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不寻常的“物质演化史”,就藏在你面前的水杯里......

 hjh2004 2023-11-08 发布于福建
很多时候,我们会好奇,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如此美丽动人?
要是不带任何感情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答案就是——分子。
地球形成之初,丰富的氧元素与硅元素就已经迫不及待结合在一起,以二氧化硅的形式构成了地球的主体,如今我们称之为岩石。然而,由于此时的地球还处在极度的高温之下,即便是岩石也因此被烤化,整个地球就如同一块巨大的熔岩球。于是,那些比岩石更重的金属沉到了地球的中心,成为如今被称为地核的结构体。而在地球的表面,熔岩还在肆虐,炽热的气体不断产生,与原始的氢气等物质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大气层。

Image

图源:pexels
当我们抬头瞩目明亮的金星和赤红的火星,或是在望远镜里遥望木星的大红斑时,不由会觉得,它们美得简直让人窒息。然而,若我们有一天能够走近这些行星,一定会有完全相反的感受。在这些行星的表面,只有恶劣的大气环境和贫瘠的地面——甚至在木星这样的气态行星上,我们似乎连大气和地面的分界线都找不到。
单调,是这些行星的共同特征。实际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是在太阳系外,绝大多数行星也都会是相似的模样。
早期的地球大概也是如此,如今却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也包括我们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换言之,各种各样的生灵,都依赖地球独特的环境生存。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猜测,地球最初就好比一个大熔炉,不同的物质在合适的介质中不断碰撞,终于产生丰富的分子种类,提供生命起源最初的原料。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介质就是水。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以至于泰勒斯最初将它作为物质的唯一起源。泰勒斯并没有错得很离谱,对于地球而言,很多分子的起源确实有赖于水。
通常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几乎没有任何竞争的选项,人类以水作为标准物质设置了最通用的温度标定方式——在摄氏度的规定中,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 0 零摄氏度,同时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 摄氏度,平均切分 100 份,就可以得到每一摄氏度。不过,在科学上,温度存在理论上的最低值,大约是零下 273.15 摄氏度,如果以此为零点进行规定,便是开尔文温度。尽管如此,开尔文温度的每一个区间,和通用的摄氏度区间并无差别,在生活中,使用摄氏度的场景显然也更多。
以水温划分温度并不意外,因为它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液体物质,并且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它的气态或固态形式。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想要看到铜熔化为液态的铜水,就需要加热到 1084.62 摄氏度。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温度,至少对于古人来说,仅仅靠燃烧木柴实在难以企及,这也就不难理解,历史上人类为什么不能很容易地掌握炼铜技术。更具特色的是,和类似的物质相比,水在地球上保持液态的区间实在是大得出奇。
比如地球上另一种常见的分子二氧化碳,它在气温低于零下 78 摄氏度时会成为固态,固态的二氧化碳为白色,形似冰雪,故称干冰。而当外界温度高于这个温度数值的时候,它甚至不会先熔化变成液态,而是直接气化变成气态,成为我们空气中普遍存在的二氧化碳气体。也就是说,液态二氧化碳在地球上存在的温度区间是零,只有改变气压,才有可能制造出它。例如,把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后使它膨胀,即可制得干冰。
二氧化碳或许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其他一些分子,如甲烷分子(CH4),它由一个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构成。它从固态变成液态再到气态,只有 21 摄氏度的区间;氨分子由一个氮原子与三个氢原子构成,它的区间是 44 摄氏度;二氧化硫中有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硫原子,它的区间是 56 摄氏度……这些分子的元素组成都很简单,它们和水还有二氧化碳一样,都是地球形成初期的大气层中就已经存在的物质。
可见,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表上流淌的这些初始原料中,水分子维持液态的能力最强。得益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恰当的距离,这颗星球表面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可以保持在0~100摄氏度之间。这也就意味着,地球上可以出现很大体量的水世界,它们不断地融合交汇,形成大大小小的系统——如今我们称之为江河湖海。

Image

图源:pexels
尽管现代科学还不能完美地解释生命的起源过程,但是液态水的存在和能量的供给,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两大基础要素。直到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后,才出现了更多液态区间很大的物质——乙醇,也就是酒精,它的液态区间将近 200 摄氏度,至于各类植物油,甚至普遍可以超过 200 摄氏度。
只不过,如果没有最初的液态水,又何来生命,何来乙醇或油脂这样的分子呢?
如今,当我们从水龙头下接上一碗水时,或许并不会在意这碗水中的水分子,更难得去猜测除了水分子以外还有些什么物质。然而,这碗平平无奇的水,还有其中所谓的杂质,却书写了极不寻常的物质演化史。

Image

图源:pexels
严格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水分子,和 46 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时的那些分子并不是同一批,但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量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它们就会玩起丢沙包的游戏——沙包便是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液态水中的两个分子靠得很近时,它们就会交换各自的氢原子,速度快到令人目不暇接。
实际上,很多时候,在一杯水中随便指定一个氢原子,我们甚至很难确定它到底属于周围的哪一个水分子。正是因为氢原子处于不断交换的状态,水分子才有了异乎寻常的活跃属性。无论处于多么平静的水面之下,水分子之间都如同一群剑拔弩张的仇敌,在不停地抢夺氢原子,它们将分子的游戏推向高潮。
当它们流经岩石之时,活跃的水分子会萃取出其中的矿物质,包括钠、钾、钙、镁以及氯、磷在内的各种元素离开岩石,转而在水中富集。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歇,雨水冲刷着世界各地的山体和土壤,然后带着这些矿物质,一路奔流到海,于是海水中的矿物质就越来越多。
不只是岩石,地球早期大气层中的成分同样也会被水吸收,氨气与水的亲和力惊人,海水中因此拥有了大量的氮元素。不断喷发的火山不断释放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又为海水提供了丰富的硫元素和碳元素。
总之,当水覆盖地表大部分面积之时,它其实早已成为“浓汤”,其中混合了各式各样的元素,其复杂程度远甚于我们从水龙头下接的这碗水。
地球诞生之初的这锅浓汤里,可以熬出越来越复杂的物质。另一方面,包括小行星和彗星在内的天外来客们也像调料包一样,朝着地球这口锅中撒下更多的汤料。事实上,很多人还坚持认为,地球生命的源头,也许就来自这些太阳系中游荡的小天体。对此,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索,试图为生命在物质世界中的诞生找到更完整的解释。
来源:原点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