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旅书事】刘战军||​华夏的脊梁——阅读札记八

 昵称70808387 2023-11-10 发布于山东

华夏的脊梁

——阅读札记八
刘战军

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华夏文明。前三种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至今已然中断。唯有中国华夏文明,还在延续着一脉相承的历史脉络。那么,中国华夏古文明与其他三种古文明有什么本质区别,以至于能够顽强存在、熠熠闪光呢?第一,中国华夏文明有庞大的人口加持,原住民始终繁衍生息于古老文明发源地。第二,中国华夏文明始终有文字承接,不曾消亡。

《中国通史》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给出清晰答案。

1.炎黄子孙

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有一个国家重点项目就是撰写了22卷本《中国通史》。举全国之力、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的这部书,具有绝对权威性,详解了中华民族历史。

中华祖先于一百七十万年前,生活、繁衍在中华疆域,根据考古科学区划,分为“元谋人”“北京人”等等,其它皆不可考。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星象图”,证明华夏先人在6500年前,对天文知识有了深刻认识,发现并标定北极星、北斗七星、青龙星座、白虎星座;确定地球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且根据黄道分出“四象”,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

先进的天文历法,既是人类农耕文明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共有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华夏原住民在五千多年前进入文明社会——有了语言和文字。

与此同时,社会第一产业——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们有了种麦、种稻的专用农具,有了水利工程,有了居住点和房屋,有了道路,能造车造船,能采药治病,能缫丝纺织等等。    

这个时期,在当今泾水、渭水流域产生了两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在姜水边称作“炎帝”的部落联盟和在姬水边称作“黄帝”的部落联盟。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在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之前,已经存续了上千年。所以,我认为炎帝和黄帝并不是专指某个人,而是部落联盟首领的统称。

炎黄部落联盟由于掌握了天文“四象”、使用了“耒”(音lei)和“耜”(音si)等专用工具,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而日益强盛。炎帝部落联盟生存于姜水,遂以“姜”为姓;黄帝部落联盟生存于姬水,遂以“姬”为姓。

2.姓产生的意义

姓的产生,传递出很多信息。

一,说明炎黄部落联盟由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表面上看,由于农业专用工具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由被动的“采集农业”,变为主动的“种植农业”,男子的体力优于女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发生变化。究其内里,男子的农耕劳作代表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汉字“男”的结构组成,充分证明下“田”的主要力量是男子。    

二,说明部落联盟由过去的族内近亲血缘婚姻,走向血缘关系较远的族外婚姻。《遗传学》告诉我们,近亲婚姻的后代体质通常羸弱,易患各种顽疾,寿命相对较短。血缘关系较远的婚姻后代,通常身体强壮,心性聪敏。当男子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力以后,家庭、家族中男子越多,生产能力越强,剩余价值越多,财富也就越多。这个时期的人们,都希望本家、本族“人丁兴旺”。丁,就是男丁。当然,现今社会生产力先进与否,已经不完全取决于个人体力,那些“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是远古社会旋律的余韵。

三,由于族外通婚,使得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更容易建立同盟关系,在向外扩张或者抵御外来入侵方面,能够获得更大的支持力量。从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到满清政权建立,这种思想意识和方式方法贯通历史进程,演绎出不胜枚举的跌宕起伏大剧。

四,由于父系社会的建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落联盟人数的扩大,使得全氏族人人参与议事决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代表人”应运而生。“代表人”代表着委托人意志,难免产生分歧,形成派别,这就导致议事决策的召集人改变单一的召集职责,演变成归纳“代表”意见、做出议事决策的“领袖”“王者”,王权意识和王权就此诞生。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阶层(级)、政党、领袖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    

五,随着族外婚姻的发展,出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成为人类社会的细胞。炎帝的部落联盟从事农作物种植,人们认真研究农作物种类,挑选出稻、黍、稷、麦、菽成为“五谷”,炎帝部落联盟也以“神农尝百草”而载入史册。黄帝部落联盟在造车、建房、造字、缫丝、治病等方面颇有建树,以造车技巧为部落联盟招牌,得“轩辕”之名。后来,炎帝的姜姓和黄帝的姬姓不断扩张,又衍生出很多姓。比如在山东淄川建立的齐国,就是姜姓;在无锡梅村建立的“勾吴”(即吴国),就是姬姓。

