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寻找麻石屋

 新用户2420aRkV 2023-11-10 发布于安徽
初春三月,与朋友相约去祁门县的历溪坞寻访麻石屋,早上起来时天阴沉沉的,心里就犹豫不定了。天气预报说是阴有小雨,可是深山的事谁也难以预料。这个麻石屋是牯牛降历溪大峡谷中的一个天然洞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麻石屋也就成了皖浙赣游击战争的一个重要据点。上下牯牛降几次与之擦肩而过,总想应该专门寻访,可一拖就是几年,兴头好不容易提起,同事们将干粮都准备好了,我们还是兴冲冲地上车向历溪村出发。
车到历溪村,联系好的两名向导已在村口老桥上等着我们。问麻石屋是否难走?向导王道照说,当年红军一天要走两个来回,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说得大家脸红耳赤。我们溯历溪而上,在逼仄的峡谷中穿行。春天的景色十分迷人,山中的鲜花灿灿地开着,知名的叫杨桃,不知名的有点像日本的樱花,多瓣,粉红,压弯了枝头。更多的是水冬瓜,当地人叫罗卜树,花小、朵密,整棵树没几片叶子,一片一片,一树一树,一坡一坡,似雪象云。
高山密林之下,河谷之上的山塝上是茶园,间或有一二人采茶。山高茶好,今年70多岁的王道照说,他家老俩口仅春茶就采了五千多元。山深路远,村民们纷纷在自己的茶园里倚山搭棚,方便躲雨与遮阳歇息,带来的午饭就挂在茅棚树叉上。
他说人要躲雨,蛇也要躲雨,前些年道照就与五步蛇不期而遇,当然,后来蛇成了人荷包里的钱了。蛇已经保护了,现在遇到蛇也是“请”它上山了。茶种到高坡上,过去人们选择向阳平缓的山坡,将树砍去,烧荒种茶,这种茶虽处高山薄地,甚至夹在石头缝中,却依然很茁壮。
道照老人告诉我,石头也是很好的肥料,有“大石头阿屎,小石头阿尿”的说法。这种说服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可以得到证实,他说茶叶“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认为茶树最好是栽培在“烂石”地里。其实是砂岩的自然风化,产生的矿物质滋养着茶树。由于日照充足,云蒸霞蔚,茶叶品质极好,价格自然也就高。如果你到了这深山老林之中,我想你才会真正体味到祁门红茶的品质了。

历溪峡谷是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最长的一条峡谷,沟长谷深,是沟通祁门、石台、东至、浮梁等县的秘密通道。因此,这里经历过两次激烈的革命斗争洗礼:一次是从1933年到1934年红军时期;再一次是从1948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祁门县是皖浙赣红军游击根据地中心区域,牯牛降一带也就成了三年游击战战争的重要据点。这里地处深山老林,进退皆宜,机动生活很强。1948年,皖赣公委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皖南主力以转向浙赣边界发展为宜”的南进电示,在皖赣边区建立了以牯牛降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历溪及周边的历溪坞、观音堂、统坑、汪村、高枧等地成了游击健儿的活动地。
他们以山为家,四处出击,粉碎了国民党的多次“清剿”,打击土匪山霸、反动会道门势力,发展壮大自己,有力配合了解放军渡江战役,为皖南人民迎来了灿烂的春天。而历溪村也就成了当时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从1933年冬天到1949年革命胜利,历溪老区人民为革命做过大量的工作,经常给打游击的红军和新四军送饭、送粮、做军鞋、缝补衣服……
