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十五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知识梳理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10 发布于甘肃

知识点   列宁主义的形成

背景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列宁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知识点   十月革命的胜利

进程:二月革命胜利后,两个政府并存; 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时间:1918-1921年。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重要举措: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

手中。

(4)意义: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1)开始时间:1921年3月。

(2)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联模式

(1)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2)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苏联先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产生原因

根本原因:小生产占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客观因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思想基础:封建专制思想残余的存在是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个人因素:斯大林个人的影响。

历史原因:俄国有着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

(4)内容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

思想上:搞个人崇拜。

(5)影响

积极

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贏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局限: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知识拓展

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及特点

必然性

(1)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社会矛盾叠加的必然结果。一战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关系的紧张,反抗沙俄统治的民族斗争此起彼伏,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战争期间达到极点,消耗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力量。

(2)俄国各方面政治因素的推动,俄国工农觉醒,布尔什维克党审时度势,列宁革命实践。

(3)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导致俄国无产阶级有机会寻求突破。

(4)列宁的革命思想理论指明奋斗的方向。

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

传统观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从革命的性质看: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次不同性质的革命。
(4)从革命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

苏联模式的特征、影响和教训
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国家所
有制。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影响

(1)积极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2)消极方面:后来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均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