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析“动机偏差”之源起……

 秦声何来 2023-11-10 发布于重庆

一个人在高估自己时,无论他自己是否知道,其行为背后均有动机。而这个动机一定指向某个目的。这是阿德勒“目的论”厉害的地方。

相关阅读推荐:

1.《理解阿德勒“目的论”的五个层次

2.《思辨:“为什么和为了什么”

01 

背景回顾

这两天分析“认知偏差”,是为了解答“为什么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背后的直接原因。而分析“动机偏差”,则是为了发现“高估自己能力”背后的目的。

动机决定目的,目的决定手段。

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需要回到出发的原点,即我们在讨论什么。我们的话题起源于这句话“这一生,你只需要完成的是做好你自己”。

然而,“做好你自己”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要让自己过得幸福。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期望的真实目的。因为没有人期望自己过得不幸福。

然而,为了达到幸福的状态,每个人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毕竟,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对幸福的定义也是不同。因此,实现幸福的手段,当然也就各不相同。

基于上述回顾,让我们对分析“动机偏差”的方向更清晰了。即是为了发现“高估自己能力”所指向的目的错在哪?亦或是说,为什么会错把“高估自己的能力”当成了实现幸福的手段?这是接下来这些天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02

两个疑问

为了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我们得延续昨天的思路,借用《拆解“他人的认知”和“自己的经验”……》一文中的一张图进行分析。

在这张图中有两个疑问:

一、是什么阻碍了动物人成为正常人?

二、是什么让正常人变成了机器人?

今天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03

是什么阻碍了动物人成为正常人?

正如前文《拆解“他人的认知”和“自己的经验”……》所说,动物人是必经阶段。而从动物人到正常人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即从无目的到有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理性化,即心智成熟。

有感觉有感受,我们称之为感性。有意识有目的,我们称之为理性。而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我们称之为正常。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再来思考第一个问题“是什么阻碍了动物人成为正常人?” 

我们会发现答案出奇的简单。那就是不想长大,不想让自己变得理性。

身体的成长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是不可以选择的。然而,心智的成长却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这是可以选择的。

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权,所以,有的人就选择了不让自己心智成长,不让自己变得理性。

为什么他会不想让自己变得理性呢?

因为变得理性会面临一个难题:选择与责任。

04

选择与责任

为了把这件事儿说清楚,我画了一张分析图。

在此图中,我将“感受好坏”作为纵轴,把选择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作为横轴,由此构成四个象限,即四种情况。

在第四个象限中,选择是错误的,感受是不好的。我称之为“现实”。

没有谁一行动就对,也没有谁一直感觉好。犯错和感觉不好是常态。这是伞兵思维,即“伞兵生来就是被包围的”。

而是否立足于现实的思考则是动机是否会产生偏差的起点。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感觉好,那我们很可能会走到第二个象限中。

在第二个象限中,感觉是好的,但选择却是错误的。我称之为“逃避”。

这就像我们明知这样做不对,但却偏偏为了感觉好而去做。比如,明明知道刷手机不好,还一直刷。

此处的“逃避”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逃避现实;一层是逃避责任。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我们选择面对现实,承担责任。此时,我们会选择难而正确的事,即第三个象限。

在第三个象限中,尽管感觉不好,但这样的选择却是正确的。我称之为“担当”。

这就像“自律”,要自己管着自己。不能惯着自己,不能任性。这事儿我在《换个角度看自己:爱自己的七个层次》一文中谈到“第二个层次:爱自己不是纵容自己”

当然,谁都想既选择正确的行动,又让自己感觉好。这是第一象限。我称其为“幸福”。

05

为什么“不想长大”?

只是在这里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你怎么知道你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呢?

更何况,我们的生存本能总会让我们凭感觉选择。而凭感觉好坏来做选择就会有对有错。

为了保证选择的正确率,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学习与行动来增长自己的意识和理性。这是心智成长之旅。这是正常人必经的过程。

然而,这条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且任何选择都有代价,即要承担责任。所以,许多人就选择了“躺平”,即不想长大。实际上,他们这样做是在逃避选择的责任。更进一步而言,或许不是他想逃避,而是他缺乏理性,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得不逃避。

延着这个思路思考,我们会发现除了自己不想成长之外,还有一种隐匿的情况。那就是别人不想让你长大。这种情况相对隐蔽不易察觉。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上。幼年时期被父母娇宠或控制之后,等成年之后其会因心智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而缺乏理性。

那到底是谁不想让你长大?是你自己还是别人,还是你们的共谋?

这事儿背后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动机。我们明天接着聊。

拆解“他人的认知”和“自己的经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