我们时而走在山畔的小径,时而穿行在山中的密林,时而淌过喘急的溪流。虽然没有下雨,但空气中的湿度很大,仿佛抓一把都能捏得出水。我们爬得汗流浃背,可没坐一会,又冷得透凉。我们边走边歇,不停地向大山深处进发。王群老人告诉我们,1948年清明节的那天晚上,国民党乡公所来了两个带枪的兵,保长、保丁把他抓到保长家里关在黑房间里,要他去当国民党兵。一个多小时后,王群的叔叔、伯伯、老妪、女伯、婶婶集合了二十多人,从保长家把他救了出来,他连夜逃到牯牛降北面半山腰的横山庵。十多天后,王群不敢直接回历溪自己的家,而是到了牯牛降统坑村外婆家。住在牯牛降麻石屋新四军到过横山庵,有一天他们来到了统坑,有认识他的新四军,问他怎么也到这里来了?王群的妈妈接过话茬跟说:“我家住在山下的历溪村,保长抓我儿子当兵,我儿子跑掉以后,他们还不放过我家,逼迫我家把房子卖了,没办法我们只好躲到这里来了。”王群妈妈虽然不认识新四军,但她知道新四军就是当年的红军。
1949年在历溪村年轻人积极地参加革命工作,从历溪村到麻石屋老山林里有二十多里路,新四军住在牯牛降麻石屋的深山老林里,他们吃的油、盐、菜、米都是村里群众肩挑背驮送进去的。每当发生敌情,百姓总会想办法给新四军送信,所以国民党的“剿匪”行动总是落空。
说起麻石屋藏军洞,王道照告诉我们,他当年才6、7岁,听老人说1936年有2个军人进过山踩过点,真正进山是1948年,只见部队进进出出,傍晚下山,清晨进山。号称有100多人,听大人们说只有36人,当时村还有9人参加了红军。1948年大概10月,国民党一赵姓的团长带领百十人进山“清剿”,还没走到二道河时,见三面绝壁,一条出口,再也不敢前行,吓得连忙回撤。
在双河口的地方,右折上山,我们走在山排上,上是高山,下是深渊,弯弯曲曲,突然一片茶园边现出一块巨石,挡住我们的路线。只见这巨石有点像一只元宝两头翘,底下能容一二人,向导说这就是第一道岗哨,站在巨石下方,上山的路,尽收眼底,而山下的人不到跟前也发现不了。
走过坡进了弯,路边一石崖凸在山道上,这就是小麻石屋,也就是第二道岗哨,凸出的石崖凹进成一个岩缝,可以躲五六个人,平时这里是小本营,第一道岗哨由这里替换。现在的小麻石屋已成了药农采药、摘石耳时躲雨避风做饭的场所,屋子里已被烟熏得黑咕隆咚的。
没到麻石屋之前,想像的石屋应该是在山谷底的岩石洞,可眼前的麻石屋却是在高高的山腰。巨石有二层楼高,方园有百十来个平方,上面长满了青苔,一些攀缘植物刚刚长出嫩茎,叶子鲜绿透亮,岩石斜伸在半空,底下形成一天然厅屋,可容三十多人活动,地平,干燥,散落的碎石是供人歇息的凳子。这石屋道是一座天然的会议室。山上长满了树,高山上的映山红要比山下的迟一个月左右。此时已是旺季,鲜红的花朵点缀着山冈,给寂静的山林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路爬坡,山泉水和茶树苞吃不不少,时值中午,大运动的能量消耗,感到肚子很饿,我们将带来的食品,摊开在麻石屋。一边吃饭,我一边观察地势,这里群山逶迤,层峦叠嶂,溪壑纵横,峡谷幽深,真正是毫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不走近是很难发现,何况这里易守难攻,是一个藏军的绝好地方,这道是让我想起了电影《林海雪原》里的夹皮沟。
吃了饭,我们小憩会儿,便在向导的指引下,爬上石崖去找当年新四军刻下的标语。我们从侧面爬上了崖顶,崖石伸在半空,与山接触的一面倒是平缓,抹去苍苔,“活捉蒋介石”几个字清晰可见,其它的字覆盖在青苔里面无法清理,实在是难以辨认。不过向导王道照说完整的标语是“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在皖南三年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留下无数红军游击队战士的足迹;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麻石屋,红色的土地绽开红色的花朵;麻石屋,绿色的山林迎接金色的阳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