3.黄河中下游部落

与炎黄部落联盟同时期建立的较大部落联盟,还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夏后”“九黎”“少昊”等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被称为“东夷族属集团”,活动区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北到东北。夏后部落联盟的代表人物是太昊,以风为姓;九黎部落联盟的代表人物是蚩尤;少昊部落联盟的代表人物是少昊,以嬴为姓,号称“神鸟的后代”。    

中原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作战勇敢并且善于使用兵器,可惜在与炎黄部落联盟的争斗中失败。但是,他们的英勇善战给历史留下深刻印记,成就“战神”之名。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战败后,一部分“黎民”留在原住地,虽然后来建立了“黎国”,却失去了高贵地位。汉语中的“黎民百姓”,应该是这段历史的孑存。一部分“黎民”向西南方向迁移,是否成为现在的黎族,尚需考证。

后期的黄河中下游各部落联盟,衍生出很多部落:生活于山东半岛的“莱夷”人,生活于淮河流域的“淮夷”人,相传是少昊部落联盟后裔;生活于山东济宁地区的“夷羿”人,相传是颛顼的后裔;生活于河南商丘地区的“商人”,相传是契的后裔。帝舜时期,商人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遂以“商”称其部落。其中“夷羿”人“后羿”,就是神话中射下九个太阳拯救百姓的英雄。据说,夏代还有一个后羿以射猎取乐,为人邪恶。前一个后羿是神话,后一个后羿是传说,二者有本质区别。    

4.长江中下游部落

黄河流域部落联盟诞生时期,长江中下游出现“苗蛮族属集团”,这个集团的重要人物是祝融。

祝融,据说是颛顼的后代。颛顼出自炎黄部落联盟,号称“高阳氏”(参看《离骚》)。在神话传说中,“苗蛮族属集团”的先人有伏羲、女娲、盘古等。女娲造人,是人类的始祖;伏羲的“河图”“洛书”演绎出“周易”,成为中华民族哲学智慧的先驱。

同时期的江南,还有“百越族属集团”存在,活动范围包括现在我国的东南、岭南、云南等地。这些族属集团先后与炎黄族属集团相融合,统称为炎黄子孙。

5.尧舜禹时代

公元前三千多年前,炎黄部落联盟向东扩张,在当今河北西部出现一位杰出人物——尧帝。

炎帝和黄帝是众多部落首领的总称,而尧帝则有生卒年月,是确切的“一人为帝”。尧帝“以德治万国”,“万国”即众多部落,深得民心。尧祭泰山,天下安定;主动禅让,交权于舜。

舜用大禹治水成功,解决水患,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划分华夏大地为“九州”,奠定中华文明管理、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框架基础。舜南巡疆域,考察风土民情,于湖南九嶷山去世,禅让帝位于大禹。    

大禹去世后,其子“启”争得帝位,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建立中国社会第一个王朝——夏。至此,中国“公天下”的原始社会结束,进入“家天下”的奴隶社会。

6.中国汉字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据说世界上各种文字,在初级阶段都是象形文字,只不过发展到后期,大部分都字母化了。字母化有一个好处,就是基础字母较少,学起来比较容易。汉字是象形文字,数量多,笔画多,发音多,书写慢。学习汉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管学问有多高深,谁也不敢说认全汉字。即便到现在,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依然通用。

据我所知,汉字在历史上曾遭遇两次生存危机。一次是在清朝末年的国将不国、西学东进之时,有人鼓吹“汉字字母化”。相邻某国好像就在此时弃用汉字,实行字母化。另一次是现代大规模使用电脑时期,“汉字不能与世界接轨”论调甚嚣尘上,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强调汉字无法输入电脑,必须去除而走向字母化。中国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研究出“五笔输入法”措施来挽救危局。随着“全拼字母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的全面完善,这场“去汉字”危机已经过去,汉字的优势愈发显现出来。    

在联合国官方文件中,同样的文件,中文文本最薄,充分说明中文效率最高。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事物、新技术、新发明越来越多。运用简单字母为母体语言的文字,被迫增造新词或者是添加修饰性前缀应对。随着新词数量越来越多,单词结构越来越长,文本也就越来越厚。而我们的汉字不用增加单字,只需重组词组即可准确表达其中定义。比如“激”“光”两个很古老的汉字,一经组合就焕发出青春活力。

