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富来自哪里?

 新用户奔奔悟赋 2023-11-09 发布于湖南

图片

问:财富来自哪里?

答:财富来源于交易,交易产生财富。

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将它呈献给英王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尊敬的先生,你号称经济学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富裕。可是纺织女工织布,农夫耕作,你一不织布、二不耕地,请问你创造的财富,从何而来?”

在学习经济学之前,我也有和英王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农民伯伯那么辛苦,赚不到什么钱,而学校门口的小卖部、超市,却可以那么地赚钱,为什么他们不创造商品,按道理不应该挣钱,可为什么赚的更多呢?。那些倒买倒卖的人凭什么能赚到钱?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请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和他的著作《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一直以来,人们存在固有的偏见,认为只有农业和制造业是真正的生产性行业,因为似乎这些行业创造了新东西。而交易,从交易中获利的商人是不创造新东西的,因此他们是剥削劳动人,劳动人民总是认为他们是不劳而获的群体。于是,古往今来,对商人抱有敌意,商人没有社会地位,古时候有士农工商的阶级排序之说,从事商业被认为是从事最下等的职业。

劳动创造财富过程是明显的,但交易过程中创造的财富是不明显的。

我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张三的苹果和李四的梨子交换的结果,还是苹果+梨子,没有任何的产出,因此认为交易不能创造财富。

这是因为我们对财富的定义出现了偏差,财富不只是物质层面,人除了吃喝拉撒睡,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了人的需求,都是创造了财富。

交易过程中,资源配置会最优化。让农民伯伯拿到锄头,把让画家拿到彩笔,而不是反过来。工具好了,生产就会最大化。

只有双方都认为“值得”,交易才会发生。如果张三觉得拿自己的苹果和李四换梨子,做这件交易是不值,那么,交易就不会发生。

只有大家都觉得自己“赚了”,至少不亏的时候交易才会产生。在进行自愿交换时,人们总是会牺牲他们认为价值较低的东西(投入),来换取他们认为价值较高的东西(产出)。交易中的双方都认为交易的收益大于成本,双方都认为获得了净收益。

这是第一层理解:交易只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就创造了财富。

每个人对事物赋予的价值不同,通过交易,就能实现总价值最大化。

拿小偷也是不是同样的道理,社会总财富是否最大化。不。抢劫是不自愿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我拿梨,换你的苹果,这叫“交易”。梨和苹果都归我,这叫“抢劫”。

还有第二层理解:经济学研究的是有人的世界的,人是有反应的,我们需要考虑后续的结果,后续后续的结果。

假设一个村子里有两户人家,张三和李四。由于种种原因,张三每年可以种出10个苹果和5个梨子;李四每年可以种出3个苹果和4个梨子。

由于某种机缘巧合,他们决定互相交易,拿张三的苹果换李四的梨子。久而久之,双方都会感受到生产的机会成本,并自发地选择分工。其机会成本具体是:张三只生产苹果,生产10苹果为此放弃了生产5个梨子的机会,5个梨子是生产10苹果的机会成本,对于张三来说,每多生产1个苹果,必须放弃生产二分之一梨子的机会,假如只生产梨子,生产5个梨子的机会成本是10个苹果。同样的逻辑,李四也会感受到机会成本,选择只生产梨子。

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然后进行交易,最终双方的财富都实现了最大化。交易可以配置资源最大化,让张三种苹果、让李四种梨子,而不是反过来。

每一个人都会充分会感受到机会成本,因此会自发地选择分工,选择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人是会趋利避害的,这也是经济学的基础。(机会成本不是想出来的,这是感受出来的,机会成本是我认为的最少且必要的经验之一。)《机会成本

我们的复杂的经济系统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交易单元组成的。

1958年,经济学教育家伦纳德·里德 写了一篇文章,叫作 《我,铅笔》 ,文章以铅笔的生产为例,告诉我们,交易和分工如何发展出了如此复杂却又秩序井然的世界:木材来自北加利福尼亚州,在那里砍伐、运送和加工。铅是斯里兰卡生产的石墨与密西西比州开采的黏土之混合物,两者的结合过程又是在另一个地点完成的。铅笔外观的黄色涂料是用蓖麻子做成的,需要三个步骤(种植、 运送、制成涂料)。支撑橡皮擦的黄铜套管是用锌、铜和镍合成的,它们也必须被开采、运送与提炼。橡皮擦是印度尼西亚的蔬菜油、意大利的浮石与各种黏性 化学制品的混合物。 《我,铅笔》的译文

有了分工和交易,生活在如今时代的人,可以不会种大米、可以不会灌溉、不会收获、不会加工、不会烹制,你都可以活得很好。

我们的教育同样遵从“分工+交易”的原理,每个人钻研一个专业或领域,如厨师、建筑工程师、医生,然后到市场上与其他的厨师、建筑工程师、医生进行交易。此原理,不管是个体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都可以使价值最大化,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富国之道

现代经济最区别于农业经济的地方在于,我们讲交易和合作。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有如下的好处。(一)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成本;(二)分工促进“孰能生巧”;(三)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亚当·斯密通过制作的工艺过程来解释分工的好处,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记录了他在一家图钉工厂观察到的现象,那家工厂只有10个人,却每天能生产48000颗图钉,因为它实行了专门化的劳动分工。如果每个工人要独自完成制造图钉的所有工序,那么他每天只能制造20颗图钉,整个工厂的总产量只有每天200颗图钉。有兴趣的请自行查阅。

分工的最大的好处在于第三点,机器替代成为可能,机器的替代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率,短短几百年,就把人类带到了完全不同情况的世界。此后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开始替代人力。手摇织布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末19世纪初,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业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的重大转变,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还记得吗,我们的学校是遵从如下的分工+交易的模型,每个人钻研一个岗位,然后到市场上交易。然而分工最大的好处在AI快速崛起时期,人们开始担忧起来,害怕自己被机器替代。如此的担忧一直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手摇织布机,工人就不愿意,一个名为卢德的工人,砸掉了机器,引起了卢德运动的骚乱,然而回头过去发现,那是一种趋势,谁也阻挡不了它的浩浩荡荡,只能顺应趋势。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放在个人身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外部世界不可能像18世纪60年代的工厂,趋于稳定。如今的时代,变化才是主题,不变的只有变化。分工理论是假定有一定稳定的系统,然后各种要素被分工了,是被设计出来的的,然而比较优势是发展出来的,不断学习,发现自己的优点。我们应该活成比较优势者,不断学习,不断让自己比较优势成为相对优势、绝对优势。

出版《国富论》同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大陆会议发表了《 独立宣言》,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为自由市场提供了法的基础。

还是交易,此次是思想的“交易”,带来了启蒙运动。(交易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1+1=2的关系,而是1+1=3甚至1+1=11的过程,因为在交易过程中还有思想、经验、知识的交流,使交易双方、多方都受益,“交易”,也是创新的来源。)

所有的因素叠加在一起,生产了L·O·L·L·A·P·A·L·O·O·Z·A效应,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有未有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

交易,是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

关注我,和你分享更多优质内容,我是Gus。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