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石泉记忆》之四——儿时的年俗

 zsw77792 2023-11-08 发布于陕西

 

导读 

  又是一年春节时。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都是在石泉过年的。过年的喜庆热闹气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石泉有句俗话:“大人盼种田,细娃(小孩)盼过年”。对于儿童来讲,过年意味着新衣服、年夜饭、压岁钱,意味着放花炮、看狮子龙灯、打彩……

 

图片

  踏酒米面
  石泉人过年都要做甜酒、包汤圆,不但自己吃,也用来待客。有客人到家里来,煮上一碗甜酒,甜酒里下一些用酒米面搓的“麻雀蛋”,吃起来又甜又糯。甜酒不费好大的事,买几颗甜酒粬子就做了。包汤圆、搓麻雀蛋则必须在年前踏好酒米面。

 

图片


  踏酒米面要用碓窝。西门巷口有一个碓窝棚,里面有一架脚踏碓窝,路过西门常会听到“吱~~蹋,吱~~蹋”的声音。这架碓窝是埋在地里的,碓窝的口比地面略高。舂踏的物体是固定在一根木杠杆前端的大石头。木杠杆支在一根木梁上,人站木梁后面用力踩压杠杆的后端,使其前端翘起,再松开脚让前端落下,大石头便落在酒米上,将其舂碎。石头很重,通常要两个人踏。另外还要一个人坐在碓窝边上,用一根木棒不停地上下耖(chao)动酒米,以便舂踏均匀。

 

图片


  酒米上碓窝前先要用水泡涨,捞起来晾干,再放在外面冻一夜。这样米就酥了,踏出来的面才细。酒米面踏好后,要用箩筛来筛。筛过之后摊在大蒲篮中,放在院坝里或街道上晾晒,待干了以后才能收藏备用。晾晒时家里的孩子要守在蒲篮旁边照看,以防鸡子或雀雀糟害。如果玩忽职守,被猪拱翻了蒲篮,那后果你懂的。


  放花炮
  看到朋友发来的石泉除夕夜视频,五颜六色的焰火冲天而起,将汉江两岸照耀得一片绚丽;爆竹声不绝于耳,给古城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燃放花炮也是儿时过年的重头戏,尽管规模和档次与今天完全不能相比。
  放花炮是男孩过年最大的乐趣。“花炮”的花是指烟花,炮是指鞭炮。过年时街上有卖花炮的摊子,商店里也有卖的。

 

图片


  炮的花样很多。大的叫雷子,有两寸来高、姆指粗细,外面裹一层红纸,用流行话说“凸显其尊贵”。 雷子的药劲足,响声大,一般是放在地上,用吹着了的纸媒子去燃放。小的叫小炮子,有筷子粗细,约一寸长。外面一层纸是杂色的,没有裹红。小炮子可以拿在手里燃放,炸不了手。更小的一种叫川炮,就是现在流行的小红炮。川炮的体积虽然小,但燃放的声音清脆响亮,揑在手上放绝无危险。

 

图片


  花的品种不多。小孩玩的是用纸巻成的“纸花”,高有半尺,直径约一寸,底下用泥土筑紧,顶上有捻子。纸花立在地上燃放时,会嗤出耀眼的流线和火花,非常好看。但它主要用途是烧狮子,就是拿在手上对准舞狮扫射。用大块城墙砖掏洞筑药制成的叫砖花。砖花的威力很大,燃放时间也长得多,但弄得不好会爆炸,小孩不敢玩。

 

图片


  小型的花有地老鼠和天老鼠。地老鼠是在地上放的,比小炮长一些,点燃后向后方嗤花,由于反冲作用而向前行。遇到地面坑凹不平或障碍会乱窜一气,像只老鼠跑来跑去。天老鼠可以蹿上天空飞行一段距离。若是蹿到草房顶上,则可能引起火灾,所以一般不准玩。


  裁甘蔗
  过年时,石泉街上卖甘蔗的多了起来,卖的都是细长细长的青皮甘蔗,多半产自县城边上的堡子湾,也有汉阴或安康贩上来的。时下那种紫皮粗甘蔗,当时是没有的。甘蔗给街上的小孩提供了一种“带彩头”的游戏——裁甘蔗。

 

图片


  裁甘蔗是两个人玩。一个人“出”,另一个人“裁”。出家先买一根甘蔗,让裁家看好长短,然后用一只手握住甘蔗的杪杪(miaomiao),即甘蔗小头。裁家看不见出家握了多少,要凭估计将甘蔗裁成长度相等的两截。如果两截相差在二指以内,裁家就赢了,白吃这根甘蔗。否则,裁家付钱,出家吃甘蔗。一根裁过后,两人可以轮换角色继续玩。

 

图片


  玩这个游戏要动刀子,太小的孩子不能玩。同时还要心理素质好,因为输赢不小——一根甘蔗要一角多钱呢。


  狮子龙灯采莲船
  过了正月初十,城关镇便会组织玩灯。县城周围的农民也会组织玩灯队伍上街拜年。玩灯队伍行进时浩浩荡荡,很是壮观。走在最前面的是锣鼓、牌灯和各种灯笼。然后是狮子,后面是采莲船,再后面是火盆架子、竹马,有时还有龙灯。此外还有笑和尚,他们戴着大头面具,身穿红绿花衣,手舞扇子,走起路来一步三摇,非常滑稽可笑。笑和尚在队伍中前后穿插,不断跟观众调笑,气氛欢快得很。

 

