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奎高 | 国魂民生,非凡伟人(二)

 锦绣文萃 2023-11-09 发布于江苏

刊头题字:聆百










第七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













国魂民生,非凡伟人

——清末民初大变局中的张謇




文/张奎高

摘要




张謇是谁?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和讲清。也成了研究者需要喋喋不休、不停解释又很难说清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清末民初这一“中国上下五千年绝续之会”大变局背景下,从思想深处剖析张謇的精神文化归宿,将张謇定位为“国魂民生,非凡伟人”这一称号。

以期抛砖引玉、多获指教,促进“张謇学”的早日诞生。

关键词:张謇、大变局、国魂民生,非凡伟人

上接张奎高 | 国魂民生,非凡伟人(一)

三、
“大变局”中的“实业霸才”,全为一个“生”!


“状元实业家”,可能是至今张謇最富个性、最为亮眼的标签。特别是随着与时俱进、随潮而生的研究升华,本就是清末民初“大变局”中“实业霸才”张謇,更成为今天民营企业家这一桂冠上的明珠,成为举国上下趋之若鹜的研究明星、热点。文章之多、笔触之细、观点之新、普及之广,可谓史无前例。本段拟就“大变局”中的张謇何以要辞职下海去创办实业、且成“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的内在实质略作探究,以解己惑、以求教正。

01

激流勇退办实业,政治谋略的重要体现。

有研究者普遍认为,1895 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其时他父亲病重,但以“国事方亟,不可言去”,表现了舍家为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情怀。但在父亲去世、维新失败,张謇对朝延失望了。面对落后挨打的残酷现实,张謇毅然辞职下海,开始了避开政治,去实践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抱负。

这种认为固然有理,但忽视了两个事实:一是痛恨官场的可耻风气而辞职:“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二是张謇说过:“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说明他很清楚,办企业、抓实业要靠政治。回过头看看,张謇在创办实业、兴学办校过程中,他离开过政治吗?没有,一天也没离开过。

因此,说张謇激流勇退办实业,开始实践“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并非是唯一理由。其激流勇退办实业正是其政治抱负、政治睿智和政治谋略的必然结果。

02

“舍生饲虎”, 迂回为“生”

中国传统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状元“下海”办厂,这在当时是一件极其轰动的事。

⑴ 、“大生”源远,根在“民生”

张謇曾与友人刘厚生说过,“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视民生为天地之大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就是国计民生。守一方水土,保一方民生,创一方实业,保一方平安,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这就是张謇办实业的出发点,这才是张謇先生的核心价值观。

后来,由大生又衍生了广生、大兴、资生、阜生、泽生等一系列大生产业链,开创了企业生产链扩张战略的先河。天津实业家范旭东后来也感慨不已:“南方的张季直先生,在那种环境之下,他举办的工业,居然顾虑到原料与制造的调动、运输、推销,兼筹并重,确是特色。”

有人曾对大生企业的命名做过分析,发现张謇先生所创办的企业中,竟有将近一半的命名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周易》。这不奇怪:状元张謇,深知文化是企业之魂这一道理的!

⑵ 、“舍身饲虎”,步履维艰

创办实业,谈何容易!

“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张孝若如此描述父亲。

大生纱厂成立 5 年之后才正式开始纺纱,原因是融资太难。但张謇百折不挠,砥砺前行。为了筹款,他奔走于南京、湖北、上海、江西各地,心力憔悴。对于这段往事,张謇的儿子张孝若说父亲那时候已到了万无办法的时候,常常跑到黄埔滩对天长叹,流眼泪。

张謇悲壮地将自己这一选择喻之为“捐弃所恃,舍身饲虎。”

⑶、鬻字筹款,大徳永生

“旅沪不忍用公司钱,主于友人,卖字自给。”有时候,张謇还得卖字筹自己的旅费:《啬翁自订年谱》则记为:“十月,以通厂集资事至沪,旅费乏,鬻字。”1898 年 6 月 21 日,张謇在北京销假,盘缠遇到尴尬,“为人作书。旅赀已竭,赖卖字得二百金”。《啬翁自订年谱》则记载为:“五月,旅费竭,卖字二百金即止。”有人做过统计,1908 年 2 月 15 日至 1924 年 6 月 2 日的 16 年间,张謇在各种报刊登载鬻字广告 12 次,足见这位状元公为事业苦心之至。今人读此文章,不知作何感思?!

