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痤疮痘痘惹烦忧,中医妙方帮你战“痘”!

 经方人生 2023-11-08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什么是痤疮?

图片

我在临床当中遇到了许多患者他们从青春期开始,就一直饱受痘痘的困扰,虽然用尽了各种治疗手段,但也只能抑制一时的生长,这些痘痘总是春风吹又生。

有时候会手贱,忍不住想去挤这些痘痘,结果往往导致留下痘印或者痘坑,这对于爱美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噩耗。

我们通常所说的痘痘,西医学的规范术语是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据统计,青春期95%的男性和85%的女性均不同程度患过痤疮。因其好发于青春期,且疮形如痘,俗称“青春痘”或“青春疙瘩”。

这些患者也尝试过去大医院治疗,西医通常采用抗生素或者维生素A酸类药物治疗,或者激光治疗。

虽然西医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痤疮的症状,但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要实现根治较为困难

但是中医却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不仅治标还治本,能消除痘痘的生长根源,从而将痘痘扼杀在摇篮里。

图片


图片    

中医如何认识痤疮

图片

痤疮,中医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酒刺”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的记载。

从经络上看,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上行过胸,足阳明胃经起于颜面而下行过胸,肺胃积热,则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故胸、面生粟疹且色红。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承胃之气,故痤疮的中医治法多从肺胃入手来辨证施治。

但痤疮近年来发病与几十年前有很大不同,现在年轻人的痤疮不仅粉刺重,而且多数感染,红肿明显,皮肤油脂多,皮肤晦暗得像总也洗不干净,舌苔也比较厚。

由于膳食结构中肉食、油脂类食品大幅度增加,饮食结构上肥甘厚味的过多摄入,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痤疮,多属于肺胃湿热证和脾虚湿盛证

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痤疮患者中,肝郁气滞证也不在少数。肺胃肝胆之湿热,日久均可致气机瘀滞,进而造成血瘀气滞,复感风热邪气,而出现痰湿瘀结

我最近就遇到了一例痤疮患者,下面分享治疗全过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治疗的信心。

图片


图片

病案

图片

胡某,男,23岁。

主诉:颜面痤疮3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3年来最初颜面部可见小丘疹,脓疱,后来慢慢的变成囊肿,结节。吃的药和擦的药都用过,当时有点效果,后来还是没有治本,反复发作。由于脸上长痤疮,嫌脸上很难看,朋友同学聚会都不愿意去了。经朋友介绍到我处就诊,近半年来痒痛甚,每当挤出脓液之后脓疱处就形成瘢痕,油脂分泌旺盛,前额及两侧脸颊可见瘢痕及色素沉着,伴口臭,大便干,2-3日一次,小便尚可。舌红,苔黄腻,脉滑。

西医诊断: 痤疮。

中医诊断: 粉刺。

辨证: 痰热瘀互结证。

治法: 清热化瘀,化痰消结。

方药: 法半夏15,陈皮10克,苍术15克,金银花30克,夏枯草15克,白芥子10克,皂角刺10克,白芷10克,茯苓15克,连翘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栀子10克,昆布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泽泻15克,当归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5克,薏苡仁20克,胆南星10克,甘草10克。

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中晚服用。嘱咐患者不吃大荤油腻,烧烤麻辣等食物,饮食清淡为主。

二诊:患者自述服用中药以后,说新疹减少了,其他没有什么变化。继续服用原方减黄连加赤芍。处方如下:

法半夏15,陈皮10克,苍术15克,金银花30克,夏枯草15克,白芥子10克,皂角刺10克,白芷10克,茯苓15克,连翘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昆布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泽泻15克,当归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5克,薏苡仁20克,胆南星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

10剂水煎服,日一剂,早中晚服用。

三诊: 患者自述服用中药以后,面部囊肿结节较之前有减少,没有新疹出现了。上方减去栀子,继续服用。10剂水煎服,日一剂,早中晚服用。

四诊:患者自述服用中药以后,面部囊肿,结节基本已经平复了,症状明显改善。前方金银花减到15克,继续服用10剂。后来患者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药效果很好又间断的服用本方2个月,随访半年多没有复发。

后来还介绍了一位朋友到我处治疗。

图片

图片

本人现在坐诊地址是:武汉市东西湖区东西湖大道立方时空C座 武汉庸胜堂中医门诊部

辩证论治

图片

本患者为青年人,阳盛之体,热毒容易侵袭上部而出现囊肿结节。患者患病已久,但是仍然可见有新的痘痘,脓疱,说明证属痰瘀热互结。瘢痕及色素沉着说明有淤血内阻,气血不通,口臭,便干说明热毒炽盛,痤疮成脓,油脂分泌旺盛,舌红,苔黄腻为痰热内壅,湿浊上泛之征。

本方以半夏、陈皮、昆布、浙贝母、白芥子化痰软坚散结;茯苓、苍术健脾利湿化痰;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金银花、黄芩、黄连、栀子清热解毒;薏苡仁、白芷清热除湿排脓;夏枯草、皂角刺、玄参、连翘、泽泻清热散结泄浊;

全方共凑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之功。

图片


 辨证分型

图片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行经腹痛,月事有血块,多属肾阳虚,虚阳浮越,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原。又因肝肾同源,故在治疗上应兼顾彼此,滋肾阴不忘清肝火,温肾阳同时暖肝阳。

此型皮损集中在颜面部,以暗红色的丘疹、结节为主,时有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滑或细,伴有月经不调,常夹杂血块,治以调摄冲任,当归芍药散和二仙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5g、生白术15g、茯苓20g、清半夏15g、白芷15g、益母草20g、仙茅15g、仙灵脾15g、巴戟天20g、黄柏15g、知母10g。如以结节为主,加浙贝母30g、生牡蛎30g、夏枯草15g、蜈蚣1条,通络软坚散结。

