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色的鱼钩》中的三次“吃鱼”

 新用户3207Q4Og 2023-11-09 发布于北京

《金色的鱼钩》中的三次“吃鱼”

之前讲《金色的鱼钩》比较关注细节,即老班长的神态、语言,我的心理,想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突显出老班长高尚的革命情怀。教这届一年多了,大部分学生在细节描写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所以这次我把学习课文的重点落在的情节上。

课文的反复和反转都在情节推动过程中实现,而结局基本是可以预见的——和《桥》类似,党员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不惜牺牲自己;当使命完成那一刻,性命也随之结束。这是悲剧的一个典型模式,所以在结局设置上,课文没有明显超出读者理解的不同。

但在具体情节选材和情节反复上,都有非常高的写作借鉴价值。

作者从众多次吃鱼中选择了三次:第一次吃鱼,第一次发现老班长吃鱼骨头后的吃鱼,老班长临牺牲前最后一次吃鱼。三次情感是完全不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情节在反复中推动的方式。

第一次吃鱼,大家充满了喜悦,都是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如果按照正常的事情发展,这是解决问题了,以后会越来越顺利,大家怎么凑合也能满足基本的营养需要。这是读者的预期,也是作者引导读者思维理解的方向。

但随即就出现了情节的反转,我发现老班长没吃过鱼。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也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伏笔。老班长语言中草地的无边和同志们的衰弱,都是在精神上压垮他的重担;而他眼睛坏了,是肉体上压垮他的负担。

第二次吃鱼,“我”已经吃不下了,一想到老班长吃鱼骨头,心里就难过。这时老班长用革命的信念,要求大家吃下去。这段重点是“我”的心理描写,对老班长的描写只有眉毛拧成了疙瘩”“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而通过我觉得碗有千斤重、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和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等描写,衬托出对老班长的心疼。此处没有过多描写老班长,是用一种朦胧的空白,让读者暂时没有意识到老班长的衰弱,为后文写老班长一下子起不来留出空间。

最后一次吃鱼,是老班长昏迷不醒的时候,由我们来钓鱼给他吃。这是一种传承,也暗示着我们也具备了生活的能力,一定可以走出草地。老班长没有吃,也没有写我们吃没吃——这是作者的高妙之处,可以推断出我们是吃了,而且路上可能还会钓鱼吃,毕竟二十多里的沼泽路,并不好走——但如果写了,就会感到战士们的无情,没有写而是让我们来推断是用它祭奠老班长还是分着喝了,给人留有更多想象的空间。因此写小说不要把情节写得太满,多留一些空白,让读者有更多理解的路径。

三次吃鱼,是众多吃鱼次数中的精心选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甚至会让读者忽略这个情节的反复,但遴选材料进行情节反复的加工,才是作者驾驭小说构思的精妙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