鬻字筹款,是张謇“舍身饲虎”的典型证明。张謇“实业救国”道路不可谓不艰辛,其成果不可谓不辉煌,其影响所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为天下共仰!。

究其源头,除“大一统大共和”这一国魂精脉外,以民为本、以民生为底色的“民生大德”则应是他“舍身饲虎”的动力源泉!

鬻字筹款,大德永生!

03

实业巨子,世界眼光

实业巨子张謇不仅具有“舍身饲虎”精神,更具洞察世界的远大眼光。他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⑴ 、结缘世博,国事为尊。

在实业上能证明张謇世界眼光的故事,以他“五次结缘博览会”最为闪亮。这五次结缘博览会分别是:1903 年赴日本考察大阪博览会;1906 年意大利米兰举办世界渔业博览会,中国的展示面积虽不大,却获得了多达 100 多项奖励。其中,由张謇本人创办颐生酿造公司生产的“颐生酒”,凭借“养生滋补、药食同源”的中医特色,摘得了中国酒类产品在世博会上的第一枚金质奖牌;大生吕四盐业公司展出的海盐荣获头等奖;1907 年意大利举办万国博览会大生企业积极提供展品,颐生罐洁公司的罐装食品获金奖;1915 年组织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中国展品获得 211 个奖项,为参展国获奖之最。贵州茅台、沈寿刺绣均获金奖。

结缘世博会,拓宽了国人眼界,让世人解了中国,为国家爭得了尊严,促进了中国民族实业的发展。故有人称张謇是“世博实业拓荒者”“中国世博第一人!”应当是名至实归。

⑵ 、取长补短,以图改良。

作为商务部头等顾问官负责博览事业的张謇,以崇尚务实名满朝野。对参加世博会,提出了“精择物品,积极赴赛”“取彼之长,补我之短,以图改良之计”的精辟见解。在 1903 年 5 月参加日本大阪博览会期间,他带着日本何以能够一跃成为东亚头等强国的问题,被展览会的场面之大,展品之全、观者之众而甚为震撼、感慨万千。据他在日本考察期间的日记所载,他先后 8 次前往博览会参观学习,以求发展自己的实业;1905 年,张謇在《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建议“北京先行奏请建设帝室博览馆一区,以为行省之模范。”积极地推崇和倡导建设中国博览事业;1907 年,他策划中国参加米兰渔业博览会时提出的、清政府颁行的《出洋赛会章程》,是中国摆脱“洋人海关”掌控,独立开展世博会参展事务的开端。

⑶、“振兴实业,开通民智”:南洋劝业会功臣

1910 年(清宣统二年)6 月 5 日,中国第一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全国 22 个行省(除蒙古、西藏、新疆)全部提供了展品,东南亚、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 14 个国家赴会参展。展览会历时半年,参观人数达 30 多万。时人称南洋劝业会“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后人称“中国第一次世博会。”

“南洋劝业会”的成功举办,张謇功不可没。

在筹备期间,张謇等人提出的“振兴实业,开通民智”倡议,被清政府批准成为“劝业会”宗旨。

为确保劝业会成功召开,张謇早就运筹帷幄、多方准备。

1909 年 2 月,张謇就发起成立“劝业事务所”具体负责筹办事项。同时成立了“赞总会”,张謇被委任为劝业会的审查长,负责主持审查展品;张謇认为:“研究比审查更为重要,审查注重的是给奖策励,而研究更能让出品者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对各业各品给出扬长避短的方法,从而使精者愈精,窳者竞于精。”同时,还组织成立了“南洋劝业会研究会”,举荐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为会长、张謇(时任江苏省咨议局议长)为总干事、黄元培为驻会干事。799 名专家参与了研究会,活动经费由张謇等人自筹。“研究会”对所有参展展品的质量、生产技术一一加以考察、鉴定、研究。最后,将全部研究成果汇集成《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并正式出版。无疑,张謇组织、李瑞清领衔的卓有成效的南洋劝业会展品研究活动,充分奠定了南洋劝业会成功获得“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坚实基础,对振兴实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真正成为博览会传播科技、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成为现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

南洋劝业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国产品工艺水平的提高,使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展品屡屡获奖。1911 年在意大利都郎国际博览会上, 中国获奖展品达 256 种,其中,卓绝奖 4 个,超等奖 58 个,优秀奖 78 个。1915 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更是一举夺得奖牌 1121 块,居各参赛国之首,国人为之扬眉吐气。

张謇,“振兴实业,开通民智”,南洋劝业会功臣第一人!

