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3年博士后出站报告】29 张建军博士/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

 WQ_AI_LYS_999 2023-11-0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

张建军

图片

2014年回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

与陈振濂老师、史长虹、林如合影

目 录

图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早期绘画观念与早期文化  

第一节  作为中国绘画观念思想史背景的先秦思想

第二节  知识图典:青铜时代的绘画功能观

第三节  玄鸟生商:早期文学与早期图像关系的个案研究

第四节  政教人伦:正史中的汉代图像

第五节  早期士夫画家与早期绘画中的文学性因素

第二章  传神论研究  

第一节  从“增补”到“在场”——中国早期绘画观念的嬗变

第二节  顾恺之画论考证二题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间的“交往”——论顾恺之的“晤对通神”

第四节  在“以形写形”与 “画山水之神”之间——宗炳《画山水序》中观念的同构与间隙

第五节  绘画传神论的观念史背景

第三章  中国古代画论文献解析  

第一节  先秦画论

第二节  汉代到魏晋画论

第三节  王微《叙画》

第四节  从《后画录》到《画断》

第四章  文人画观念溯源  

第一节  “逸” :观念流变与意义辨析

第二节  “意”:“诗画一律”的观念前史

第三节  关于“诗画一律”的两首诗的解读

第五章  中国古代绘画史的观念视野  

第一节  六朝士夫画家与宫庭画家的分野

第二节  张璪“树石”与中国绘画史上的“山水之变”

第三节  绘画中的诗、语言、思——读吴镇《松泉图》

第六章  中国早期美术的文化学探索  

第一节  宗教、神话与史前社会权力结构变迁

第二节  《诗经》与原始造型艺术研究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画学的理论视野  

第一节  中国传统书画研究应当定位于国学研究

第二节  “笔墨等于零”“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及其他

第三节  绘画史写作与总体性

第四节  期待视野与书法创新

第五节  书法现代性与作为艺术的书法之“诗语”问题――学院派书法理论的再阐释

第六节  书法史与思想史:关于边缘与动力场的构想

第七节  当代书法的理论视野

第八节  学院派书法理论探索二题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提要

图片

宋代 佚名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 局部

绢本设色 27.1cmx57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蒙田曾说:“更需要做的是对解释作出解释而不是对事物作出解释。”对于绘画史来讲,其研究对象并不仅仅是历代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而且也包括这些作品所自其中产生的观念背景,这种观念体现出不同的各时代对绘画的看法,即解释,与绘画一样,这种关于绘画的观念同样也是绘画史考察的对象。当代人对古代绘画看法,必然地会与历代人的看法(即解释),有着深刻的联系。在观念视野下研究古代绘画,即对解释作出解释,将使我们不仅知道中国古代绘画在当代人心目中是怎么样的,而且知道它在各时代人心目中怎么样的,同时也就从“是什么?怎么样?”进入到其背后的“为什么?”的问题。

本报告致力于通过观念视野来考察古代绘画,即把古代绘画史不仅看成是所谓客观的历史,而且把它看成一个不断地在进行自我读解,自我建构的一个观念的历史、解释的历史,在所谓“客观的历史”的概念中加入“理解的历史”,既“对事物作出解释”,更“对解释作出解释”。

本报告共分七章。

第一章,探索的是早期思想史、文化史与早期绘画史的关系问题。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塑形期,是古代文化的所谓轴心时期,它对于中国绘画来讲,具有中国绘画观念总体思想史背景的意义,中国绘画观念中的道、法、理的来源都可追溯到先秦思想中,其它如巫史传统与画家身份的关系、孔子的仁与礼、道家的逍遥思想与后世绘画观念的联系等无不具有解释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青铜时代绘画功能观的考察探讨,及对汉代政教、功利性图像考察都立足于绘画传统中的史载方面。而对早期画家身份与早期绘画文学性的考察则企图解答早期画家身份之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人画的史前史。

