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免费小说

 农振辉 2023-11-10 发布于广西

《黄帝内经》自成书之日起,流传数千年,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医家、爱好养生者去研读,去实践它的思想。《黄帝内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为何被称为中医养生的源头和东方医学之根?它对人的生命又是如何解释的?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探讨这些问题。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而作,成书于战国或西汉时期,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国人在医学和养生方面的智慧结晶。

《黄帝内经》书名的含义

《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即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需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综观全书,《黄帝内经》中也只有13个药方,可以说是药方很少。可见,它主张要往里求、往内求。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许多学者考证后都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或西汉时期,乃后人假托黄帝所作,其意只是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以及后世一些学者的修订和补充。

《黄帝内经》的内容组成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黄帝内经》创造了三个历史第一

首先,《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后,就一直庇佑着我们,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可以说,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其次,《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虽然讲到如何治病,但更重要的还是教人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追求健康、长寿。再次,《黄帝内经》是第一部生命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向我们讲述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内经名言

原文: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释文: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乐,从而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所以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内经图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是北宗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等功法的秘要,罕见传于世。

《内经图》描绘了在人身之内,内炼“精气神”的途径;以不同的人物进行各式的动作,喻示人身不同部位的奥秘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以流水代表人身“精气”运化的渠道,以“城门、桥梁、重楼”代表精气之关窍。总之,《内经图》是源于《黄帝内经》的关于养生方法的图示,而《内经图》之命名,也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全书用大量篇幅教人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本书也因此而开创了中医养生的源头。

古人与当世之人的养生差别

书的一开始,黄帝就问岐伯,为何现在的人寿命短而年纪轻轻动作就显得衰老,对此,岐伯是这样回答的:上古时期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按照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整自身阴阳的变化;使用一些正确的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生活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地劳累,因此能够使精神与形体相互协调,健康无病,活到人类应有的寿命即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啊!他们把酒当做汤水贪饮不止,生活毫无规律,喝醉酒后行房;尽其所有的欲望,耗竭他的精气;纵情色欲以致精竭阴枯,用不正当的嗜好将体内的真气耗散殆尽,不知道应当谨慎地保持精气的盈满;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精神,贪图一时的快乐;生活作息没有规律,所以活到五十岁左右就显得衰老了。

正确的养生之道

远古时候的圣人教导人们说:必须避开自然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思想上要保持清心寡欲,人体真气才能正常运行,精气和神气固守于内,病邪又怎么会侵犯人体呢?所以那时的人们都能够志意安闲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身体虽然在劳动却不觉得疲倦。人体正气调顺,因为少欲,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这样才能达到精气运行通顺,每个人都能根据需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在饮食方面,不论是粗糙的还是精致的,人们都觉得味美可口;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很满意;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总是顺心的;对别人的一切都不羡慕,思想达到淳朴境界。正因为如此,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就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

内经名言

原文: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释文:聪明的人,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疾病时,才知道注意。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精力充沛。

养生的四种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寿命超出平常人水平的有四种人,分别是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他们都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黄帝内经》向我们讲述的不仅是一般的养生方法,而且也是中医学的养生观念,其中包括一些治病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针刺,当然,还有食物疗法、艾灸疗法、砭石疗法、药物疗法等。

药物疗法

药方分君药、臣药和使药。君药是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佐君药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使药是协助臣药的药物。

用药原则:用毒性大的药物进行治病,当病邪祛除到十分之六时,就应当停药;用毒性一般的药物进行治病,当病邪祛除到十分之七时,就应当停药;用毒性小的药物进行治病,当病邪祛除到十分之八时,就应当停药;即使是用没有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当病邪祛除到十分之九时,也应当停药。剩余的未祛除的病邪用五谷、肉类、果品、蔬菜等饮食调养,但也要注意不能吃得太过,以防伤了人体的正气。假若病邪不能靠饮食调养完全祛除,再按上面所说的给药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

《黄帝内经》中用大量篇幅讲述针灸治病的原则与方法。《灵枢》中对针灸的工具与针刺的方法、禁忌与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首次将针刺与艾灸结合用于治疗疾病。

砭石疗法

《异法方宜论篇》中在介绍不同地区易发疾病与治疗方法时,提到了用砭石疗法用来治疗痈疡一类的疾病。

食物疗法

药食同源是中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食物除了可以直接用来治病外,还可辅助药物进行治疗,《黄帝内经》中将这一原则进行了发扬光大。如《汤液醪醴论篇》中提到的汤液醪醴就是一种很好的用来治病的食物。

内经名言

原文: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

释文:大怒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阳气上逆,血液随阳气上逆而淤滞于头部,从而使人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

药物的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内经》提出的中医药处方原则,是对处方用药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从众多方剂的用药方法、主次配伍关系等因素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处方指南。

服用药物时应遵循的规则

药可以用来治病,但要适可而止。是药三分毒,对于不同毒性的药物,要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停药,否则,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生命的产生离不开父母的精血,生命的存在离不开神气。生命产生后,直至死亡,气血的变化有一个盛衰规律,谁也无法逃脱大自然的这一法则。

生命的产生

《灵枢·经脉》中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为支柱,以经脉作为营运气血的通道,以筋膜来约束骨骼,肌肉像墙一样护卫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人形即成。人出生以后,五谷入胃,化生精微而濡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血气的盛衰规律

生命产生之后,直至死亡,人血气盛衰的过程是:人长到十岁时,五脏开始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已流通,生气在下,所以喜欢走动。人到二十岁时,开始血气强盛,肌肉发达,所以喜欢急趋行走。人到三十岁时,五脏已全部发育强健,肌肉坚实,血脉充盛,所以喜欢步履稳重,从容不迫地行走。人到四十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发育健全到了极点并开始平定,此时腠理开始疏松,颜面荣华逐渐衰落,鬓发开始花白,精气平定盛满不再会有突出的发展,精力也已经不十分充沛,所以喜欢静坐。人到五十岁时,开始肝气衰减,肝叶薄弱,胆汁也减少,目又是肝的外窍,因此两眼也开始昏花而不能看清楚东西。人到六十岁时,开始心气衰弱,心气不足,经常陷于忧愁、悲伤的情绪,血气营运不畅,形体懈怠无力,所以喜欢躺卧。人到七十岁时,脾气衰弱,皮肤枯槁。人到八十岁时,肺气衰弱,魄散而不藏舍,所以经常发生言语错误。人到九十岁时,肾气焦燥枯竭,肝、心、脾、肺四脏经脉气血空虚不足。人到百岁时,五脏都虚衰,神气都离去,只有形骸独自空存,那么就会年寿终结。

内经名言

原文: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体),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分工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人体。

《内经》对生命的解释

《内经》认为,生命的产生以母亲的血和父亲的精为基础来获得神气。这和现代科学认为的精卵结合产生生命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体血气的盛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