四、
“大变局”中兴学建校,全图一个“强”!


作为教育家的张謇,其标签已很耀眼,其成就也很辉煌。本文不再赘述,只想对其“办学办得家业破产为止”这种近乎痴狂的办学动机略作探究,以求教正。

“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物有新者有旧,教育有新而无旧之事也……”

这是 1925 年张謇为《南通教育年鉴》所作序中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张謇的眼中,教育是永无止境的神圣事业,教育尤其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当年张謇写这句话时,已到了垂暮之年。可其思想依然如此敏锐而深刻,论及他所挚爱并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时依然充满了鲜活的朝气和蓬勃的生命力!

教育有始而无卒,有新而无旧。这,应当就是张謇终身痴狂办教育的强大动力了。用当今时髦的话说,就是“教育创新永在路上!”

01

历史怪象中的呐喊:“一国之强,基于教育”

1894 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的严酷的现实,激发了张謇强烈的救亡图强愿望;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时,北京老百姓纷纷出动为侵略者带路,搭云梯、甚至喝彩,有的还用独轮车为侵略者送补给的历史怪象,令张謇痛心难忘,悲叹民心散沙、国魂之殇!

1895 年,受翁同龢委托,张謇草拟了《京师大学堂办法》和“学堂奏”,并由管学大臣孙家鼐奏派为大学堂教习;张謇在办法中提出了“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的呐喊;把强国的希望锁定在教育上。同时,婉辞了“大学堂教习”的委任;同年,张为张之洞写了《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的思想主张,并广泛谈及了开办学堂和派游历人员的具体办法。这标志着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和“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业己形成并趋于成熟。他把实业与教育比喻为一个家庭的父母双亲,至亲至密,缺一不可;1899 年,张謇撰写《变法平议》奏稿,提出了“普兴学校、酌变科举、译书分省设局、权设文部总裁、明定学生出生”等关涉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建议。时人评论说:“至于汤蜇先、张季直诸人所拟章程更雄辩高谈、繁征博引,虽圣明采择与否尚未可知,而其新政之萌芽则已如雨后春苗,颇觉蓬蓬勃勃矣”;1901 年春至 1902 年秋,受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托,张謇与缪荃孙、罗振玉为代表的士绅和以恩寿、吴重熹、施炳燮、黄绍箕为代表的江鄂官方人士历时一年半,多次就如何兴办近代学校教育展开深入讨论,此一过程被时人称之为“江宁兴学”或“江宁兴学之议”。既标志着江苏地域近代学校教育的全面启动,其间的议论与争鸣更对“湖北学制”的制定、“壬寅学制”的酝酿和“癸卯学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3 年 1 月,张之洞保荐经济特科人才时,将张謇列在保荐名单第二位,其考语为:“学问富赡,才力开张,讲求东西各国政治教育各门学术,均能心知其意,办事切实精密,洵为致用之才。”

02

以强毅之力行其志:“家可毁,不可败师范!”

“尺寸行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纵有光环罩身,办事同样不易。1902 年 2 月,张謇向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南通地方官吏提出公办师范学校的打算时,却遭到了拒绝。

张謇深感“此事难办,叹思不已。”但他又认为:“兴学之本,惟有师范。”“乃谋自立师范学校。”

在其兄张詧和亲友的支持下,1903 年 4 月,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简称"通师")终于举行了开学典礼。

张謇曾以武训行乞办义学的故事与学生共勉。他盛赞武训“以强毅之力行其志”的求索精神。深情表白创建学校的艰辛和对师范教育事业的虔诚:“师范乃鄙人血汗经营之地”“家可败,不可败师范!”。

孙中山赞誉通州师范“开创全国师范教育之先河”。

建校不易,办好更难。张謇一生创办了从幼稚园到高等教育的 446 所各类教育机构(待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近代国民教育体系。

他和黄炎培一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他创办聋哑学校,甚至办学改造妓女和囚犯。张謇做到了孔子所讲的“有教无类”。他的“小学为先,师范为本,办基础职业教育,才是数十年后彻底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之法。”他的“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教科书不请观新者,请观旧者;学风不请询都城者,请询市町者。”的观点即便在今天,对国民教育方向是精英化还是平民化的问题,对扶贫攻坚等民生工程,仍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03

责任和担当:觉民强国!

