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悲秋综合征?

 wyfx100 2023-11-08 发布于浙江

悲秋综合征是什么?
在秋季,一些人会莫名地出现情绪不稳定,沮丧低落,疲乏无力,劳累倦怠,头脑不灵活,失眠等等,这一系列随着秋季而来的情绪症状和健康问题被称为悲秋综合征,也被称作季节性情感障碍。

图片


为什么会悲秋?
(1)中医学的认识:《黄帝内经》曰:“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在志为忧”,就是说秋应于肺,情志特征表现为忧愁、悲伤,也是秋季的情绪特点。悲秋综合征的人群容易因秋季景色变化、吹扫落叶、气候变凉、树叶枯萎凋零而产生如秋风萧瑟般的凄凉、苦闷的心情,不得宣发疏泄,从而造成烦躁、焦虑、抑郁等。
悲秋在中医学中属于“郁证”的范畴,是由于情志所伤导致脏腑气机失衡,进而影响情志不遂、抑郁寡欢的一种情绪。在秋季,由于气候变化和景色凄凉等因素,人们容易产生悲秋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萎靡不振、胸闷、气短等症状。中医认为,悲秋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容易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失眠、心悸等不适症状,甚至引发一些心理疾病。


(2)西医学的认识: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太阳光照减少,悲秋综合征人群的生物钟不适应日月交替时间的变化,造成生物节律和内分泌失调,导致情绪异常。日照减少会使得大脑松果体褪黑素分泌水平有所增加,抑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造成大脑功能活动降低,出现嗜睡、意志消沉、抑郁不欢的症状。另外人们容易触秋景而生情,感到苦闷甚至抑郁。

那一类人容易悲秋?
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体质较弱、对温度变化敏感、室内工作、缺乏体育锻炼的人,更容易出现悲秋综合征,而既往或者正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人则有可能病情加重。


中医预防方法:
为了缓解悲秋情绪,中医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

调整作息时间:秋季要早睡早起,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就寝。

饮食调理:秋季多燥,饮食应当滋阴润燥,养护肺气,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萝卜、荸荠、藕、枇杷、山药粥,冰糖雪梨粥等。

运动锻炼:秋季适合进行轻柔和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以进行一些调节呼吸的功法训练。

情绪管理:秋季应使志安宁,收敛神气,避免参与或观看让情绪波动起伏太大的活动或影片。可以配合聆听以商调为主的音乐,如《晚钟晨鼓》、《将军令》等曲目,具有促进神气内敛、凝心定志的作用。

食疗养生:可以配合调场情志的食疗,如玫瑰花、白梅花、合欢花代茶饮。同时,深而沉的腹式呼吸、正念冥想均可有效的安神定志。

西医方法:
西医治疗悲秋情绪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入手。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帮助个体调整心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生理方面则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饮食调整等来缓解悲秋情绪,例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饮食调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