有一年,在德国海德堡看龙舟比赛,很惊喜德国选手高声呐喊的号子竟然是汉语。想了半天终于弄明白,原来只有汉语的“一、二”才能喊整齐,才能统一发力。别的语言一和二都是多音节,没法儿喊。比如苏军冲锋时不能喊俄语的“杀!”,只能喊“乌拉!”。

汉语运用简捷、语意丰富的优势和意义,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大。将来在航天领域,登月或者登火星过程中,汉语发出指令就是寥寥数字,宇航员可以马上执行。字母语言滴里嘟噜说半天,飞船早跑出十万八千里了。

汉字一脉相承,今人能读古书。华夏儿女不管乡关何处,方言何版,都能够认识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主心骨。那么,汉字是怎么来的呢?    

7.汉语和汉字的产生

文字源于语言,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语言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除了面对面交流之外,还有记录传递的需要和记录保存的需要,这为文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文字,是物化、固化了的语言。早在170万年前,华夏先民就具有语言交流能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语言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进化,有力地促进了文字的诞生。考古发现,一万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七千年前就有了“陶文”。从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距今6500年的“星象图”,与湖北随州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曾侯乙墓中“星象图”惊人吻合来看,我认为“星象图”的传承除了口口相传、图画相传外,也应当有相应的文字符号相辅相成。只不过这些文字,没有保存下来罢了。    

8.仓颉造字

仓颉是汉字集大成者,将当时已有汉字加以收集、归纳、整理、定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仓颉造字”。

据传,仓颉是陕西洛南白水人,居于秦岭东南,靠近关中平原。也有人争说仓颉是河南南乐、虞城、开封人,显得不太靠谱。仓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是黄帝的“史官”。根据史料记载,我认为他是黄帝的“秘书官”,不但要记录黄帝的言行、活动、决策,还要收藏物品、起草文书。他首先采用“结绳法”帮助黄帝记事,随着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单靠“大绳结”“小绳结”不能满足需要,便尝试加用“贝壳法”,却收效甚微。

据说,因为他提供的资料不准确,致使黄帝在一次与人谈判中吃亏,促使他决心改变现状。他住到一个地方潜心研究,势要创造出新的记事方法。在他冥思苦想之时,一只凤凰飞来,丢给他一片叶子,上面有动物的脚印。他请教猎人,猎人详解这些脚印的特点和区分方法,他由此获得灵感和启发,整理、规范出汉字。    

我发现中国对于有发明创造和重大贡献的人,都要找出一些不同凡响的“异象”,以表明其不是“凡人”。比如,说鬼谷子的脑门有痣包,表明他的脑容量大、特别聪明;比如,说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年,老子一生下来就有胡子、有知识。以此类推,仓颉也不能是凡人,他有凡人不能企及的四只眼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查阅古籍记载,综合现象分析,仓颉的“四只眼睛”只是“重瞳”而已,于现代医学是一种病态,在古代却是超人特征。历史上不乏“重瞳”奇人:虞舜、重耳、项羽、关羽、李煜等,也确实超凡脱俗。

仓颉完成造字向黄帝禀报,黄帝大喜,惊动上天,于是上天特意降下“粟米”(“天降谷雨”)表示庆贺。民以食为天!天降粟米恩泽广被,中华历法中“谷雨”节气绵延至今。2010年2月21日,联合国新闻部把中国“谷雨”确定为“中文日”,可见仓颉的影响力波及世界。

《淮南经·本训经》记载,仓颉造字既成,听到了“鬼夜哭”——人间有文字,鬼神世界的机密再也难保。仔细推敲,此言有理:语言文字的诞生,使人类文明跨越了一大步,人类的聪明才智飞速发展,足以探索大千世界奥秘。    

仓颉造出的文字什么样子,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历史只在洛南元扈山阴的一块石碑上,给我们留下二十八字《仓颉书》。这二十八个字,至今无人能识。宋代从石碑上翻拓《大观贴》时,有学者将其翻译成汉字,所说内容无人知晓。后来有通晓“古彝族文”人士,采用“古彝文”解读方式将其翻译成我们能懂的汉语。真伪与否,仁者见仁。仓颉造字的地区是彝族发祥地,古彝族文字很可能是仓颉所留。

《仓颉书》的现代汉字内容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据说,这是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大意是“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也就是说,《仓颉书》记载的是祭祀活动的全过程。