4、热毒壅盛

毒有风毒、湿毒、瘀毒、热毒、火毒等之分,《内经》中提出了毒“皆阳热亢极之证”,暴发性痤疮发病急、来势迅猛、热火症状明显,符合中医“火毒”的致病特点。

此型患者发病比较急,临床症状较重,面部油腻,皮损以结节、囊肿、脓肿、黑头粉刺为主,属于西医囊肿性、聚合性痤疮范畴。部分患者伴有头部穿凿性毛囊炎(中医称之为“蝼蛄疖”)、腋下化脓性汗腺炎,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或小数。此类患者皮损以化脓性表现为主,治疗上应从疮疡病入手,投以大剂凉血清热解毒药物,兼以凉血、祛湿、软坚散结。方以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化裁:金银花30g、连翘15g、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白芷20g、浙贝母30g、天花粉20g、茵陈15g、当归15g、炙乳香15g、陈皮10g、生甘草10g。如皮肤瘙痒,加防风15g、羌活15g,疏风止痒,兼以胜湿(风能胜湿);如脓肿、结节较多,加甲珠10g、皂角刺20g、蜈蚣2条,破血软坚;如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5g,泻下通便,祛瘀生新。可配合外用金黄散箍围消肿,如脓肿形成,需配合手术切开排脓。

5、上热下寒

此型患者多处于青春期,颜面发炎性丘疹,平素手足凉,行经腹痛,舌淡薄白苔或舌尖边有瘀斑,脉滑或细或缓,大便溏或时便干。源于素体阳虚,虚阳浮越于上而发病,采用“引火归原”的治法,清上温下,交泰丸合少腹逐瘀汤加减:重楼20g、黄芩10g、黄连10g、川牛膝15g、盐茴15g、肉桂5g、赤芍20g、丹参15g、郁金20g、生甘草10g。如便溏,加干姜10g、茯苓20g,温中止泻;如便干,加当归15g、玄参15g,清上焦浮游之火兼以通便。

图片


其他治疗方法

图片

1、针刺疗法:

取穴原则以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

主穴:合谷、迎香、印堂;配穴:曲池、后溪、劳宫。

方法:常规消毒,每次取2~4个穴位,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2天针刺1次,10~15次为1疗程。

2、耳针疗法:

主穴:肺、肾;配穴:脓疱加刺心;皮肤油腻感重加刺脾;大便秘结加刺大肠;痛经加刺肝、内分泌。方法:局部严密消毒后,用5公分的毫针,快速刺入,以不穿过耳软骨为度。2日针刺1次,10~15次为1疗程。

3、挑刺疗法:

首先在背脊区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顺背脊两侧旁开1.5寸,由肩至腰,每侧挑刺10~12个点,再用手指轻压,挤压鲜血少许,最后以消毒干棉球拭净。3~5天挑刺1次,8~10次为1疗程。有效病例在第1疗程完成后,间隔半月,再进行第2疗程。

4、放血疗法:

凡见背部和臀部发生严重痤疮、如脓疱、结节和囊肿等聚合丛生时,可在委中穴处放血。

方法:先用橡皮带束紧委中穴上方,常规消毒后,取消毒的三棱针点刺委中穴,放出鲜血2~3滴即可,放松橡皮带,消毒干棉球压迫之。7天放血1次,4次为1疗程。在第1疗程完成后,间隔1个月后,再进行第2疗程。

5、埋药疗法:

常用中药王不留行,放在小块胶布中,埋贴在耳部的肺穴、内分泌、心穴、睾丸等穴,每日自己用手轻巧按压3~5次,每次持续1~2分钟。5~7天换1次,10次为1疗程。

6、外治法:

痤疮的外治法很多,一般而论,按病情需要选用恰当的外治法,是至关重要的。

初期,少许炎性丘疹、粉刺和脱屑轻微时,选用胆蛇霜(蝮蛇的胆汁0.5毫升,加入500克普通冷霜中,搅匀)外涂,每日1~2次。

中期,以红斑、炎性丘疱疹、脓疱等为主,选用颠倒散(大黄、硫磺各等份,研极细粉末,和匀),临用时,取药粉少许,凉开水调成糊状,涂在患处,每日1~2次。还可用笔者验方月石散(飞甘石、梅片各4.5克,黄丹、苏块各3克,西月散6克,研极细粉末),临睡时,取药粉少许,放在手心,用清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次日清晨,用水洗净。

后期,以大小不等的结节、囊肿和疤痕为主,选用赵炳南黑布膏(处方与制法,详见《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从略)贴敷,2日换1次。

7、湿敷洁面法:

在痤疮的各个不同阶段,均可配合湿敷洁面法,不仅有利于皮疹的恢复,而且还会给美容嫩面带来好处。现就主要功效陈述如下:

(1)清热解毒类:

槐花、蒲公英、山豆根、蜀羊泉、菟丝子、草河车、大青等;

(2)消肿散结类:

芒硝、马齿苋、芫花、凌霄花、陈皮等;

(3)减轻皮脂类:

芦荟、地榆、虎杖、山楂、荷叶;

(4)减轻色素类:

僵蚕、杏仁、天冬、冬瓜仁、白蔹、食醋、白扁豆衣等,按需要取上药若干,加水用小火煮沸取药汁,临睡前用纱布6~8层,蘸药汁呈饱和度,湿敷在脸部(留出眼、鼻、口空孔),持续30分钟,长期坚持,消痤嫩面效果。 

【温馨提示】 请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论治,精准用药。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