张謇的办学历程艰辛异常,但他“以强毅之力行其志”“上而对于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求助;下而对于社会人民,无一事之强同。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这就是张謇在国难当头,民族危难时刻的心声和行动,也是他的责任和担当。

为此,他才在清末民初的三十年,当了 14 年之久江苏教育总会会长,当了中央教育会会长。他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与办学业绩成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至今仍对中国的教育产生着深远影响。

教育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只有国民整体素质提升了,能够适应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中华民族才不会亡国灭种,中国才会强!

这,才是张謇终身苦心孤诣办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五、
国魂民生、非凡伟人,张謇永生


综观张謇一生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生”的观念始终融合在其政治、军事、外交、实业、教育、慈善、盐垦、水利等全部活动中。“国家大一统、民族大共和、民生大发展”成为张謇心目中的“大生与大德”,成为中华国魂与国计民生生生不息的唯一标准和最美画图。张謇政治立场的选择与确定是以追求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作为判断标准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是第一位的主题。

身处清末民初大变局中的张謇,志在治国安邦,振兴国家。他为实现心中理想而作出的选择和贡献是辉煌的、是鲜有人比的。他身上体现出的精神是国魂,是民生,是民族之大共和、大一统。张謇是国家的柱石、民族的脊梁,他一个超时代的非凡伟人!

《张謇传》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曾热情呼吁:“以张謇的精神来研究张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潘岳先生说:“张謇是谁?胡适的序, 不是结束,只是开始。对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一样没有结束,只是开始。”

是的,张謇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张謇学》的体系尚未形成。

张謇的魂脉,张謇的民本如高山仰止。张謇的精神,精彩地体现出大德本真,必将生生不息,永照后人。

我坚信,《张謇学》的辉煌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光明灿烂,大海星辰!

国魂民生、非凡伟人,张謇永生!

注释




①张謇《啬翁自订年谱》自序

②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③《张謇全集》,第一卷,第 204——205 页。

④《张謇全集》,第六卷,第 846 页。)

⑤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三),第 791——782 页,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⑥张光武:《张、翁情结和张、李心结》。2013年7 月 27 日。

⑦张謇《复李外部》

⑧张謇《辞谢农工商大臣见招答友函》

⑨张謇《啬翁自订年谱》自序

⑩《康南海自编年谱》,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以下简称《戊戌变法》),第 4 册,神州国光社 1953 年版,第 128——129 页。)

⑪张光武:《张、翁情结和张、李心结》。2013年7 月 27 日。

⑫《啬翁自订年谱》《张謇全集》,第 6 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54、858、 859、861、858 页。

⑬《张謇日记》《张謇全集》,第 6 卷,第 374——375 页。

⑭《啬翁自订年谱》《张謇全集》,第 6 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54、858、 859、861、858 页。

⑮《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804 页。

⑯(注:《啬翁自订年谱》《张謇全集》,第 6 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54、 858、859、 861、858 页。

⑰《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805——1806 页。

⑱ 庚子闹拳是指庚子国变。为抗击列强,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于 1900 年 5 月 25 日对八国宣战。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

⑲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从事军旅文化19年;转业后,从事地方文化至退休。

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作词、作曲的大型组歌《永远高歌东方红》获济南军区1976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END

特邀顾问 | 张奎高

顾      问 | 曹桂明

策      划 | 汤红波

总      编 | 王   慧

温馨提示:

4、所有作品稿费由赞赏产生,发文七日为限,限期内赞赏金额70%归作者,平台留30%,低于十元及七日后续赞赏皆留于平台。朗诵作品赞赏金额70%归作者、朗诵者均分,平台留30%。合辑作品赞赏稿费留作平台所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