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人的一则生活小记,真实而又动人!

 谷山居士 2023-11-10 发布于上海

古诗词赏析

Image

看久了会写诗的

Image

“露为风味月为香”,什么东西味似秋露香似月?

桂花?莲子?桂花莲子羹?

有首诗认为,只有西湖的莲子才有如此佳味。

来看一首七绝——

Image
Image
Image

城中担上卖莲房,

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诗词赏析

为啥诗词君不直接给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呢?

因为很乱……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收录此诗,题作《莲》,作者为苏轼。而网络流行的版本则将其归到杨万里名下,题作《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泛舟绕孤山赏荷花晚泊玉壶得十绝句·其七》。诗词君查阅古籍,在宋代陈景沂的《全芳备祖集》中找到此诗,作者是苏轼;另在清代汪灏的《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中查到,为无名氏的《莲实》。且抛开题目和作者,单纯来看内容,这首描写莲子的小诗颇值得一品。

“城中担上卖莲房”首句叙述事件的起因,诗人或许正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忽然看到有人挑着担子卖莲房(莲蓬),就在他刚生出买来尝尝的念头时,另一个念头也随即冒出并占了上风——“未抵西湖泛野航”,没错,只因偶然的一瞥,他便动了去西湖泛舟采莲的想法。

“未抵”,谓比不上,意思是说担子里的莲房自然不及西湖现摘现剥的莲房新鲜。于是,为了品尝到最鲜嫩的莲子,他火急火燎地飞到了西湖。一上“野航”,他就攀折荷花,剥出莲子,送到口中。“旋折荷花”,一个“旋”字,刻画出动作之迅敏,体现出品莲子之心切。

Image

那么,当莲子在他口中迸裂的霎那,他尝到了什么?“露为风味月为香”,如秋露般清凉,如秋月般馥郁。露是何种风味?月又如何能香?其实,这不过一种艺术的表达。作者触碰到莲子上的露珠,看到莲子上浮动的月光,便产生了联想,将视觉、触觉与味觉、嗅觉相沟通转化,进而吟咏出“露为风味月为香”的妙句来。简单来说,这种以感觉写感觉的手法,就是文学修辞中的“通感”。

此诗像极了一则生活小记,简简单单,真实而又动人。其实,诗歌并不是生活之外的艺术,而就是我们的生活。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