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分餐制”|陶宁

 运河儿女 2023-11-09 发布于江苏

“分餐制”

——由王干先生的《和谁吃》说开去

前些天,在有滋有味中读完好友戴顺星老师赠送给我的汪曾祺美食传人、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干先生的著作《人间食单》。

《人间食单》内容分为三辑:美食的“首都”在故乡,寻找他乡美人痣,人生百态看吃相。第三辑人生食态里有一篇《和谁吃》的文章特别吸引我。这篇文章不仅仅讲和谁吃的问题,还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分餐制。干老在文章的第五、第六两个自然段用了333个字(含标点)写出了西方分餐制存在的缘由以及分餐制在中国“不大行得通”的理由

改革开放初期,曾经竭力倡导分餐制,分餐制的好处自然很多,但是分餐制在中国不大行得通。中国人的大家庭,几代同堂,是福气,也是文化。所谓钟鸣鼎食之家,也是说大家庭的繁荣气氛,但肯定不是分餐制。开会天天吃自助餐,不吃桌餐,大家情绪就比较压抑。患有忧郁症的人,大多是厌食的,尤其厌烦和大家一起进餐,如果整天和人吃喝,这人的忧郁症是可以缓解的。

分餐制即就餐者每人一份饭菜,自己享用。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制的形式。它是一种礼制,其显著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更能突显王侯威仪。《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近现代,我国的分餐制更多的是与公共卫生联系在一起的。

1910年岁末,东北发生鼠疫。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带领团队成功扑灭了这场瘟疫。彼时,他创新性地提出旋转餐盘倡导分餐制。

2002—2003年冬春之际,“非典”肆虐,酒店业、餐饮业遭受重创,卫生问题备受重视。期间,中国饭店协会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推动产业升级的好机会。但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分餐制热了一时,随之被人们抛在脑后,鲜有人提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分餐制再度进入公众视野。2020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并于2020年6月21日正式实施。科学、规范、卫生的用餐方式将是餐饮企业占领市场的重要举措,分餐制有望成为国家强制性标准。20231月,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如今,家庭、社会餐饮仍然是共餐式,酒店餐饮也没完全做到分餐制。

西方人习惯一个人吃,中国人很不习惯一个人吃。分餐制是西餐的吃法,西餐适宜分餐,比如西餐中很少有动物内脏,西方人爱吃的是块状的肉。中餐分餐就有问题,谁吃鱼头,谁吃鱼尾,谁吃鸡翅,谁吃鸡爪,是个问题。中餐任由大家选择,各取所需,爱吃鱼头者夹鱼头,爱吃鸡爪者夹鸡爪,同好者看谁下手快,中国人的吃饭倒是充分地体现了民主精神和自由竞争的意识。

分餐制是西餐就餐的一种方式。西餐泛指根据西方国家饮食习惯烹制出的菜点,以及根据西方习俗提供的服务。在西餐烹饪史中,有文字记载和实物作证的西餐烹饪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法式菜肴和服务为代表的现代西餐菜肴和服务模式。

西餐传入中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蜂拥而入,西方各国菜点也随之传入中国。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饭店、酒楼和西餐馆成为军政头目、洋人、买办和豪门贵族交际享乐的场所。西餐业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日益增多。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交往较密切,西餐菜式之一的俄式菜在我国发展较快,而西餐业却处于停摆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百废待兴,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后,各行各业尤其是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各地高星级旅游涉外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其中不少饭店是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性质的企业,它们聘用了大量的外国厨师。与此同时,许多饭店也委派厨师去国外学习西餐烹饪技术,促使我国西餐业快速发展。

干老说出了西餐分餐制的缘由,一是食材所致,二是习惯使然。西餐烹饪诸多方法中的铁扒很有特色,而铁扒的特定对象又是干老所说的“块状”肉类。西餐菜肴在形态上以大块为主,尤其是牛羊肉的西式菜肴大多不宜烧得太熟,欧美人对牛羊肉的老嫩程度很有讲究,烹制牛羊肉有五种火候:一成熟、三成熟、五成熟、七成熟、全熟。对牛、羊、猪肉的选料要求去骨、去皮和无脂肪的精肉,禽类也去头去爪,一般不食用动物的内脏和无鳞鱼类等。因此,欧美就餐者依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来点菜的。西餐点菜是按座位点菜,每人可以不一样。而中餐点菜也是按就餐者的喜好来点菜,或者酒店按照餐标提供菜品,但就餐方式是共餐式。

我们参加中餐宴会,有时在宴会开始前,每人都能品尝到一罐(碗)羹汤。其实,那就是中餐分餐制最典型的形式——各客式,但这种服务形式比较繁琐,厨房工作人员先在厨房内按照客人人数将汤、羹、冷菜或热菜分成一人一份,服务人员再按照规定要求为每位客人送上。这个过程餐具使用量大,服务人员工作量也大,酒店为此付出的成本更大。因此,酒店只为餐标高的宴会提供汤羹类的服务。

中餐菜肴在质量方面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统一,这这里的“器”是指餐具。清朝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唯是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得出色。”这里明确指出了菜肴与器具只有在形态上搭配得当,才能产生出互相辉映的效果。

美食和美器的完美结合使中国菜更显雅致、完美和强烈的民族风格。精湛的刀工、和谐的色彩、美妙的菜名等使中国菜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菜肴奉上餐桌后,食客们首先要欣赏艺术化精美的菜肴,然后再各取所需取之食用。

2020年8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稍有平稳。我出差到沿海一城市参加一个教辅资料编写的会议。晚上用餐,酒店方考虑到疫情防控因素,转盘上不再摆放公筷,只摆放公勺,但每个餐位有两双筷子,白色的是公筷,黑色的是就餐筷。开始就餐时,大家遵循规则,用公筷将需要吃的菜肴搛到自己的碗中,然后再用就餐筷将菜肴送入口中。随着相互熟悉程度的增加,之前的生疏感被热情的语言、爽朗的笑声所融化,不知不觉,每人就餐中使用的筷子变得不一样起来,公筷、就餐筷早已不分了,大家各取所需,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幸福感。疫情所带来的危机早已被大家的热情所淹没。

“中餐任由大家选择,各取所需,爱吃鱼头者夹鱼头,爱吃鸡爪者夹鸡爪,同好者看谁下手快,中国人的吃饭倒是充分地体现了民主精神和自由竞争的意识。”

干老说的不无道理。

最近精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