顶住河堤,另一头临空没有任何拦挡。梯子坎下面是浑然天成的红石包码头。码头上停靠着木船,少的时候几艘,多的时候四五十艘,密密麻麻从江边排向江心,一层挨着一层。

  梯子坎最下端的内侧,有一大一小两口水池。大水池的水面有办公桌大,小水池的水面有小桌子大。小水池的上方有个泉眼,泉水从红石包中渗出,汩汩不断地流入池中,待小池注满后便溢进大池。泉眼的出水量虽然不大,但再干旱的年份也不会干涸。这眼泉就是南门的亮点,大名鼎鼎的“石泉”。石泉的县名即来自于它。

  “石泉”是附近居民的水源。石泉县城在修通自来水之前,东街吃水靠水井,西街吃水就靠这眼泉。居民多是自己挑水,单位或是雇人挑水,或是在街上叫水。街上有专门以挑水为业的人,一担水送到家里卖2分钱。挑水人的标配是一根两头有铁钩的扁担和两只木头水桶。他们的打水是个技术活:站在大池子边上,两只手分别抓住前后两个水桶的横梁,先弯腰将前桶放平挖入水中,轻轻一带水便装满,再将水桶扳正提起悬在半空。扁担一磨后桶如法炮制,腰杆一伸,一担水就上了肩。整个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令观者叫绝。

  我上次回石泉时专门去了一趟南门。只见南门半截沉没在滨江大道下面,外面被低矮的围墙遮挡,无法出入。梯子坎则完全消失不见。虽然门洞上方“雄临汉浒”的额匾尚存,但如此模样怎好称雄?不知道现在的南门有无改观。祝愿南门也能随着古镇的开发而焕发出青春,加入到古镇景观中去。

图片

南门巷

图片
被围住的南门

图片

南门的往日风采上哪去了

小 南 门

  县城东、西、北三面都只有一座城门,唯独南面除南门外,还有一座小南门。奇怪的是这两座城门一个面向西一个脸朝东,好像哥俩闹架,背对着背谁不理谁。是因为面朝河坝不吉利,古人有意将它们修成这样?

     小南门在小南门巷里的一个高坎子下方,其宽度和厚度均不到三米,是名符其实的“小”。 平坦无物的城门顶部比两边的垛口高出一米多。城门洞被土石淤堵过半,行人只能低头走进。门洞地面是个下坡,渐行渐低。走出门洞回首观望,可以看到小南门用青砖砌成的身躯,方方正正很有架势。它的根基伸入河堤,与河堤连成一体,显得特别的稳固。

  小南门巷已不是原来模样

  小南门外面是一条陡峭难行的之字形砾石小路,直通河坝。这里既无居民,也无道路,罕有行人经过。即使石泉本地人,也不一定来过这里。所以小南门一向寥落寂寞。但对我而言,小南门却是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地方。我小时住在小南门巷,常同小伙伴去小南门下面的河坝玩打仗游戏,也在这里抬过方石。涨大水时我喜欢站在城门边看水。只见江水漫延到小南门脚下,上游、下游和对面都是黄茫茫的一片。铺天盖地而来的江水时而掀起汹涌波浪,时而巻出一连串漩涡。树木、家具、浪渣子,还有房屋从眼前急速漂下,那景象真是惊心动魄。不过江水在平时很温柔。上中学时,我最爱和同学一起经小南门下到红花滩洗衣服。那里的水流缓慢,清澈见底。找块条石当搓板,再搬块大点的石头坐在河边,就可以洗了。洗好后把衣服摊在鹅卵石上晾晒,人坐在石头上唱歌、吹口琴。阳光明媚、心情舒畅,我们快乐得像花儿一样。

  很怀念这段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

  很怀念儿时的小南门。

图片

来源:(刘家吉学友为本文提供地图资料,特此感谢。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作者拍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