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庭院里的那棵树——读《庭中有奇树》

 三驾马车1966 2023-11-09 发布于河南

庭院里的那棵树

——读《庭中有奇树》

刘向军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000年前的一位北方女子,某一天想念她的丈夫了。

就是想念,纯正的想念,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相恋,因为他们分别得太久。

这位女子独自守在家里,分别的时间是那样长久——或许从春到夏、到秋、到冬、又到春、又到夏吧,分别的时间不止一个月,不止一个季节,不止一个年回,陪伴这个女子的,只有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树。

这棵树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见证,这棵树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融合,睹树如睹人。

这棵树一定是北方庭院里最常见的槐花树,初夏时节,繁花满树,馨香沁人。他们一定不止一次在树下驻足,仰头观看,摘花品尝。现在,这位闺中少妇不自觉地又摘了一串槐花。槐花拿在手里,馨香染满了衣袖,她想把槐花寄给丈夫,也就是把自己的心寄给丈夫,但是怎么能做得到!

唉,“路远莫致之”,少妇一声叹息,说给槐花,说给自己。

假如庭院里没有那棵槐树,假如槐树还没有到开花的时节,少妇或许不会表达她的相思,至少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她的相思。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不用雕琢,自然而然。文学在它诞生之初就是这个模样。后世的文人和文艺理论家把这些优美诗歌写作中所蕴含着的一些技法提炼总结出来,变成了一种神圣的美的规律,回过头来指导文学的创作、文学的鉴赏。但是最高水平的文学创作,还是应该像庭院里的那棵树一样,因为它就在那里,因为它正在生活,因为它不可回避,因为它引人回味。并非刻意含蓄委婉,实在是物自有情,因而说出了更丰富的生活,说出了更广博的情思。

2023.1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