近些年,考古界兴起一种说法:现在的彝族人,实际是夏朝人的后裔。彝族文字,就是仓颉所造的文字。商朝人打败夏朝人后,夏朝人败走西南,演变成彝族人,一直使用仓颉所造文字。入主中原的商朝人,则把仓颉所造文字加以改进,以“甲骨文”形式延续下来。    

9.甲骨文

1899年,河南“殷墟”发现带有刻符的“龙骨”。商王朝自称“殷”,“殷墟”即为商王朝都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龙骨传到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国家教育部长兼京师学堂校长)王懿荣手里,他认定这是中国的古文字,因其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甲骨文”。王懿荣收集“龙骨”欲要开展研究工作,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帝西逃时,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城破后自杀殉国,年仅56岁。

王懿荣所藏“龙骨”辗转到生前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手中。刘鹗联络学者展开“甲骨文”研究,直至“甲骨四堂”奠定“甲骨文”研究基础——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

解放前,民国政府曾组织过对“甲骨文”的发掘研究。建国后,新中国政府也组织过对“甲骨文”的发掘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盗挖、偷走不少“甲骨文”珍品,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也有野蛮掠夺。数据记载,目前全世界共收藏甲骨154600多片,中国大陆与台湾有127900多片;发现单字4500个,已解读出2000字左右。现在我们常用的汉字,也就是两三千个。    

10.甲骨文在商朝占卜

甲骨文在商朝,主要做“占卜”使用。当时是把龟甲或兽骨加工,使用时进行灸烤,根据炸裂的纹路来判定吉凶,做出解释。多数时的纹路是一条较长的竖和一条较短的横,这就是现在的“卜”字。占卜后,还要把预测的结果刻写在纹路旁,留下占卜者的名字,有的还要描上黑墨或朱砂。这就是卜辞的四个部分:叙辞(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甲骨上的文字已经不是图画,而是固化了的文字。其卜辞内容长的有一百多字,形成文章。通过解读“甲骨文”,我们得以知悉远古发生的事情。“甲骨文”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基本属实,提高了《史记》的权威性。

我国古籍《山海经》中有“王亥被害”的故事,屈原在《天问》中也提到“王亥被害”。过去大家认为“王亥被害”是神话传说,王国维在“甲骨文”考证中得出这件事情真实存在。    

学者们通过“甲骨文”考证,得出商朝王族世系关系,极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资料,让后世了解商朝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来龙去脉。我们由此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她曾多次统帅一百多万大军征战。我们也知道了用天干地支纪年的方式,始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商王武丁有虫牙”,是世界上最早的“龋齿”记载。修建帝王陵墓并加以青铜器等陪葬品的制度,也自商王武丁开始。一些特殊加工的甲骨文,则记录了“战报”供人们传阅。通过“高”“宫”等象形文字,我们得以了解商代建筑样式。“甲骨文”体现出来的汉语六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则表明它是成熟的汉字,与现在通用汉字没有很大区别。“甲骨文”增加了我国书法内容,增加了“说文解字”内容。

11.甲骨文的发展

除了“甲骨文”之外,商代青铜器上还出现了“金文”。“金文”与“甲骨文”,是并行的文字。我认为“甲骨文”充分表明了商朝文化是以“敬鬼神”为主的“巫”文化。到了周朝,鬼神崇拜减弱,转以人治为主,“巫官”变成了“史官”,社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周朝的文字也从“甲骨文”转变成“金文”“大篆”“籀文”。秦代实行“书同文”,确立小篆的历史地位。汉代产生了隶书,汉字走向现代化。每当汉字入目,想到它有五千多年历史轨迹,自豪感油然而生。

汉字,中国人永远的骄傲!正是:

              
华夏文明铁脊梁,
连绵兴旺敬炎黄。
仓颉造字惊天地,
谷雨颂德蕴道章。
甲骨金铭书大美,
楷行篆隶品端庄。
千秋河汉昭年月,
青史英名翰墨香。
          
2023.11.06.于哈尔滨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刘战军,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后被选调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师、军参谋,军营职参谋,军副处长,团副政委、师后勤部政委。任战士期间,在东北“八三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代表沈阳军区参战部队讲用发言。转业至哈尔滨市政府工作期间,荣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单位十多次奖励,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中1990年黑龙江省政府记大功奖励,1992年哈尔滨市政府分别给予记大功、记功奖励,1996年获评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1998年哈尔滨市政府授予特等奖。职任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至退休



【重要提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