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庄子的3条生存法则

 hudip 2023-11-08 发布于广东

作者:余云开

凡流传长久的哲学流派,从诞生到流传,大抵都会经历两三个阶段。这两三个阶段,往往会由两三个人完成。这两三个人往往都是奇迹一般地存在。前者从旷古中发掘出前所未有的思想,后者则将这个思想事无巨细地发扬光大。

老子之后,有庄子,故成就了璀璨夺目的道家一派。老子学说,本来就宏阔高深,至今仍然谜一样的向世界纵深广传,解读颇多,多到令人迷惑。

但纵观所有解读,未有及得上庄子一二的。或者说,未有如庄子一般了解老子的。不过,庄子并非是逐字解读老子,所以也不好从庄子就透彻懂了老子。但读懂庄子,似乎也就懂了老子的切要。

懂了切要,剩下靠个人的悟性去理解老子,也不为是一大便利。从某些方面说,这也正是庄子之伟大之处,不把老子说死。庄子就好比老子思想的守门人,他将你引向老子,给你无限的想象空间。

不得不说,庄子能够这样充满灵活而恰切的处理他的思想和老子思想,的确是非同凡响的高明。就我看来,庄子之所以能有如此之超绝文笔,就在于庄子他首先是从自己的思想出发,老子不过是他用来抒发他思想的同频知音。

站在老子的肩膀上,庄子将道家思想,从深邃浩瀚的高处,拉到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让道家思想充满了更多的张力,变得更加亲切、有趣、活泼、实用。

其从认识论、养生、处世、治国等方面,阐述了世界的真相、冲突的本质、人性的复杂、生命的真谛,并在此中,为人类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路上,横竖插上几条独旷于世而确切紧要的生存法则,或者说是让我们至少并不会犯低级错误的指导牌。

点击加载图片

庄子塑像

一、不要用自我局限性认识世界

在逍遥游中,庄子开篇就提到了一只大鹏鸟,说这只大鹏鸟能够腾飞九万里。但庄子很快告诉我们,这只大鹏鸟之所以能够这么厉害,是因为有风的承载,同时没有任何阻拦,而并非是大鹏鸟独自完成的。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某个企业家厉害一样,真相是有很多人在背后完成,而并非这个人。

紧接着,庄子告诉我们,就像我们看到天是蓝的一样,不一定是真正的颜色,而是因为我们离得远。如果从太空往下看,地球可能也是蓝色的。从我们今天宇航员拍回来的太空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地球确实是蓝色的。

之后,庄子还列举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等现象,来说明这个宇宙并存着不同维度的存在,低维度的存在不会了解高维度的存在,劝人类不要“自以为是”。因为人类是具有认知局限的,比如我们就看不到红外线。

当然,庄子在揭露了人类具有认知局限以后,他也为我们找到了可以“逍遥游”的方子。就是修炼成至人神人。

那么如何修炼呢?庄子没有说出一二三,但他给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做到“三无”,即“无己无功无名”。何谓无己无功无名,就是对待凡事,皆能虚空自己,无私我干涉的处世、无功利之心辖制的追求、无世俗观念左右的判断。当我们能做到这三点,或许我们也就找到如何成为至人神人的路径了。

点击加载图片

二、不要陷在世俗纷争的陷进里

今天,世界多地正在爆发战争,冲突加剧。在这些冲突中,从本质上来说,大部分都是文化的冲突,或者说认知层面的冲突。简单说,从起初由于文化方面不一致,导致形成各种名族文化,又由此产生了利益的冲突。

大到国家如此,小到个体之间,如兄弟关系、婆媳关系、友情关系等等,很多纷争都是认知的分歧。简单说,都是彼此自以为是造成的,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占理的。

对于造成这种纷争的原因,显然就是人类本身认知局限造成的。

庄子在齐物论篇章里举个一个例子,他说在一片老树林里,这些老树上布满了各种不同形状的树洞。这些树洞有的像人的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梁上方空,有的像牛栏猪圈,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池沼;当一阵风吹过,这些树洞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声,有的像射箭声,有的像叱骂声,有的像吸气声,有的像喊叫声,有的像嚎哭声,有的像幽怨声,有的像哀叹声。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树洞的形态体质不同所造成的。