第二章,对顾恺之、宗炳与传神论进行考察,梳理出绘画中从“装饰”到“存形”到“传神”的观念流变过程,以及“传神”与“以形写神”之间的间隙与同构的起源,并对传神观念的来源进行了思想史上的知识考古学式的探本求源:通过先秦到汉初思想史发展,“神”之概念从神的身上开始转移到人的身上,“神”的概念,由与“人”对立而存在的概念,转换成为与“形”对立的概念;慧远在神的概念中引入了“情”,使抽象的人之神成为了具有具体可感的特点的“神情”。“魏晋风度”中“人的发现”使“神”在切实的实践领域中成为审美对象,为传神的提出提供了背景。

第三章,对先秦到唐中期前的一些代表性画论进行文献解读,其目的在于通过文献考察形成一条与观念史线索平行的纯文本阐释的线索,以期多角度、立体地把握古代绘画及其观念。

第四章,重点探索的是文人画观念形成之前的“逸”的观念与绘画中“意”的寻求,构成苏轼之前文人画的观念前史: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绘画摆脱单纯以造化为画本、客观描绘自然,而走向诗歌式的主观自我感受之表现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宋代前期欧阳修“画画意”的提法,使得绘画可以与“言志”的诗比翼而齐飞;而绘画中的“言意之辨”,更使得绘画具备了与诗几乎相同的原则,画中的“意”与诗中的“意”一同,成为其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最本质内核。最终通过对苏轼诗的解读,探索文人画的“诗”性之本。

第五章,通过三例个案研究,透视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与绘画观念史如何形成一种交互性关系的:

一方面,六朝士大夫画家与宫庭画家的分野为后世文人画与院画对埋下了伏笔,而另一方面,后世文人画与院画的对立又使人们对六朝士大夫画家与宫庭画家的分歧有了放大的认识。

山水皴法等技法的发明本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山水画的拟真、象形服务的,而皴法等的形成最终成为山水画的标志之后,人们对这一段早期形成的历史反而难以了解。

绘画观念影响着绘画创作本身的立场与方法,一种以非商品、非大众消费为标榜的绘画观念,其绘画思维方式、审美构成与技法体系也必然区别于另一种商品化、大众消费的绘画。

第六章,绘画与绘画观念的最终整合,其交融点归结于文化,第六章的写作,是为了拓宽美术史的文化视野,使本书对古代绘画及其观念的考察建立在更加宏阔的文化视野之下。通过这一章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1,由于考古而发现的早期美术是早期文化的最可靠的记录与表征,通过对一些早期美术品遗存的文化学考察,我们可以得到史前社会变迁的一种真相。2,在早期文化中,文学的意象与美术的造型之间,其意义具有内在延续性,而艺术的手法,在不同门类艺术中亦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第七章,通过考察古代的历史,可以启发现代的创造,同样,通过现代的批评视野的拓展,也可以深化对古代的认识;中国古代早就有书画同源同体之说,书法与绘画在很多方面所面对的问题诉诸的方法,往往会有暗合、潜通或异曲同工之处,对当代书画学问题包括当代书画学的定位,绘画史的意义与目的,以及当代语境中的书法、篆刻艺术现代性指向等等的综合考察,对于中国古代绘画及其观念的研究,不仅是一个拓展视野的问题,也是一种历史整体与艺术整体“上下文”的需要,同时也是史的研究与现代命题探索间的津梁。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绘画  观念

图片
图片

    【湖评】

图片

宋代 马和之 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26.2cmx857.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对中国古典画论与绘画观念的追溯探究,既涉及文献史的梳理,更溯及思想史的探究,非视野开阔、文献功力深厚者难为,本文作者积十多年学术功力,从观念史入手,对早期绘画观念与早期文化关系作了细致梳理,对先秦画论两汉画论直至魏晋画论所涉重要观念作了辨析,拈出传神论与文人画思想史上所及“逸”“意”诸论题作了有重点的阐析,由此而对古典绘画史的观念视野作出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说,进而结合对宗教、神话的研讨,对早期美术现象作了文化学的探索。笔墨所及,旁涉绘画与诗歌、思想及造型艺术关系的探求,在更为开阔的视野里揭橥绘画演进的内外规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新意叠出。

(撰稿:寿勤泽博士)

