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而在于他自己“咎由自取”

 枫林剧场 2023-11-08 发布于河南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此时的秦国面临国力衰退的严重困境。周天子的权威不再,各诸侯国蠢蠢欲动,魏国崛起对秦国形成了巨大压力。

秦孝公希望通过变法强国,重振秦国雄风,于是在得到周显王的正式册封后,秦孝公下达了著名的《求贤令》,希望引进人才以改革强国。

商鞅便作为变法首席谋士应聘前来,他向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变法蓝图。

商鞅提出要修明法令,实行军功爵制,剥夺贵族特权,压制商贾发展,鼓励耕战,这些措施对秦国发展确实产生了积极效果,秦国国力日渐强盛,军队战力大增,收复了部分失地。

秦孝公也兑现了对商鞅的承诺,封他为商君,令其名垂千古。

然而,商鞅的变法也牵动了旧贵族的切身利益,招致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继位为秦惠文王。

商鞅最初帮助太子解决了一桩罪责,但后来为彰显法纪严明,又严惩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

这使得商鞅同太子之间结下了隐患,杜挚等旧贵族势力抓住机会,诬告商鞅谋反,迫使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最终商鞅在与秦军的交战中被杀,惨遭车裂的极刑。

对于商鞅突然被杀一事,论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商鞅暗藏权谋,所作所为皆出于一己私利,推行的变法手段也过于极端,以至于终被世人唾弃,结局可谓是咎由自取。

这些人援引司马迁的看法,认为商鞅生性刻薄寡恩,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讨好秦王获取权势。

但是,也有人认为,商鞅作为急先锋推行变法,其意在强国利民,纵有勉强之举也可原谅,他之所以落得悲惨下场,根本原因在于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又失去了秦孝公这个靠山。

秦惠文王继位后与商鞅关系不睦,旧贵族势力又乘机进谗,导致商鞅遭遇不白之冤。

不可否认,商鞅在推行变法中确实有些过激和问题。他厚此薄彼,权术手段多有不当之处,也难逃失范失德之嫌,但他毕竟推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对秦国发展功不可没。

他的悲剧命运对后世亦有警示作用。

今人评说商鞅,不应一叶障目,片面褒贬,公正地说,商鞅既有积极贡献,也有消极影响,他是爱国改革家,也难脱权谋家的某些属性。

他的变法对秦国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种下了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

商鞅之死,除个人因素外,也与旧贵族势力的复仇陷害分不开,后人评说商鞅,宜抱定态度和辨证眼光,既看到他的功绩,也明辨他的过错,吸取历史教训,为今日变法取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