也就是说,这些声音都同属于一阵风,但经过树洞以后,都发出了不同响声。如果哪个树洞说他的声音才是真理,才是真正的风的本质,那就是贻笑大方了。事实上,人类就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争论,都不过是自己的心智感受的不同而已。其实在本源上,都同属于“一”,即庄子讲的“齐物为一”。

就比如庄子给我们讲了儒家和墨家针对丧葬问题的争论,他们的争论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现象上、表面上,根本不涉及到根源。儒家强调的丧葬应该以孝为大,所以未免铺张浪费,而墨家却认为铺张浪费是不可取的,所以强调的是节葬。

从根源上来讲,儒家孝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孝的文化心性,从而培养人的道德感,而墨家节葬的目的也是为了不因浪费变穷而导致人性泛滥,根本上也是维护道德。所以回到根源上,这个争论有什么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

如果用庄子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你能做到厚葬就做,做不到你就节葬,没有必要倡导成一种标准。而儒家和墨家明显有点一根筋,非得让所有人一样,因为不一样,就会遭世俗人情针砭、隔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丧葬依然在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家家攀比,这就是文化的影响。

换句话说,其实儒墨争论这些的都是为了道德的完善,只是他们自身根据自己的内在不同的感受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而已,从而在自己感受上来争论,忽略了根源的同一性。久之,这种感受形成了个人的偏见和成见。

那么,当一个人、一个团体被偏见和成见所主宰,那么就会看不到终极真理。进一步,这些个人或团体很容易为了捍卫自己的发声,做出绝端的行为。就像儒家墨家之类的争辩,他们彼此都是以否定对方肯定的东西,而奉扬对方否定的东西。

所以,庄子在齐物论里强调,天下万物齐物为一,千万不要陷在世俗的纷争中,否则你看不清世俗的真相的。当然,庄子也提出了他的方案,就是应该以空明的心境,去探究这些事物的本原。如果我们讨论到本源上去,我们就知道自己的局限了。

如果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凡事能够从本源上去探究,寻找解决办法,自然会避免很多的冲突和纷争。

点击加载图片

三、不要追求天赋价值以外的东西

人这辈子,到底该如何活得更有价值?

这不仅是困扰着普通人的迷雾,也是困扰哲学家的一大难题。毕竟人所能掌控的,也不过短短百年时间。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有的活得幸福美满,有的活得穷困潦倒,有的活得轰轰烈烈,更多是活得庸俗平常,虚度一生。

其实,庄子在养生主篇章里就给了我们一条指引。其开篇就告诉我们“人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殆已!”。简单说,庄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人生,就会陷入困局之中。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很多学者解读这里是说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陷入困顿之中。如果这样解读就会与庄子整个思想逻辑相悖,也会与后面“庖丁解牛”的典故发生冲突,如果庖丁不极致追求牛的结构(知识),如何才能达到可以不碰牛骨就解完一头牛呢?他又怎么可能在消极的状态中达到“神乎其神”的技术极致呢?同时,这明显就悖离“养生主”这个概念:当一个生命呈现消极状态,就是不健康、不合乎自然的。所以这种解读是有问题的。

在这里,按照庄子整个思想逻辑框架,我认为这一句的本意应该是告诉我们,不要用“有限的状态”追求“无限的状态”,而应该在有限状态中追求独属于你的价值状态,这就对应了《逍遥游》中的“人的本位坚守”的论述:你只有坚守你的天赋价值本位,你才能活出你的人生价值。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就容易被贪欲迷失了心窍: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这也追求,那也追求,这也做一下,那也做一下,最终“殆已”,即陷入人生困局之中,很容易就荒废了一生。

此外,庄子还告诉了我们两种常见的不可取的生命状态,一种是消极避世的,这种生命貌似幸福,但也是浪费生命,或说损耗天赋价值的;一种是完全自我放纵状态,这种状态导致的结局就是会不得不劳心劳力的生活,甚至有可能遭遇打压和迫害。

简单说,庄子所给我们的生活指引,就是守住你的天赋价值,极致去完成这份独属于你的天赋使命。

一个人,完成了他的天赋使命,那么他的一生,也必是非凡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