    【论文作者自述】

图片

张建军2013年4月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工作室留影

我在2001年7月进入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跟随陈振濂教授从事中国书画文献博士后研究,之前的研究方向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本来预期研究的重点在魏晋书论,对于袁昂《古今书评》那种即兴式批评很有兴趣,希望能够将其与诗文评的方式进行比较,由此展开自己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把这个想法向陈老师汇报之后,他回答说,不用着急定选题,沉一沉再说。等到再次讨论选题时,我又一次提到魏晋书论与文论关系问题,说感觉自己对这个问题比较有前期基础,可以驾驭这个选题。陈老师却反问我一句,你熟读魏晋南北朝文献,为什么不做魏晋南北朝画论?我回答说,对于顾恺之、宗炳、谢赫等人的画论,通过硕士博士阶段通读丁福保《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我其实都反复涉猎过,却又一直困惑于不得其门径而入,画论正是魏晋南北朝文献中我觉得最难的部分。陈老师听了回答,沉吟片刻说,有困惑正说明有问题,你现在只是困惑,还没找到问题,找到问题,选题就算成功了。

在陈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沉浸于对画论研读中,文献方面从魏晋南北朝向前向后扩展,也阅读了大量近代以来学者们的研究著作,尤其是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给我很多启发,也让从对其一些局部的质疑开始了我自己的思考,比如,徐复观将整个中国艺术精神溯源到了两个起点一个是孔门乐教,一个是庄子精神,但又认为中国画论中的精神主要是庄学的,与儒学的精神距离较远。我则认为首先中国画论思想渊源要更加广阔,从古老的巫史传统到春秋战国的诸子学说,都对中国画论思想产生了影响,其次,中国画论后期发展也并非仅受庄学影响,儒家精神仍然持续在画论中显现,像郭熙山水画论就有很强的儒家色彩……

从困惑到提问,从提问到寻找答案,蓦然回首,我已在中国画论研究这条路上走了22年,再来看当年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感觉不足之处很多,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陈老师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做中国画论研究就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

当年博士后期间,史长虹、顾平、张黔、胡志平、林如、陈红梅、乔志强、徐清、沈玉、陈大中、野田悟,都常常交流,最怀念那时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的每周一次的讨论课,多少思想的火花都在课上点燃,相信每个人至今都仍受益于当年的讨论。和朱春秧教授一起为浙江大学艺术系中国书画专业第一、二届本科生上的“中国画史”课,教学相长,也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对画论与画史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撰稿:张建军博士)

    【同窗述旧】

图片

宋代 米芾 行书珊瑚帖页

26.6cmx47.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浙江大学颐斋先生门下诸多的师兄弟中,建军兄于我是亦师亦友的学长。他2001年从苏州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正是陈振濂教授。2002年9月,我入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在导师的博硕士生课堂教学中第一次见到建军兄,一位高挑细瘦、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彼时他已在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书画理论研究一年有余,有着深厚的古典文论和书画论方面的学术积累,而我则是刚由历史学跨专业攻读中国书画史学方向的菜鸟博士生,对建军兄顿生钦羡和敬佩之情。我们在研究所共同参与的第一个集体课题是《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之编纂,建军兄是研究团队中的主心骨,更是我们这批博硕士生们心目中的大哥大。平常生活中,建军兄没有无谓的社交,不喜夸夸之谈,甚至可谓是少言寡语之人,但在讨论课题研究或者学术话题时,他则思维活跃,交流辩难,侃侃而谈,时有真知灼见。

2003年7月,博士后顺利出站后,建军兄北上任职于山东艺术学院。一出道,他便展示出强劲的学术实力,成为山艺最年轻的教授,又被委任为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并当选为全国师德标兵。2004年12月,在我即将博士毕业之际,建军兄热情地介绍我到山艺工作,虽因诸种原因我选择了放弃,但建军兄在冬日的清晨亲到火车站接我,安排我参观大明湖、趵突泉的情分却一直铭怀。之后,为了学术上的追求,建军兄调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博士生导师。2013年,应其家乡高校湖北大学之公开选聘,建军兄又移驾武汉,担任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又一次动员我去湖大,建军兄爱我厚我的一番热肠可见一斑。