图片


  队伍走到较大的单位门口,就会停下玩灯。开始由狮子打场子,边舞边把观众向后面挤,打开表演的场地。然后是热身的小节目,如竹马和“火盆架子”。竹马进入场地后排成一队,先碎步跑圈子,然后不断变换队形。马头下挂的铜铃会发出玎玲玲的响声,就像是真的马队来了。“火盆架子”是穿着长裙、裙下坠着椭圆形荷叶盘的女孩子。因为荷叶盘是中空的,所以石泉人形象地把它叫做火盆架子。荷叶盘的前后各有一枝荷花,一走起来便颤巍巍地摇动。当队伍停下时,火盆架子便唱起荷花舞曲翩翩起舞。

 

图片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耍狮子。狮子先上场表演一阵,如跳跃、打滚、上桌子,还不时摇头晃脑地做出一副萌态。若遇到吊着红包的高杆,狮子会爬上去摘取。耍狮子的重点是 “烧花”,即观众将手中的纸花或砖花点燃,嗤向狮子。狮子先是若无其事地在场子里跑来跑去,后来便会毫不畏惧地扑向嗤花。最嗨的时刻是舞狮者高高举起狮头,露出赤裸的身体,任凭观众将花嗤到身上(他们的身上涂抹了鸡蛋清,可以防止烧伤烫伤)。舞狮者不断绕场行走,所到之处都引来嗤花。这也是小孩最兴奋的时刻,他们可能攒了一年的钱,早早地买了花,只为此时一放为快。

 

图片

  烧花仿佛是一场战斗,观众是进攻方,狮子是防守方。如果进攻方弹药不足,狮子可以坚持到最后胜利。如果弹药很充足,狮子坚持不住会落荒而逃。最紧急的关头,龙灯会赶来解围。只要龙灯一到,大家就自动停火,没有人会对龙灯嗤花。

 

图片  

 

  狮子耍完后采莲船上场。采莲船的船身用各色绸子覆盖。船的中部是一个轿子样的尖顶小舱,用大花球、灯笼、镜子、花盆、彩带等物品装饰得光鲜夺目,非常漂亮。船大姐立在小舱内,肩膀上用带子挂着船体,双手扶着船帮。一上来先跑场子,艄公手拿一支浆,领着船在场子里跑几个圈子。跑的过程中有种种表演:船搁浅了走不动,船大姐一下蹲了下来;船进入旋涡,在一个地方团团转;船过险滩,被水流冲倒退……。艄公总要靠自己的努力,或撬、或推、或拖,让船脱离险境。等到表演完成,采莲船返回到场子中央。艄公一边慢悠悠地摇桨,一边开口唱起歌来,采莲船则随着节拍晃动船身。歌的开头总是:“采莲船来两头呀尖呀,中间坐一个俏大姐哟”。后面的歌词就由艄公随意编出,不但要合辙押韵,还要结合场景。比方到银行门口,要唱“有了余钱存银行、支援国家搞建设”;到了百货公司门口,则唱“货物品种多齐全、服务态度真周到”。唱得主人家开心高兴,才会多发奖赏。所以艄公是玩灯队伍中的灵魂。


  打彩
  打彩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节目。节目的“主持人”姓叶,大家管他叫叶家老汉。叶家老汉个子不高,常年戴一顶毡帽,蓄着山羊胡子,眼下有明显的眼袋。他平时在街上卖糖,行头是一个有提手的木盘,木盘里摆放着各种糖果,最小的是冰糖籽,大一点的是薄荷糖、小金瓜、长辣子,再大的是宝塔、罗汉,最大的是狮子。宝塔、罗汉和狮子是将糖稀倒进模子里面做成的,只有外面一层壳,里面是空的。出摊时,老汉肩上挎一副支架,胳膊上挽着木盘,到了地方将支架放下撑开,搁上木盘就开张了。
到了过年,叶家老汉在木盘提手的一边装上转盘,另一边装上用宽竹片做的扳机。将头上有铁针的竹枪放入扳机的枪眼,一抬扳机竹枪就被弹出,射向对面的转盘。转盘划分成许多扇形小格,分别写着各种奖项的名称。大奖是狮子,只有一个。二奖是罗汉或者宝塔,也只有一个。其他的奖如金瓜、辣子等稍多一些,最多的是末奖冰糖籽。

 

图片

  打彩的地点通常在衙门口。衙门口在西街的中间,那里有一块空场地,场地的南边是一扇高大的白墙,县上各部门的布告、电影队和汉剧团的海报、各种启事,都在这扇墙上张贴。场地的北面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直通县人委(即县政府)大楼。这个地方人流大,很热闹,有许多摊子摆在这里。话说那时没有城管,所以摊贩们自由自在,随意摆放。

 

图片


  叶家老汉将摊子一支上就会招来一圈人。打彩的以小孩为主,也有大人参加,打一次2分钱。收钱后,老汉就用手拨动转盘。小孩都是胡乱射出一枪,打中的多是冰糖籽。叶家老汉就高声唱出:“冰糖籽两颗!”如果连着几次都是冰糖籽,老汉就会笑容满面。

 

图片


  有的小孩比较精,等到转盘慢下来时才出手。老汉就会果断刹住转盘,宣布无效。有的大人更精,要老汉先将大奖位置转到某处再启动,这边刚一启动那边就射出,一下打中大奖。这个时候围观者会鼓噪“再来一个”,叶家老汉则神情暗淡。

  在那个娱乐节目匮乏的年代,打彩给人们带来欢愉。它也因此沉淀为我的美好记忆。
  近日石泉的朋友告诉我,叶家老汉的外孙接手了打彩事业。这为春节的石泉街头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本文承学友刘家吉、陈绪儒提供资料和照片,特此感谢。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

一线│寒潮导致城区近2万居民家水表冻坏 生活受到影响

温暖|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乡情│《石泉记忆》之三   县城的城墙和城门

石泉港微信搜索ID图片Vshiqu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