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浅出,厚积薄发——余映潮老师《孤独之旅》教例欣赏——晨光孟语第1834篇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3-11-10 发布于山西

【教例简介】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个教例是2012年8月18日余映潮老师在人教社举办的“'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余老师曾经就这一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写过一篇长文《〈孤独之旅〉备课与教学笔记》,我认真研读过。他为了这一课的教学,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准备,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摘录了《曹文轩语录》,编写了《细读指南》,提前十几天开始备课,而且写下了大量的备课日记,针对不同的学情,余老师准备了三套方案。这一课的教学得到了曹文轩和现场作家、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余老师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文意把握”和“专题欣赏”,给我们展示了“小说阅读课”的经典处理模式,非常值得欣赏。本课的教学创意:课文文意把握,景物描写品析,重点片段欣赏。本篇为自读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余老师用了一个课时完成教学。

【教例简述】

一、学习铺垫:

1.介绍课文: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少年长篇小说《草房子》。

2.了解作者: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

3.了解作品:

《草房子》主要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角度,描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北水乡“油麻地”人们的生活。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杜小康,是油麻地小学男孩中最潇洒、最英俊、一直当班长的好学生,五年级上学期因家境突变而中止了学业,夏天跟着爸爸到远离家乡的芦荡去放鸭。

4.字词积累。

二、进入课文

1.出示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

2.老师提示:旅的字面意思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

3.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思考,然后交流分享。

4.老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

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5.出示曹文轩语录:

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曹文轩

三、文意概说

1.出示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教师示例,学生静读、思考、概说,老师点评。

3.老师小结:

这是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这是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

这是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

这是一个用生动的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

这是一个表现儿童成长经受苦难的故事。

这是一个突现孤独之中的心路历程、表现人物在艰困中长大的故事。

这是一个表现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完美结构的故事。

4.出示曹文轩语录: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曹文轩

【俊孟评课:穿插作者语录的方式真是与这场活动最应景的学习活动。】

四、评点批注

1.出示任务:赏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进行评点批注,赏析其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

2.老师出示评点示例: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评点:画面描写,人物活动的场景设置,从杜小康的视角进行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孤独与胆怯。

3.学生自读、评点批注,就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表达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中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描写自然环境,设置活动场景,渲染孤独氛围,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调节叙事节奏,衬托人物形象,增加文中美感,成为美妙线索……

5.学生做好课中笔记。

五、片段细读

1.出示课文高潮部分的暴风雨描写片段: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2.学生朗读。教师出示品析话题:赏析此段描写的艺术手法与表达作用。

3.学生自读批注,课中交流,老师点评。

4.教师点示:这段美妙的描写里面有着丰富的写法知识——

描写内容:景物描写,风雨描写,环境描写。

关键词语:段中的关键词是“最恶劣的一个天气”。

表达顺序:暴风雨的描写按时间顺序展开。

有动有静:写天气阴沉时是静态的描写,写暴风雨的内容则动态十足。

有声有色:“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写“色”,“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写“声”。

比喻夸张:段中修辞手法运用精当,特别是“黑海”的比喻和“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的夸张,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的可怕氛围。

白描手法:全段运用简笔勾勒的方法,描绘了大风大雨侵袭芦荡的生动画面。

写景角度:主要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觉的角度描写景物。

虚实相映:“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都是从“虚”的角度写暴风雨给人带来的恐惧。

镜头特写:“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既写声又写形,从具体情形的角度表现了暴风雨的猛烈。

推动情节:这里的描写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暴风雨的袭击会使鸭群逃散,于是就会有杜小康的追寻,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表现人物:设置暴风雨的情景,就是为了让杜小康经受磨难,这就叫“景物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形成波澜:在孤独平静的生活中迎来可怕的暴风雨,故事陡起波澜。

【俊孟评课:如此丰富的语文知识,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是余老师细致研读课文和广泛阅读资料的成果。】

5.出示曹文轩语录:

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曹文轩

6.学生听记,教师收束教学。

【俊孟赏课】

余老师这节课,无疑是最能代表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课之一。在这节课上,他关注语言学用,关注技能训练,关注知识渗透,关注集体活动,关注审美教育,关注教学标高。他展示出一个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应有的高超文学素养和教学素养,让我们明白了老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学,走进文本,走近文字,又顺利地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余老师带领学生在优秀的语言文字中穿行,欣赏着每一朵美妙的文字和文学之花。他先从“旅”字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是以点撬面的手法。在文段细读,片段赏析环节,余老师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品味。“最恶劣”统领着下面的文字;一个“黑”字,既表现颜色,又表现心情,既有实写,又有虚写;“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写“声”;“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既写声又写形,从具体情形的角度表现了暴风雨的猛烈。如此细腻的分析和总结,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这种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也获得作家曹文轩的极高的赞同,他认为是余老师让他感到自己作品的美妙,这就是优秀老师的魅力。

余老师这节课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文本的精细而又广泛的研读。余老师为了备这一课,不仅细致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读了《草房子》这本小说,还阅读了曹文轩的大量小说和文学理论著作。他因为这一篇课文而深入了解了一个作家,才能让一个著名作家深深敬佩,真是语文老师极好的榜样。

点评这样的教例,我真是力不从心,词不达意,只能感叹一声:好文!好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