二十年来,建军兄由杭州而济南,而上海,之后又至武汉、南京,又访学于世界名校牛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界愈开,学问日进。然不管身在何处,所任何职,建军兄始终能静心书斋,沉潜学问,书生本色不改。读书、写作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我到过他山艺的家,偌大的客厅没有沙发几案,没有电视机,有的是一排排的书柜,宛若一个规模可观的图书馆,我也到过他湖大的办公室,四壁图书,翰墨生香。近年来,建军兄在书画理论、古典诗词及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笔耕不辍,成就斐然,我知道这于他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他总是把别人喝酒和闲聊的时间用在读书做学问之上。

     (撰稿:乔志强博士)

往期精彩回顾


《湖上问学》微信公众号、《颐问》号面向社会启动之【公告】:《开篇的话》
【湖上问学·颐问】第二谭:溯源:20年前讨论博士生教学的唯一一份学理文献
【湖上问学·颐问】(续)第二谭:溯源:20年前讨论博士生教学的唯一一份学理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 2009答辩】①寿勤泽博士/论蜀学与文人画意识的兴起
【博士学位论文 2007答辩】②胡志平博士/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③谢圣明博士/传播学视野下《申报》与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1872-1937)

【2004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④顾平博士/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与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

【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⑤王友贵博士/清代北碑书学观研究

【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⑥韦渊博士/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⑦乔志强博士/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
【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⑧贺文荣博士/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

【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⑨黄映恺博士/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

【2004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⑩张黔博士/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的演变:从“神品”到“逸品”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⑪沈玉博士/1912-1949年民国绘画史学史视野下的滕固史学

【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⑫段汉武博士/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

【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⑬郑善珠博士/中韩高等书法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比较

【2008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⑭周斌博士/阮元书学思想研究

【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⑮李小汾博士/20世纪中国绘画史学中的“苏联模式”研究

【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⑯沈伟棠博士/面容与世变:鲁迅图像史研究(1918—1981)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⑰郑瑞博士/20世纪西方中国书法收藏、展览和研究

【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⑱叶素博士/审美视野下的道教符箓研究——以明《道藏》为中心

【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⑲林如博士/近百年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

【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⑳元国霞博士/民国中期(1925—1937)京津地区章草书研究

【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21 李昡周博士/高丽水月观音图的画法研究——中国的影响与差异

【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22 刘含之博士/民国时期上海“谭敬家造”的书画作伪活动研究
【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23 胡俊峰博士/印学文献研究中的“民国范式”(1912-1949)
【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24 周敏珏博士/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

【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25 邓君浩博士/清代鉴藏家沈树镛藏石刻碑帖研究

【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26 张传维博士/民国以来鸟虫书篆刻复兴之研究
【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27 郑敏惠博士/古代书画审美范畴“气”的语义研究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28 朱艳萍博士/民国书法出版物研究


图片

湖上·美育篇

图片

图片

元代 吴镇 松泉图 1338年

纸本墨笔 105.3cmx31.7cm

南京博物院

图片

编辑团队 | 史长虹、张建军、寿勤泽、徐清、林如、冯文华

审读 | 金晓明

特约编辑 | 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编辑团队


弘雅书房

微店上新!

系列文创上新,正是购物时

癸卯

On Sale

阅读时有光

当我们将艺术与阅读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以美为媒,推进阅读和美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于2023年5月4日举办2023年度“艺术与阅读”美育展览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作为支持单位共推出三场线上与线下形式的艺术展览,吸引了上万人观展:

1、千年宋韵——宋词与宋画的绝美邂逅

2、书藏百“相”——明清古籍小说插图艺术展

3、惟砚作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艺术展

近日,弘雅书房与浙江摄影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与这三场展览相配套的文创本,有了它即刻便能化身国风美少年/美少女。让我们一同跟随文创本中的精美艺术作品与文字,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中华绚烂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果你是爱书之人,

或是艺术爱好者,

那么这套文创本,

可以让你感受艺术与阅读的双重魅力,

,不容错过!

OVERFLOW PRODUC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