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这件标杆之作,能跟《兰亭序》比美,早生一千年他就是“书圣”!

 墨品书法网 2023-11-08 发布于北京

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钟繇朴茂古拙、“二王”潇洒清逸、欧阳询刚健硬朗、颜真卿浑厚雄强,所以他们的作品我们总能一眼认出。从王羲之开始,书法自身的美感得到充分发扬,笔画、结构的经营越来越得到重视。

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得书法的用途转变为表现文人情趣的工具,苏轼“我书造意本无法”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重情趣、轻法度导致了魏晋书风发展受挫,能学到钟张二王精髓的名家越来越少了。

就在这个关口,赵孟頫扛起了复兴古法的大旗,更是巧妙地将笔法、韵致结合在一起,打开了元人“尚韵”的大门。他取古人精华,将妍美遒媚的书风发挥到了极致。赵孟頫留给世人不少真迹,每一件都值得好好临摹。

虽然他五体皆通,但行、楷书无疑是最好的。天津博物馆珍藏着赵孟頫一件书法真迹,被认为是他的“行书标杆之作”,它就是《洛神赋》。这件作品是天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赵氏传世各版本《洛神赋》中最精致也最可信的真迹。

行书《洛神赋》书写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是赵孟頫为好友盛逸民所写。此作精致典雅,用笔潇洒精熟,比“神龙本”《兰亭序》更具美感,如果实地欣赏,会被卷中流露出的华贵高雅之气折服。《洛神赋》是才高八斗的曹植为洛水之神所写,文辞华美,再配上赵孟頫的字,真是“人间仙品”。

这件作品纵29.2厘米、横193厘米,共67行、1000余字,单字大小约2.5厘米,全卷以行书写就,间杂楷、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氏取法于王羲之、王献之、陆柬之、米芾等人。凌空取势、顺锋而入,行笔多取中锋,绞转、翻笔处中侧并用,运笔灵活,腕力充盈。

《洛神赋》笔画时而细润轻盈,时而浓重遒健,主次分明,对比明显,有《兰亭序》一搨直下、笔势内擫的特点。提按顿挫较为含蓄,勾挑自然,转折处方折、圆转并用。结字因字赋形,牵丝引带,欹正得宜。章法上疏密有致,字与字衔接到位,行气畅通。

纵观全卷,无一笔不合古法,无一笔有懈怠之处,字字精致工丽,气韵清雅出尘,若是早生一千年,“书圣”之名就是他的了。如果能把这件作品临摹透彻,书法的用笔、结字技巧和审美水平将直线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